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5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一场葬礼。 葬礼悼词中,最痛心的一句话莫过于: “关于戴安娜,最讽刺的一点是这个,一个以古狩猎女神为名的女孩,到头来,却是现代世界上最被追猎的一人。” “人民王妃”戴安娜之死距今已过二十余年。 无论英国王室如何想抹去她的存在,历史都无法绕过她。 因为,她的存在本身就创造了一段难以想象的历史。 她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一个悲伤的传奇。 一个历经数次改编仍不减经典的角色。 但这部电影很不一样。 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 这不是一部传记片,是一则寓言—— 《斯宾塞》 2021.11.5 美国 >>>>平民,戴安娜 英国民众曾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质疑,王室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次最严重的反抗。 罢工,暴动,游行…… 英国身处混乱之中,王室遭遇最大危机。 恰是此时,戴安娜出现了。 就像日后戴安娜友人说的那般,“她是破坏性的创造者。” 虽出身贵族,戴安娜毫无贵族陈旧遗气。 当她穿着素衫抱着孩子站在花园里的照片成了报纸的头版头条时,英国民众意识到,王室变了。 戴安娜拯救了危机边缘的王室。 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举行了盛大的世纪婚礼。 在当时的通信环境下,这场世纪婚礼吸引了全球7.5亿人观看。 英国王室愁云不见,他们天真地以为威严回归。 哪知,民众呼唤的是戴安娜式自由终于刺破了陈旧的制度。 戴安娜就像一匹绝对驯服不了的野马,让之后的女王措手不及。 戴安娜,历史上第一个不戴手套触摸平民身体的王室成员。 当其他王室成员始终和民众保持距离时,她会蹲在和小孩同样的高度,接受孩子的献花。 以前王室生子都是在宫内,但戴安娜执意选择在平民医院…… 她努力拉近王室与平民的距离。 却也拉远了她与查尔斯王子、女王,甚至整个王室的关系。 关系的破裂,促使她对慈善工作投入大量的热情。 她觉得自己和那些边缘人一样,同病相怜。 她消除了艾滋恐慌,不戴手套与病人握手。 她前往安哥拉,参加“反地雷活动”。 每逢她出现,到处都是热烈的呼声。 ![]() 而这般狂热的爱,成了媒体无尽贪婪的饲料。 最终,媒体的疯狂,害死了她。 事故发生后,英国民众愤怒情绪高涨。 他们在街上怒斥记者。 出租车司机甚至会拒载记者,“不,你是凶手。” ![]() 汹涌而来的怒意让媒体感到害怕,巧舌如簧的他们推脱责任,将一切怪罪到了王室身上。 是的,戴安娜之死,媒体固然有不可推卸的罪。 但,最重的,还是王室。 ![]() 电影《女王》 所以,讲述戴安娜经历的作品无可避免讲到她与王室的矛盾冲突。 而所有的作品中,《斯宾塞》无疑是最特殊的。 它脱离了传统传记片的套路,放弃了古板的编年体叙事,只截取了戴安娜在王室生活的一个片段。 而这个片段恰是个关键节点:十年之际,忍无可忍。 圣诞来临之际,她和王室成员齐聚庄园庆祝,难以忍受的三天后,她决定逃离……
以戴安娜的影响力而言,无论选角是谁必会引起一波讨论。 但当“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以下简称小K)成为最终人选时,一片哗然。 即便披露的扮相契合,仍打消不了观众的担忧。 “她只是在扮演自己的不同版本”是观众最反感小K的一点。 ![]() 图源:网络 当然,不否认小K演技的狭窄。 无论扮演何种角色,她好似只有一种表达:敏感、脆弱、不安、爆发性的神经质…… 这样的情绪安在其它角色上或许别扭。 在《斯宾塞》里,却有些贴切。 ![]()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K的人生经历了戴安娜式困境。 《暮光之城》后被狗仔围剿,自曝性取向,在红毯上脱下高跟鞋…… 或许你可以说小K不是最适合戴安娜的人选,但她绝对是最适合《斯宾塞》的人选。 不外乎,有人说《斯宾塞》里的小K有可能摘下明年的奥斯卡影后。 ![]() 《斯宾塞》里的戴安娜完全剥离了镜头前的高贵典雅。 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人。 她会神经质,会暴食症,甚至,忍不住说几句脏话。 ![]() 长达十年压抑的生活,让她精神衰弱,且不自知的迷茫。 片头一开始便是她迷路了。 路遇厨师长,她才恍然发觉,这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 她有些惆怅,在最熟悉的地方迷离,是否也意味着自己早已背离了本性。 ![]() 黑夜如鬼魅,迷雾重重,戴安娜想要冲破铁丝网回斯宾塞家族的废宅老屋,却被巡警拦下。 