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是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在公元1800年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的。他用分光菱镜来分散太阳光,然后测量每个分散光的温度。出乎意料地发现温度最高区是落在可见红外的外侧,因而发现红外线,这光区便命名为红外线(红光以外的光线),同时它有很强的热反应特征。 我们平时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光是白色的,现已证实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可见光七种颜色及看不见的紫外线、X射线、α、β、γ、红外线、微波及广播电波所构成,太阳光的每波段都有不同的功能及物理性,继公元1800年赫歇尔发现红外线后,1893年维恩发表光波长位移定律,可以引用公式算出人体内的能量波长反应,其产生不可见光的波长为9.35μm(微米)。 以往对光波的研究都集中于物理学领域内,但近二十五年来,许多科学家发现红外线内有一段波长对生物个体有正面的帮助,这段汉长就是通称的远红外线。 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就发现4~14μm(微米)的光波是动植物生命所需的光波,因而称之为“生命之光”。在亚洲,尤其是日本,4~14μm(微米)远红外线被叫做 |
|
来自: wjm叔叔 > 《生命光波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