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6. 追求一种fun文化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最近偶然刷到几个考研名师的视频,类似于励志的鸡血合集,讲如何挺过考研这一阶段,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老师们也分享自己当时考研历程多么艰苦,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我虽然不考研,但是也听的热血沸腾。

沸腾虽是沸腾,但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视频看完以后其实感觉很不是滋味。我没考过研,但我见过别人考研,我自己也参加过高考,大学也大大小小考过不少试,曾经自己也回味过苦难,甚至炫耀过程中的苦难。但是现在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缺少fun文化

我们缺少一种fun文化,缺少对“有意思”的追求,这事也是我今年年初在读项飙老师的访谈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时候再次被点醒的。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接受的就是一种苦难教育,仿佛这一辈子就是来受罪的。


从小学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到了高中就更是如此,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换句话说我降低一分就被一千人干了),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要考研,还要大冬天吸溜着鼻涕在走廊里迎着朝阳背政治。

我现在若是个准备考研的学生,看完这些励志视频,就好像已经要签一个卖身契。我已经预料到我下半年的生活将会有多痛苦。我的志恐怕立不起来,气估计已经被泄掉了一半。

 

另一方面,项飙老师也说,从小到大,我们生活的意义全部是外化的没有一个是指向“人”本身的。小学是为了上好初中,中考是为了上好高中,高考完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考完研就轻松了,考完研找到工作就轻松了,找到工作买完房就轻松了。

这种思考模式成为了我们默认的操作系统。我们做事情永远是从一个无趣的角度想问题。为什么要读博?因为找不下工作;为什么要读金融,为什么去互联网公司?因为这些地方看起来挣钱多;为什么写公众号?因为有助于找工作;为什么要创业?因为想进入B轮C轮融资,早点上市,成为世界500强…

一切的动因都是外在的,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意义的荒芜。一直推到最后,这个意义就再也难以为继,人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只好随波逐流,变成一辈子打工人。

之所以如此,在生活中听到一个人说“因为我喜欢”的时候,竟然觉得非常难得。

 

其实要我看,大部分学习好,成就高的人,不见得都是苦难驱动,更多是兴趣驱动。学习本身,项飙老师说是一种人类实践,是人的本能好奇心。就拿学英语来说,模仿语言是人的本性,生活当中我们模仿个方言还模仿的有模有样。但是千万种学习方法,我们却非要挑一种最无趣的方法放在学校里,那就是刷题。

别的学科不说,单从英语来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认识单词,刷一百套题也没用。真的喜欢英语,单词量很高,拿到卷子没有一个生词,就像把卷子翻译成中文一样,也不需要刷什么题。

我的意思是,高考取得高分固然重要,但是达成这个目标的路径不只有一条,更不是只有这最无聊的一条。

苦难文化有何不好?

你可能会说,苦难有苦难的好处,好处就是我们民族都很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好的品质,但是宣扬苦难也有明显直接的弊端,那就是容易让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热情,做任何事情都是应付差事,缺乏主动性。

包括我自己在内,到现在为止也是,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作、学习就等于痛苦,就等于要遭罪了。一旦又准备开始学一个新东西,或者做一个什么事情,心里就已经把自己陷入了一种准备迎接苦难的境地。即便有快乐也不想去追求,因为潜意识里快乐的东西不等于工作和学习。

然而这种苦难的吓唬也是有时效性的,吓唬到考研其实大多数人就已经皮了。等混成了老油条,就再也别提什么苦难,苦难文化就转为了摸鱼文化

苦难有苦难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没有必要在没有苦难的时候创造苦难。

 

追求Fun就是不努力吗?

你又可能会说,我们中国人多,竞争压力大,竞争的过程中,苦是没办法的事情。另外你有可能还会说,追求有趣,就是不努力,不那么拼命,那样怎么能考出好成绩?怎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觉得,追求fun不仅和努力,拼搏毫不冲突,相反,真正从中能得到乐趣的人,比那些被苦难磨秃噜的人更加努力,更加有动力,成就更高,而且常常动力持久得多。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有足够的钱和时间,找各种教练去学能耐,好好练练钢琴,吉他,羽毛球,篮球什么的。有一年我学羽毛球,除我以外最大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当时就感受到一个事情,周围的小朋友都是被家长逼着来的,能偷懒就偷懒,班里就我学习热情最为高涨,绝不偷懒,每个动作我自己就想做到位。

 

真正长大了,才自己给自己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课班,主动让教练操练自己。我是给自己练,不是给家长练,当然更卖力,更不会偷懒,不然我在家躺着多好。这事我喜欢,我想把它干好,我觉得有意思。

再说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例子。以科比为代表的一众NBA球星,你问他们为啥把自己搞那么辛苦,每天那么早起来训练,上下班打卡不就得了。他们挣那么多钱,这辈子吃穿不愁,还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图啥呢?因为他们是真喜欢篮球,拿个袜子也要瞄准扔一扔,就这么简单。

 

追求fun不是不努力,不是不累,不是不经历苦难,不是不坚持,但是源动力根本不同。

苦难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外在的意义,是你本身不想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有违你的本心和意志,你是被迫的,如果一旦有机会你根本不想干这个事情。所以就每天浸泡在不能摆脱的苦难之中,甚至有时候成了受虐狂,并没有那么苦,还要渲染一些苦难的氛围出来。

fun的源动力是什么?就是fun本身,就是有意思,喜欢,不给钱都干,跳着踢踏舞上班。有了求知的快乐,从学校出来没人逼你你也整天想看书。看书阅读本身是很自然的乐趣,只不过经过这么十几年苦难培养之后,看见书都有PTSD了,拿起书来不做两道题都觉得书都没看明白,这辈子再也不要看一眼书。这样的苦难培养真的好吗?

 

fun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点上不得不承认国外的教育做得更好一些。区别在哪?我想就是观念问题。只要认可了生活中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应该追求fun,那么自然人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假如大家都认可了苦,那么没事也要制造一些苦难氛围。

心理学经常讲婴儿和洗澡水的类比。倒掉洗澡水不一定要倒掉婴儿。苦难不是和学习,工作绑定在一起的,本身他们就没有必然关系,只是人为给附加上去的。

所以想着怎样fun,只需要转变一下观念即可。有没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手头的这个事情能不能找到一些激情,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找到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的地方,而不是应付差事。不喜欢做题我喜欢讲题,就喜欢把一个客观的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界上的事情是有很多维度的,放弃那个无聊的,找到那个对自己来说有趣的。

真正有了fun,这个事情就变成了自发的,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给你动力。你自然就废寝忘食,动力满满。

我以为教育不是告诉你不经历苦难就要被淘汰,而是教给你足够多的东西,让你从中找到最喜欢的最有激情的,以及喜欢什么就去做的信心和勇气,再有就是在追求兴趣的道路上如何克服各种挫折。

想着怎样fun,说来也怪,成了一种我们要努力培养的意识。


总结一下,

1.我们的观念中重苦难,轻兴趣;

2.苦难教育的弊端在于意义的外化,缺乏内在的动力,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和主动性;

3.追求有趣和努力不冲突。相反,能获得乐趣的人往往更努力,更持久;

4.追求有趣是一个观念问题。扭转这种观念,生活中主动追求fun,而不是磨练自己的忍耐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