归家不得的惶恐,一次次出现。 戴安娜在寻找归处。 ![]() 电影不止一次呈现戴安娜分裂的精神状态。 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下,戴安娜时常处于崩溃的临界点。 戏中高潮一幕,平安夜晚宴。 戴安娜不想佩戴查尔斯送的珍珠项链,视它为耻辱般的存在。 因为,同样的项链,查尔斯给情妇卡米拉也买了一条。 ![]() 戴安娜妥协,带着项链参加晚宴,晚宴上一片肃杀。 查尔斯和女王无声的眼神震慑让她发抖。 ![]() ![]() 她扯下项链,就着汤嚼碎,大口咽下,毫无体面。 这是戴安娜自残的幻想。 ![]() ![]() 晚宴后,自残幻想频繁闪现。 王室勒令将戴安娜房间的窗帘缝上,她偷偷剪开,不自知间钳子伸向了胳膊。 ![]() 其实,她几次想要激怒王室,做出攻击的样子,但总是下一秒会后悔犹豫。 她不忍,便一再经受无处不在的监视、门外的催促…… ![]() 只见,王室关系的冰冷与虚伪一步步将她蚕食殆尽。 举个例子,整部电影中,女王几乎没跟戴安娜说过话。 但你能感受到戴安娜的生活里,女王无处不在。 女王的压迫感,不需要任何刻意表现,因为她本身就是制度的压制。 王室所有人都是陈旧而僵硬的历史鬼魂,遵循着传统,绞杀着任何可能侵害制度的人。 所以,戴安娜斗争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人,是存在了上千年的王室规矩。 ![]() 而片中最讽刺的一幕莫过于,女王发表圣诞致辞,强调尊重摆脱独裁统治的人。 与此同时,王室内部在用森严窒息的独裁统治压制着戴安娜的自由。 ![]() 所以,最后一次晚宴,戴安娜再也忍受不住了。 她逃了。 她的无法面对就好比溺水者遇到水的生理抗拒,是求生的本能。 ![]() >>>>爱,戴安娜 可以预料到,不走寻常路的《斯宾塞》难逃两极化口碑命运。 爱的人,死去活来。 怨的人,讥讽冷笑。 ![]() 两方打得死去活来,却都不得不承认一点: 《斯宾塞》是大胆的。 结尾一幕,服装师大胆示爱。 起初觉得荒唐,后来竟有一丝释然。 ![]() 一直以来,戴安娜深深的不安全感皆源于她丧失被爱的可能。 她小心翼翼地想要博得一些关注和爱意。 但丈夫查尔斯回报的只有冷漠的训斥。 戴安娜不是没有察觉到“拥挤的婚姻”里卡米拉的威胁。 ![]() ![]() 她想过与丈夫沟通,查尔斯只叫她学会两副面孔: 一副面孔是真正的自己,一副面孔做自己厌恶的事。 ![]() 戴安娜听到,震惊不已。 厌恶的事?那查尔斯厌恶的事里包不包括这段结婚? ![]() 所以,玛姬的示爱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长达十年的无爱生活里,戴安娜终于体会到被爱的可能。 其实,不止玛姬,戴安娜周围还有许多不动声色的爱。 厨师长会私下里叫她“戴安娜”,不是“陛下”。 私心在甜点里加了杏奶酥,因为这是戴安娜的最爱。 ![]() 时刻监视的少校或许也有爱。 安妮·博林的自传是他悄悄放到戴安娜房间的,本意劝她早早认清自己的处境。 戴安娜起初以为这是个警示。 但她最后一次自残前,是安妮·博林的幽魂突然“闪现”救下了她。 ![]() 查尔斯或许也有爱吧。 与其说,他怨恨戴安娜,不如说他嫉妒她,也惧怕她。 因为他努力再多也无法得到她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爱戴。 ![]() 可嫉妒本身就带着浓浓的情感,即便有恨,也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爱。 所以戴安娜勇闯猎场时,他让儿子回到戴安娜身边,独自面对糟糕的结局。 ![]() 最不可能的,或许是女王的爱。 女王知道戴安娜没按要求穿衣,但也不加指责: “(我)那裙子也不是服装师帮我选的那条。” ![]() 对于戴安娜,女王更多的只是无奈: “他们会拍很多你的照片,不是吗?但只有他们印在十磅纸币上的那张照片才重要。当他们拍那张照片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亲爱的,你不过就是货币。” 女王是制度本身,但她也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他们的爱琐碎却真实存在,只可惜都不够勇敢。 也或许这样,对于戴安娜最后的逃跑,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纵容。 让戴安娜做他们做不了的事吧。 ![]() 可以说,《斯宾塞》描述了戴安娜最痛苦的经历,也给了最好的结局。 它让整个故事结束在了爱最充盈的一刻。 虽然你我心知肚明,那之后便是难以招架的厄运。 但“逃离”或许是她短暂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所以,就停在那一刻—— 逃吧,戴安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