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无论我们有多么理性,都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人是感性的。 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很理性。产品数据的采集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各种可靠可考的参数,把实际状况非常客观地展示出来。产品上市时间,市场覆盖,平台数量,产品品类,投放数量,某时间段销售额,销量波动……点几下屏幕,马上就可以看到。也许不同口径,不同算法,会出现一些差异。但是在同一个参考体系里,所有的优劣,高下立判。不存在什么模糊不清。 事实可以很清楚客观,看事实的人,却并非如此。客观数据上看不出来差异,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就出现了区别。 两个团队,绩效相差无几,人员结构相当。为什么有啥好事,我总是先想到这个团队,而不是那个团队?是那个团队做得不好吗?也不是。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都很可以。只是,也许,平常的工作当中,也许我更适应这个团队的沟通方式。那个团队,没有什么不好。假如硬要找理由,也许就是还不够好吧。但是这个理由,基本上也是一句废话。 两个供应商,规模差不多,给出的方案差不多,成本也差不多。几轮比下来,我为什么选甲而不是乙?是的,我们有严格的采购系统,我们有各种风控措施。但使用这些标准系统的主体,还是我们这些人。项目执行方式,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也许就是在一些细节上,“我”更欣赏甲公司而已。(一些违背职业操守的做法,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甚至夸张一点,我就是不喜欢乙公司的名字,所以选了别人。尽管这个理由,我根本不会说出口。 那么,讨论这些,有什么意思?意思就在于,我们怎样去工作,成为更加有可能的选项。 一些事情一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越是执着于做事的人,往往越找不到答案。我做得这么优秀,数据这么好,为啥你就是看不到?其中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此:找答案的方向,搞错了。 我们总倾向于认为,这个项目没拿下来,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较真一点看,这种说法,也不能说百分百错……)因此,总是从做事的角度来使劲。觉得成本压得还不够低,那就继续压榨上游供应商。榨干拉倒,不然大家都没活路。觉得团队加班还不够,那就继续压工作量,继续加班。别跟我说什么亚健康发际线,没有单子,啥健康都没了。 使劲到最后,你会发现,没有多少人敢和你合作,也没有多少人,肯跟着你干活。因为这些都是自断后路的做法。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你本身的业务能力,根本无法得到扩充和提升。不但这一次失去了机会,以后,也很难再有实力,去成为那一个可能的选项。 做事还是要做的。该达到的指标,一个也不能放水。但是,人的工作不能忽视。尽可能多做一些事前的背调,在交流中留意具体对接人。看对方要的是什么,在意的是什么。带着感性,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只顾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自己做得好,别人就一定觉得好。 芥菜树下看,理性做事,也要感性看人。边看边做是很累。但只有如此,你才能清楚知道,要从哪里着手,要从哪里使劲。不然,很多的工作,很多同事的努力和汗水,都变成了无用功。到了那一步,难道不是一种失职?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敬请关注:<芥菜树下>,闲扯工作,南北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