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8. 美国往事 | 饮食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民以食为天——这话是中国人说的。我想美国人肯定不会同意。有个段子说得好,中国人活着是为了更好地吃,美国人吃是为了活着。

对我们来说,我们始终想的问题是,怎么把东西弄得更好吃。为了做到这点,我们不惜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好几个月去激发食物的独特风味。然而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摆在眼前的食物就是一堆蛋白质和维生素,吃下去,就可以补充能量,维持生命。小的时候看柏杨的书,柏杨就是这么说的。他说在国外吃饭,最好的安慰自己的办法是,把食物就当成是蛋白质,营养素,吃下去就好了,别的就别管那么多。

在学校上课期间中午来不及回家做饭,于是尝试了各种解决办法:前一晚做好饭第二天中午微波炉加热将就一下也罢,做一个简单的汉堡或者三明治也罢,在外面就着西北风吃着隔夜饭于我实在都过于寒碜。学校中校食堂是自助餐,一顿饭12刀,大概要80多元。一开始不舍得常吃,后来为了省事也就只好常去。对于我们这些花着美元挣着人民币的中国学生,这价格未免也太贵了。国内的食堂吃一顿可能也就12元,相比之下差出一个汇率的倍数。虽然说80多吃顿自助餐也不算太贵,但是也耐不住天天顿顿吃自助餐啊。

说实话,学校食堂对我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自助餐嘛总有一款适合你。一般来说,每天供应的内容有现做的汉堡、三明治、热狗、披萨、薯条、炒鸡蛋、煎培根、米饭、意面、各种甜点蛋糕、各种蔬菜沙拉、各种饮料、各种水果、酸奶冰激凌、偶尔可以赶上当日特供的牛排、羊排、鸡翅、海鲜等等。对于消耗量较大,且从来吃不胖的我来说,面对这么多好吃的我是毫无顾忌的,通常午饭可以拿五盘左右的食物。毕竟花了一顿自助餐的钱呢!

这其中,汉堡薯条,酸奶水果等等还是很爱吃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深受美国快餐毒害的一代,这类食品还是可以轻松接受的。其他的就很难说。为了搭配营养,每顿必拿的是蔬菜沙拉。一个大冷柜,里面各种生鲜蔬菜,夹到碗里,弄上点酱,顶多再来一点脆面包调节一下口感。我通常会挑一些我还能下咽的生菜:撕碎的生菜叶子、生菠菜、生蘑菇、小西红柿算是没什么压力,剩下的生西兰花、生胡萝卜对我来说就实在太过为难。生西兰花,不仅淡而无味,口感也一言难尽。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实在没有任何厨艺,他至少会做一样菜,那就是蔬菜沙拉。

除此之外,有一次食堂供应炸鸡翅,我各种口味夹了不少。事实证明,那一次是我人生第一次连炸鸡翅都觉得如此难吃,简直酸到难以下咽。原来这边非常偏爱酸甜口,鸡翅经常不就是特别酸就是死甜。这边的甜点也经常甜得齁到像在挖一勺糖吃。

感恩节那天,学校会在几个食堂提供一顿给学生的免费自助午餐,网上报名,先到先得。在这边上学,学会蹭饭是基本技能,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要知道从我的住所到学校中校,公交车要坐20分钟左右。感恩节当天公交车缩减运行,不知几点在哪里停靠。我和两个同学为了蹭这口饭硬是不辞辛劳,顶着大太阳硬生生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到了中校,自我安慰心想正好也消化消化留足胃口。多说一句,这是我唯一一次从家里硬走到中校的经历。好不容易走到食堂门口,一掏口袋发现没带学生证,当时两眼一黑,别饭蹭不成还要再走一个小时回去吧,还好查得很松,核对名字就都放行了。

 

我们迫不及待,把每个窗口的菜都端了一遍,摆了满满一桌,看上去红红绿绿,非常丰盛。然而,这些菜都是徒有其表,味道难以形容。火鸡肉蘸蓝莓酱,淡而无味的三文鱼配上淡而无味的大米,蘸咸汤的饺子(说是饺子其实里面没馅,算是饺子皮吧)剩下就是各种生菜,吃得我们面面相觑。多说一句,这边的大米按照王小波的说法,简直是掷地有声,装在猎枪里就能打野鸭子。吃到最后,公认全桌最好吃的菜竟然是一道糖醋丸子,剩下的胃口就只好靠喝各种饮料来填满。 

说美国菜不好吃,实在算不上冤枉他们。但是他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知名up主美国的郭杰瑞曾在一席有一个演讲,引用了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花在做饭上时间的数据。这其中,法国以每天花两小时十三分钟位居榜首,中国也名列前茅,为一小时十四分钟。几个主要国家中,美国最少,只有一个小时。花得时间多菜还做不好吃,就该批评。然而人家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吃上面,所以也怨不得他们。

在美国说吃饭经常会说grab some food,给人感觉就是随便抓点吃的东西补充一下能量。所以食物的核心就是,要快,要方便,阶层更高的人还追求健康,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三明治类的食物如此流行。两片面包中间夹点生菜熟肉奶酪,抹点酱,端一杯咖啡,路上边走边啃,或者就在教学楼里和人边聊边吃。

