黄永玉老先生是我国国宝级的艺术家,是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和中国美协副主席,创作了中国第一张生肖邮票。 一般来说,我们眼里的艺术家都是不苟言笑的“老古董”,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重。 而黄永玉却截然不同,他的幽默和豁达让人不自觉地心生好感,是艺术家界的“老顽童”,别样的“九零后”。 在2013年的黄永玉作品展上,90岁的黄永玉说道:
尽管黄老不接触电子产品,不上网,但他一直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黄老说:“周末我最喜欢看《非诚勿扰》,但它太浪费时间了,明明很无聊,但每次看完都得到早上两点。小时候我就不浪费时间,一直专注做木刻,闲下来就看书、吹号、带狗上山打猎,也不下棋、打牌。” 转眼间已经从少年变成了老头子,黄老感慨道:“不敢想象我已经90岁了。” 有人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劝他戒烟。 而黄老却丝毫不惧,嚣张地回应道:“劝我戒烟的朋友都已经去世了。” 被问到养生秘诀他笑着说:“爱抽烟,不吃水果不锻炼。” 确实黄老像他说的一样,怎么快乐怎么来,不去刻意地追求健康、考虑养生问题。 长寿的秘诀不在于如何养生,关键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 在黄永玉的人生中,木刻和文学是成就他心态和人生的重要因素。 跟随木刻走向艺术黄永玉在艺术道路上另辟蹊径,他的绘画作品大多是特立独行的风格,十分新奇,令人捉摸不透。 但真正让他走上艺术道路,改变人生态度的是木刻。 记者王鲁湘采访黄永玉:“您之前写过,刻木刻对您很重要,与您一生中的生活和艺术态度有关系。” 黄永玉回答:“我本性很调皮,是木刻让我变得老实,如果依然调皮那根线就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兴起,黄永玉加入了版画运动的浪潮。 年轻的黄永玉学木刻是不得已而为之,黄永玉说:“做木刻的初衷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看着木刻家野夫的《怎么学习木刻》,自己购买了一套工具,刻好作品就投稿到报刊,黄永玉的木刻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黄永玉从小外出闯荡,有一次正好途径泉州开元寺。 那会正是玉兰盛开的时节,性情的黄永玉爬上树想将玉兰花摘下来,刚上树就看到了一个胡子稀疏、秃顶的老和尚。 老和尚心平气和地问他:“嗳!你摘花要干什么呀!” 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大喊道:“老子高兴,要摘就摘!” 看着嚣张的黄永玉老和尚也不生气,还是温和地和他说话。 聊着聊着黄永玉才知道,老和尚是丰子恺的老师、夏丐尊的熟人——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问:“你会做什么?” 黄永玉仍然不减锋芒地答道:“老子会画画!还会别的,唱歌、打拳、写诗、演戏,会唱京戏。嗳!还会用枪打豺狼、野猪、野鸡......” 年轻时的黄永玉就这样随性潇洒地游历四方。 他曾说:“人生不存在难的问题,难也要走,不难也要走。” 就这样黄永玉步履从容地向前走,逐渐成为了受关注的青年木刻家。 之后黄永玉加入了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担任理事。 在这里他认识了李桦、野夫、陈烟桥等前辈,还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楼适夷等文学家。 此时的黄永玉渐渐不再把木刻看做自己养生的工具。 开始用木刻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拓宽中国木刻的审美与维度。 臧克家评价黄永玉的木刻:
![]() 2020年的《入木》展览中有黄永玉的几件原版木刻板。
![]() 木刻带着黄永玉走向艺术,但黄永玉概括自己:
黄永玉喜欢文学,从文学中获得快乐与沈从文有很大的关联。 ![]() 一生的标杆——沈从文黄永玉10岁时沈从文就已经名声鹊起,在当地引起轰动。 在黄永玉眼中,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身份就是沈从文的表侄。 正是这个特殊的身份,改变了黄永玉的命运,也影响了黄永玉的一生。 ![]() 黄永玉说:“小时候我不看表叔写的书,不感兴趣。但是因为表叔我才知道'小说’二字。” 在沈从文的影响下,十二三岁的黄永玉也背着包袱外出闯荡,表叔走了文学路,自己就走木刻路。 黄永玉在《太阳的风景》中写到:“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致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虽然两人的学历很低,但都怀抱着对“文化”的追求,学历可以没有,但肚子里得有丰富的知识。 ![]() 到了福建后黄永玉每天都泡在集美学校的图书馆里,将所有书都翻了个遍。 