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8. 持续做正确的事情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最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其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早以前听过一本名叫《高绩效教练》的书。里面有这么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

话说有一个非常火爆的网球俱乐部,由于网球教练实在不够,该俱乐部就去拉来几个滑雪教练穿上教练服拿起网球拍充当教练。没成想,这些滑雪教练教出来的网球手比那些网球教练教出来的一点不逊色。

滑雪教练并不会打网球,他怎么教人打网球呢?书中说,他们只是向打网球的人提出细节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刚刚这个球应该怎么接比较好?你的站位接上一个球感觉舒服吗?你觉得击球的感觉对吗?让人进步的不是教练的技术传授,而是球员自己的觉察力提升。教练的本质是提升选手的觉察力。

同样的道理,库里投篮有自己的训练师,难道他投篮比库里准吗?菲尔普斯的游泳教练难道比菲尔普斯游泳更快吗?教练起的作用只不过是让球员自己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进行改正。

如果滑雪教练都能教我们打网球,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教自己打网球呢?无论是无师自通,还是Self-teaching,都在说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具体的技巧和知识只占学习过程中很少的一部分。

是非对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分明的。而我们其实很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知道这么多道理,却也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既然知道对错,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呢?

最近听吴伯凡老师讲知行合一,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所谓“行”应该是“知”的同步,也就是说,“行”是自己当时认知的一个同步状态。

人们往往喜欢先知后行。但是这是不切实际的。论坛上每天都有人指指点点,哪个球星根本不会打球,那个球要是那样打不就行了。可是他自己本身却并不怎么会打球。

家长总是喜欢说教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你要上课积极发言,你要多看书多学习,到了自己这就另说了。还有人天天指点别人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却连女朋友还没有。

跟别人讲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做的时候一塌糊涂。或者听别人讲道理都懂,就是自己做不到。这就是知行不合一。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这才是所谓知行合一。

持续做正确的事情

由此,知道了正确的事情,还要做到,才算是知行合一。

持续做正确的事情还有这几个道理。

飞轮:亚马逊的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通过三大业务,让自己的飞轮转的越来越快。飞轮效应的思想在于,一开始从静止到转动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是一旦转动起来就会由于惯性而使事情变得简单。

概率: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是概率的叠加。虽然每一次做完正确的事情并不一定会立刻有积极的回馈,但是期限越长,概率的叠加作用越明显。成才早的人就是花了同样的时间,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所以他在那一项事情上成功的概率远超过其他人。如果按照飞轮的比喻则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朝同一个方向转动飞轮。

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则是,明知道现在不应该打游戏却又忍不住打,明知道现在应该提前预习而不去预习。这样,虽然短期没有负面的回馈,但是累积到长期全局失败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按照飞轮的比喻则是,还没有等飞轮有丝毫转动趋势,就又用相反的作用力使得飞轮停止。长此以往,整个飞轮仍然不会转动。

底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长期持续做正确事情的人就有了底气,在足够长的时间线上,就有了必胜的信念,所以他并不会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会在小的负反馈中迷失方向。

努力学习了半天还不如别人不学习考得高,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学习了。在足够长的时间线内,从来不努力靠运气取胜的人飞轮从未转动,靠着努力踏踏实实向前走的人则获得了降维打击的能力,到了最后,当考验足够大的时候,靠运气取胜成了小概率事件,而后者转动的飞轮则可以轻易碾压一切。

总结一下,

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还要认识到,知不代表行,知行合一就要求我们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可以推动飞轮转动,增加成功的概率,增加决策时的底气。

最后

既然我自己也没有真正做到以上的几点,这也是知行不合一的体现吧。但无论如何,希望你我能在大的方向上不动摇,看淡眼前的失败,持续做正确的事情,知行合一。以此自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