在中国,我们都认为吃饭是庄重的事情,需要正襟危坐,至少要上餐桌,吃饭不要讲话,专心品尝。我认为这是种很好的习惯。吃顿好的,好好吃饭,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让人心态平和的生活方式。现在外卖盛行,再好吃的外卖,放在塑料袋和饭盒里,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将就。看似这种将就是为了专注什么别的事情,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学习上,实则这种敷衍的草率更容易让人心神不宁,浮躁不堪。许岑老师曾说应该在衣食住行上面锻炼自己的专注力,我觉得很有道理。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生活还是应该讲究一些。中国有这么丰厚的饮食文化,然而我们的饮食习惯却正在向美国靠拢。

为了求速,亦或许是因为懒,美国人喜欢的食物和我们有所不同。在美国,超市最多的东西就是速冻食品,半成品,最好是微波炉加热一分钟就能吃,或者拆了包装就能吃的东西。超市有很多大包装的菜,比如西兰花和菠菜,都是择好的并且清洗过的,方便打开直接生吃。令我吃惊的还有很多冻水果。水果不容易放,但是这些冻水果在冰箱里可以冻上半年一年的。美国超市方便面倒不算多,或许是因为方便面对于他们来说一点都不方便。

 

曾经听苗炜老师讲过一本书,叫《来份杂碎》,主要是讲美国中餐的历史,非常有意思。其中描述了一段历史,说1844年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与美方代表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两国有一次共餐活动。双方各吃了一顿中餐和西餐。面对西餐带血的牛肉和腥臭的奶酪,中方难以下咽;反过来面对中方的满汉全席,海参烩猪筋、鱼翅螃蟹羹,美方代表也有所顾忌,心想中国人怎么什么都吃。席间,耆英出于礼貌,拿自己的筷子给在座的美国人夹菜,让对方心生反感。这是两国文化最早交流的一个缩影。

 

说到饮食差异,主要就是吃什么不吃什么,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依我看,了解美国人不吃什么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从食物中看出动物原型的一概不吃。什么鸡爪、鱼头、兔头、鸭脖,锁骨在美国超市是绝对不会见到的。美国人大概很爱吃大块的肉,牛排、鸡胸等等。在我们的观念中,鲜嫩的鸡腿肉比又老又柴的鸡胸肉要好吃不少,但是美国人就爱吃鸡胸肉,鸡胸肉要比鸡腿肉还贵,而且鸡腿肉也大多是去皮去骨的。

我想美国人一定很难欣赏小龙虾、香辣蟹、周黑鸭、兔头、锁骨一类的食物。对我们来说,这些东西很费时烹饪,吃的过程也很费劲,但是吃的是那个味,是整个过程和氛围。对美国人来说,吃起来费劲,肉又那么少,不能大快朵颐的东西,是很难有市场的。据说在美国超市买到鱼里面如果有刺还可以投诉超市。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总的原则,美国人对吃的要求,方便永远高于食物的美味。他们不觉得新鲜的和冻的有什么区别。另外食物最好不要让他们额外加工,不管是蔬菜还是肉类。

 

说了这么多差异,还要说一些引以为戒的东西。都说美国饮食不健康,来了这边才有亲身体会。

在迈阿密旅游时,由于借住在一个当地的老太太家里,家中吃素,而且不准我们动火,只能用微波炉烹饪所有食物。那几天我靠面包花生酱和方便面维持生命,冷水泡方便面然后在微波炉里疯狂加热。我一般很少下馆子。然而那一阵子我一有机会就跑到外面开荤。当时游玩时我有两个意大利同伴,他们都是素食主义者,而且他们食量很小,外出一天靠两根香蕉就能解决问题。我有时实在饥饿难耐,两人就只好坐在旁边陪我一个人吃饭。

有一次进到一个评分不错的餐厅,浏览完菜单发现全是些汉堡之类,于是就随便点了一个。端上来一看,是两个像汉堡一样的东西。每一个上下有两片华夫饼,中间夹了培根奶酪和煎鸡蛋。我在家做饭时,偶尔煎一片培根都充满罪恶感。这两个汉堡每一个中间夹了至少四五片培根,芝士多的要溢出来,华夫饼也非常甜。就这一顿饭不仅热量极高,而且集齐了所有不健康的元素。我在其他饭馆吃到的东西也是如出一辙。那几日,我就在两个素食主义者的注视之下,惭愧的吃下了这些东西。

在美国净看到些膀大腰圆,严重肥胖的人。对我们来说算是常识的健康知识,对他们来说好像很是陌生。我觉得东方的文化,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不管男生女生,都很注意自己的体型,也很注重饮食上的健康。有人主张不顾他人的眼光,任由自己随意发展,想多胖就多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但是对我来说,克制才是我所追求和羡慕的。我宁愿照顾好自己的体型。

总而言之,饮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了解一种文化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周遭,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吃”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吃”是一种关系纽带,是一种无关乎政治的,平民百姓都能享受的生活确定性,它充斥于市井和夜市,也伴随着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好在,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能享到口福,我们的饮食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因此,好好吃饭,用心吃饭,就是对我们文化的最好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