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联系一些人的目的,我二月初第一次使用微博。因为正值国内疫情严重,免不了看看热搜中大家的评论与看法。 我经常开玩笑,就我的感受而言,微博在我使用的这一个月时间“严重降低了我的生活水平”。每次打开微博都感觉上面有几亿人在吵架。每次都是手贱点开,然后怒气冲冲关掉。 不过,在使用之余,我还生发出几点思考。 使用微博的都是什么人? 每次看微博看的人咬牙切齿,就不免生发出这样的想法:这评论区里的都是些什么人?和其他人的沟通中也能看出来很多人认为那些所谓“不可理喻”的评论者要不就是“素质很低”,或者“闲得无聊”的人。我们总在潜意识里给我们认为的和我们意见相左的反对者归类,认为他们是一类人。 微博的用户真的是一类人吗?先看看我常用的其他app的用户画像。 我最常用的学习app是“得到”。得到用户显然不是随机样本。他们之间有高度相关性,那就是都爱学习。因为得到平台本身有自己的门槛:首先其内容只有较为严肃的学习内容,没有娱乐,导致没有足够学习热情的人根本看不下去。 另一个是收费。您试听觉得好再买,觉得不好就别买。这种方法在第一步剔除掉不属于自己的用户。花了钱的人进来以后就是为了学到足够多的东西赚回自己的本钱,一个专门想骂街的人没必要交钱进来骂街。 反观微博,它没有门槛,按说里面的样本应该比较随机。但是由于微博的平台属性,虽然所有用户相关性不大,但是对某一类话题,用户的相关性非常高。比如关于某个明星的热搜,关于某部电视剧的热搜,关注的人都属于同一圈层的人。 但是,在面对疫情这种重大社会事件,牵涉到所有人利益的事件时,参与讨论的人就来自于各个圈层,相关性其实并不太高。当然,确实有可能发评论的都是一些操碎别人的心,没太多正事干的闲人。其次,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一定会在评论区发声。这些原因也会导致我们看到的评论区的观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微博巨大的流量,其用户粘性非常高,一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要想获得稳定的知名度,还不那么容易退出微博。之前看《十三邀》许知远访谈于谦,于谦对于微博上乱七八糟的评论感到非常厌烦。但是实在是由于工作需要,就没有退出微博。就连李健这样清心寡欲的明星都有微博账号。所以,明星是公众人物,你可以没有微信,但是不能没有微博。有了这么多公众人物,就吸引了更多关注这些公众人物的人使用微博。所以理论上其实各个圈子的人都是微博的潜在用户。 简言之,微博的潜在用户很具有广泛性,几乎不限于任何一个阶层,群体。相较于其他平台,比如学习平台“得到app”,b站,抖音,还有每个人的朋友圈,其样本涵盖面非常全面。当然,对于某一类话题,评论区的相关性非常高,但是对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讨论,微博是一个绝好的平台。 微博:观点集散地还是情绪垃圾站? 如上分析,基于这样的平台性质,微博其实很有潜力作为观察民意的一个好窗口。但是,用过微博的人都知道,在微博上分享观点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单纯的情绪宣泄。 就疫情期间来说,我看到的热搜和评论区异常火爆(有可能是因为我是新手,没见识过微博的世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大家都呆在家里,憋闷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再加上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一事件,所以关于疫情的热搜简直就是情绪爆发口。 虽然如此,我对微博这个平台的重要性还是非常看重。我总觉得,吵吵更健康,吵架比一种声音要更让人放心。一种声音的好处是清晰,有方向感,但问题也极大。一旦这种声音发生错误,那么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 多种声音的问题是任何问题都达不成共识。但是国家仍然享有最终做决策的权力。吵架只是让各方声音进行一个汇总。 如果平台足够开放,不控评不删热搜,那么就不用担心一种不理智的声音占据主导。因为就我的使用感受来说,你在微博上说任何一句话,别人都有一百种方法怼你。。。 所以就微博本身的性质来说,我觉得微博在针对集体事件反应民意时有重要意义。 如何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 我想每个人用微博看大家撕逼都没有太好的心情。所以几乎很多人都有营造良好评论环境的想法。有没有评论环境真正良好的app呢?我们能不能从拥有良好评论环境的app中学到什么呢? 控评 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第一条就是控评。有的人一提到控评就容易炸毛,好像侵犯了我的言论自由权利。不过先别着急,世上的权力不止一种。 得到app是我见过的评论区讨论素质最高的平台。原因之一就是控制评论。得到的每一节课文章后面都有作者精选留言,类似公众号作者有选择留言的权力。以前罗胖在说得到自己的评论区和类似于朋友圈功能的“知识城邦”用户留言的时候说过,我想让大家在得到上分享视角和观点,而不是发泄情绪。 这就让我想到,在密歇根大学,遍地都会见到的一个标语: spread ideas not hate. 这句话非常精辟。在得到的评论区,经常可以到的是诸如此类的表达:我作为一名工程师,学完这门课有什么想法;我作为一名程序员,学完这门课有什么想法。大家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分享对一个东西的新的看法,以至于得到的评论区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有时候在评论区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对于自己的公众号留言选择也曾想过这样的标准,那就是不分享新视角的观点都不精选。