每天中午寂静的图书馆中只有他翻书和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 广泛的阅读让黄永玉受益颇深,他对文学的理解和眼界被打开了,从此黄永玉彻底爱上了阅读和文学。 ![]() 1947年,在沈从文的帮助下,黄永玉的木刻作品开始受到欢迎,在表叔的邀请下到北京开始安定的生活。 黄永玉回忆与沈从文的故事说道:“在我的一生中,表叔沈从文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30多年,有了更多的往来、倾谈、影响。我们很少有隔阂,交谈颇深。” ![]() 沈从文去世后黄永玉在沈从文陵园的石碑上刻下一行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从此黄永玉接过了沈从文的文学旗帜,在绘画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出版《沈从文与我》后,黄永玉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说:“我们的故乡地方虽小,但除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不写,没人写,可惜了。” ![]() 有人问道:“画家的身份是否影响您处理文字,比如说画面感。” 黄永玉回答:
年轻时沈从文指引黄永玉走出山城,寻找美好的未来。 长大后沈从文陪伴黄永玉历经苦难,打造出精彩快乐的人生。 ![]() 笑对人生 快乐至上90多岁高龄的黄永玉活脱脱地展现了什么叫“老小孩”,他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看不出任何烦恼与忧愁。 他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工蚁在画画写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快乐的。我画画是在玩,写文章也是,每次写到得意的地方就哈哈大笑。” 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一直保持着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 ![]() 黄永玉今年已经97岁高龄,和他同时代的朋友钱钟书、郁风、李可染、张伯驹都先他去了天堂。 1997年汪曾祺去世时黄永玉就对女儿感叹道:“好啊,好啊,汪老头也死了呀。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生前我玩得很开心,死后大家玩一会我好了。” 他形象地描述为:“我们这个时代就像一个洞眼很大的筛子,筛着筛着,把好多人都筛下去了,粗的几个没有被筛走,我们很幸运。” ![]() 黄永玉认为长寿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不养生,关键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九十多岁的黄永玉一直坚持运动,最喜欢的运动方式就是打沙袋。 在房后特意吊着一个十余斤的沙袋,每天一有空就打上一会。 ![]() 黄老还喜欢爬山,每次回凤凰古城都要爬山,黄老说:“登山时步伐一定要稳健,调整好呼吸,深吸气,慢呼气,登顶之后再大喘气。最忌讳在途中休息,要一鼓作气往上爬。登山的过程中要欣赏山中的风景,有助于缓解疲劳。登山可以让腰板硬朗,腿脚灵便,心情放松,有很多好处。” 运动使黄永玉身心轻松,时刻保持年轻活力,心态自然变得积极乐观。 ![]() 黄永玉的生活中不止有艺术,他的爱好十分广泛。 黄永玉喜欢烟斗、狗、车、茶、荷花、音乐、电影等等,他经常放着摇滚音乐,旁边有鹦鹉、狗陪伴着作画,十分随性。 黄永玉家中还养着鹦鹉,时常用“老板,你好。”和他问好,时不时蹦出几句英语。 广泛的爱好让黄永玉变得十分特别,尽管年纪越来越大,但心态反而变得越来越轻松。 ![]() 黄永玉说:“我不喜欢玩,不喝酒,不唱卡拉OK,不打麻将和纸牌。吃东西也没什么偏好,有什么就吃什么,不是非要吃好东西,吃的都无所谓。” 黄老亲身证明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的重要性。 ![]() 黄永玉也不避讳谈论死亡话题,他自嘲道:
![]() 他和太太说:“我死了火化完的骨灰就放在抽水马桶里,在厕所举办个告别仪式,流程就是:拉水箱,冲水,走人。” 太太一本正经地配合他:“那会堵住马桶,拒绝你的提议。” 黄永玉说着认真起来:“那就分成一个个小包,送给参加追悼会的客人,拿回去种花。” 太太听着来气说道:“你就说想半夜吓人!” 而黄永玉突然忧伤地说:“那就用我的骨灰包饺子,等大家吃完宣布:你们吃的是黄永玉的骨灰。” 面对丈夫的幽默太太早已习惯,不再搭理他。 ![]() 黄永玉早已看透了人世间的波澜和沧桑,但始终身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无论成功时还是失败时,年轻时还是年老时,都一直快乐地笑对人生。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画家书家雕塑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