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2. “老师希望学生们在上完这节课五年后,还能记住的是________”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音乐之声 Do-Re-Mi

以前万维钢老师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研究,大致是说让大学教授填一个问卷,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我希望学生们在上完我这节课五年后,还能记住的是________。”教授们填的五花八门。但是反思下来,没有一个教授课上强调的是这些内容。

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忘初心”的问题。如果让我回答,我的回答或者我的发心是:我希望受教育者在上完一系列课之后,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的兴趣能够有所增加,至少与之前持平,不会减少,不会对其变得更加抵触和排斥。

你可能会说,这要求也太低了吧!首先我认为,有时候先将期望降到足够低,才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况且,我发现这个目标一点也不低,相反要达到非常之难。

回想起来,从小到大,有多少老师在一个学期,三年四年的课程之后,让你真正爱上了这门学科?又有多少老师让你对一门学科彻底丧失了兴趣?又有多少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把书本一撕,这辈子只要不是被迫,再也不想看任何书?

要我说,这不能怪学生,不能怪受教育者。人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渴望是天生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中被不断磨灭。

有可能你本来觉得,物化生,政史地,这些学科名字单拉出来都是充满了浪漫。大学课程就更不必说了,每一个名字都威风凛凛。然而上完这些课之后,绝大部分情况下就对这门学科,以及学科背后的知识彻底失去了兴趣,也丧失了自己能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我的经验

我自己有两类经验。

首先是成功经验。我对英语一直很有兴趣,也很有信心。回想起来,全部兴趣都是小学的启蒙老师打下的。

当时还只有三四年级,英语老师就很有远见的带我们看《音乐之声》之类的电影,模仿里面的表达,然后就是唱迪士尼的歌,还让我们轮流领唱,教别人唱歌。

那些歌到现在还存在我的手机里面。那段时间给之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语言感觉和兴趣就是在那些英文歌的学唱中培养起来的。

 

其次就是初中在新东方。那时系统的学了新概念。其中一个老师当时要求我们新概念第二册每天背一篇,背到任何一篇随便提一句都能接出下句的程度。另一个老师初一的时候就给我们推荐了《小王子》的一个音频和电子书让我们读,还有一个老师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就给我们讲积极心理学,读罗素,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现在想起来,初一还是初二的国庆节,那会几天就把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背了很长的一大段,现在还有些印象。那时一个词都不懂,就是背,也就是那样打下了坚实的对语言的基础和兴趣,以至于后来可以吃初中的老本吃到大学。

还是之前说的,我认为兴趣和动力是学习最主要的一环。有了兴趣和动力,其他的知识和方法都不在话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兴趣为本,知识和技巧为末。有了兴趣和动力,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探索,再辅以知识和技巧就非常容易。(另见 213. 教学手记 | 动力、知识和方法)

 

第二类是较为失败的经验。

我对于数学,理化生,和金融一直都没建立起来充足的动力和兴趣。直到上了大学,有了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才逐渐开始自己找补,然而已经有些为时已晚。

这些学科虽然也是从小学习,接受了很多训练,分数也并不差,但是更多学习的都是技术,做题和知识。在这些过程中,兴趣和动力越磨越少。最终,连开篇提到的第一个目标也没达到。事实上,现在能记住的这些技术和知识已经非常少了。

这也不是埋怨于谁,但是据我观察,真能做到我提出的那个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课程学完之后,对这门课程背后的知识的兴趣有些许的提升,这件事情实在太难了。

教师的核心能力

市面上不乏能教知识和技术的老师。知识和技术是客观的,是有对错的,你的是错的,我的是对的,按照我的改就是了。这并不难。但是真正能把这个学科讲得有趣,讲得深入浅出,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首先,一个老师要对他所教授的学科有真正的热情。这件事听起来玄学,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真喜欢,信息传递的效率才会更高。人同此心,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得到这个老师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学科,对其有热情。

其次,一个老师要对这个学科有足够多的实践。只有真正实践,知行合一,才能对一个事情有透彻的理解,讲解起来才有足够多的自信。实践的越多,理解越透彻,对于学生也能有充分的说服力。

讲衍生工具定价的老师,最好自己炒过些期货;讲投资的老师最好自己买过点基金股票;讲公司治理的老师最好自己开过公司;讲管理学的老师最好自己日常还在带团队。(另外,如华杉老师所说,弘扬二十四孝的人最好自己埋过儿子,自己卧冰求过鲤)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也是教师的核心能力,那就是这个老师必须要有非常丰富且广泛的知识储备。要想把一个简单的事情讲明白,讲的有意思,往往需要对这件事情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最好研究到这个事情的本源。

罗翔老师,袁腾飞老师,还有我很敬佩的王春晖老师讲的是司法考试和高考,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们就是能把这个事情讲到让那些不考试的人都来听刑法,高考历史和高考数学,而且刷起他们的视频根本停不下来。

再如,要想讲好单词,最直接的可能需要了解词根词缀词源学,但是假如一个老师还了解中文的说文解字,了解中文的姓名史,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典故,了解广告学,了解近代史上的中英翻译轶事,这样讲起单词来不会有人不喜欢听,这样的老师也是市面上绝对稀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失业的存在。(另见 191. 名字的力量

 

然而,拥有这么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探究精神,还是源于第一个,那就是得真喜欢这个东西。

反思我自己,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些东西又何有于我哉。这也是自己应该有意识积累的东西。更多的实践,将实践融入自己的生活;同时不停地外扩,不断搜寻学习更高维度的,更高视角的东西,用更丰富广阔的东西,来讲明白一个细小的技术问题,让受教育者的对学科的兴趣再往前推动一点点,而不至于对这门学科丧失信心和兴趣。

最近在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也是胡适、陶行知的老师约翰杜威的《民主与教育》,摘其中一句话在下面,是为总结。 

衡量学校教育价值的标准,就是它在何种程度上制造了继续成长的欲望,又在何种程度上为在实际生活中满足这种欲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