读者有言论自由的权力,我作为作者也有运营自己的产品的权力。对于无端的谩骂和批评,我没必要展示给其他读者,损害了别人的阅读体验。(当然,鉴于大多数时候也没人评论,我就照单全收,有啥放啥) 收费 得到的第二种方法就是收费。收费只是一种增加表达成本的方式。如前所述,收费作为一道门槛,可以剔除掉很大一部分闲杂人等,或者不感兴趣的人,从而确保花了这么大价钱买了课的人都是想好好学的人。 其他增加成本的办法很多。比如,您要想发表对于是否同意中国吸引移民的观点,有效字数必须在10000字以上。这样,那些复制粘贴别人的评论的人,单纯宣泄情绪的人就被排除在外。再或者说,要想发表意见,必须以手写书信的方式,邮寄到指定地点,或者必须通过好几十道过程注册一个账号才能发表观点等等,这些都是人为增加成本,门槛,从而使收到的意见更有效,更有洞见,而不是看谁声音大,谁的骚话更吸引人。 回到言论自由的问题。得到app有权力精选评论,微信公众号作者也一样,这只是不同平台属性不同而已。不同平台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知乎,微博,b站,得到等等都服务了不同的对象,只不过对于微博来说,我认为不控制评论是最好的,对于得到来说,控制评论是最好的。 微博反映出的实质 世界的极度碎片化 我在最近几个月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认知收获就是一个词:信息茧房。关于这个词的描述我是在最近看一期2016年的《十三邀》专访罗胖的时候,罗胖提出来的,当时听完以后醍醐灌顶。 罗胖还有很多名人都提到过,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预测整个世界会因为信息的畅通分享出现更多的共识。事实恰恰相反。每个人反而更加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完全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互相之间也完全不理解。 不论某部动漫作品,某个明星粉丝群体,还是某个游戏主播,女权团体,少数性取向团体,大家都在试图营造自己的亚文化圈层的壁垒,比如创造一些只有自己人能懂的黑话,来彰显自己群体的独特性与认同感。 罗胖做了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比喻。每个人都在“跑反”,背对背快速向反方向跑去,根本不回头,也不理别人。只有少数唱挽歌的人还留在原来的世界中心,希冀着过去的美好。结果就是,这种极度的碎片化,完全的相对主义造成了整个世界再没有中心。 原来,一个世界或者民族的中心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尚的品德,诸如此类。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设立这样的中心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在,任何思想都有站在其反面的团体。每句话皆可怼,整个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少。 鉴于此,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认知。一个是,你以为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可能根本没几个人知道。这边关于肖战炒的热火朝天,我根本连这个人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另一个是,碎片化和相对主义的趋势不可逆。我们可能也没必要站在世界的中心大声疾呼让大家回来,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第三,基于以上认知,不同信息茧房之间的连接就非常重要。罗胖说他们的得到app是起的这个作用。 我这个公众号写作者起的也是这个作用。在迈阿密旅行,在教堂和传教士交谈,去找香港同学聊天,这本身就是在这些不同的茧房之间建立连接,然后介绍给读者,让大家透过这个小窗户看看其他的世界。 微博也有利于打破信息茧房 不光得到做的是这个生意,微博其实也在做这个生意。人们愿意用微博,就是因为上面的群体足够多,能够看到别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 虽然,每一条明星热搜背后都大概是一整个处在同一个信息茧房的人群,每一条评论下跟着的几千条评论也大致是处于同一个信息茧房的人群(当然偶有评论区骂战),但是不管我们是喜欢看到也好,不喜欢看到也好,微博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会。我们朋友圈里的人可能大部分是同龄人,甚至是同年级的人,也是观点更接近,生活经历更相似的人。但是打开微博,我们就更能看到别的圈层的人都在想什么。 一个月后,由于准备考试,我终于把微博卸载掉,顿时觉得河清海晏,生活重归宁静。微博虽好,希望我能忍住不要再下载回来,毕竟操别人的心太过浪费时间。 总结一下, 1.微博的性质决定了其潜在用户广泛,不局限于任何一个群体。 2.基于这样的性质,微博在反应民意时有巨大作用。 3.营造良好评论环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控评,一种是增加表达成本。不同的平台由于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策略。 4.微博反映出亚文化群体的兴起与世界的极度碎片化,这种趋势不可逆。 5.微博也有利于打破信息茧房,让人们看到其他群体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