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彦强:戚山、戚姬墓与戚姬祠

 古陵憨子 2021-12-06

戚山、戚墓与戚姬祠

           刘彦强

在咸阳市东偏北十余里,有一高地名戚山,咸阳当地人祖辈相传,说这个戚山就是汉高祖宠妃戚姬的葬地。尽管考古部门认为戚姬墓在咸阳市东约35里的佰家嘴村西原边,且立了文保碑,但当地人却无人认可。

说起来这个戚姬也实在可怜。汉高祖生前对她万般宠爱,甚至还想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待他百年之后让如意接班,她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太后,极尽人间之荣宠。可惜汉高祖的原配大老婆吕雉用张良的计策,请了隐居在商南的四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头儿为还是太子的汉惠帝刘盈站队,结果骗得汉高祖一愣一愣的,认为惠帝已经成为羽翼丰满的雄鹰,他也无法奈何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尽管高祖为戚姬母子的生命安全作了周密的安排,但终究还是着了吕雉的道,《史记》记载: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最后受尽凌辱而悲惨的死去, 儿子如意也被毒死。

按照后来的历代王朝法律,戚姬撺掇高祖废长立幼,企图谋权篡位,是万死不饶的大罪,高后吕雉处死她合情合律,只是手段残忍了些。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吕雉是原配妻子,戚姬是第三者上位,还要篡夺原配与嫡长子地位,也活该处死。但汉代人还没有后来的儒教理学观念,也没有一夫一妻制的第三者之说,同情都在戚姬一边。连被侵害差点丢失帝位的汉惠帝也觉得母亲过分,不该害死戚姬和她的儿子如意。这种不合儒教礼制的思想影响2000多年。直到今天咸阳民间的同情还都在戚姬一边,至于高后吕雉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人们都几乎忽略不计了。

人常说“死了死了,一了百了”,但戚姬死了却没有“一死了之”,而是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凄美的想象。比如死了肯定要葬埋,但葬埋在那里,对戚姬充满同情的《史记》没有说,《汉书》也没有说,其他比较接近的史料也没有说,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的余地。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戚姬葬地和戚姬祠的传说。时至今日,靠古代名人发展旅游业赚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利用戚姬墓地和戚姬祠自然也就成为热门。最为典型的有:

1.山东定陶戚姬墓与戚姬寺。占地面积五市亩。戚姬寺遗址于2006127日入选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为定陶八景之一。

2.江苏雎宁戚姬苑。戚姬苑位于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戚姬村彭庄。苑中有戚姬墓。现为江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山东汶上戚姬庙。汶上戚姬村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北部。

4.安徽泗县戚姬庙。泗县戚姬庙位于宿州市泗县长沟镇戚庙村,《虹县志》、《泗虹合志》、《泗州志》均有记载。

5.陕西洋县戚姬墓与戚姬庙。洋县戚姬墓位于汉中市洋县城西4公里戚氏村,另有一说,西乡县东南12公里的观音庙原址即汉之戚姬庙。

以上五处戚姬墓地和戚姬庙,都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地方的重视。与它们相比较,奇怪的是最有可能是戚姬真迹的咸阳戚姬墓与戚姬庙却不被重视,大好的旅游资源却从未得到开发。就此而言,咸阳人是否有点愚蠢,或者不够开化吧!

那么,咸阳的戚姬墓在哪里呢?

咸阳文管方面认为戚姬墓在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办佰家嘴村西原边。但咸阳民间祖辈相传戚姬墓在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办坡刘村村西的戚山上。另,在戚山上有一四面深沟环绕形似孤岛的高地,高地上古来就建有庙宇,咸阳民间祖辈相传,这庙宇的前身就是祭奠戚姬的祠堂,称之为戚夫人庙。

那么,文管部门和民间传说那个可能正确呢?笔者愚见,以为民间传说可能更为正确的可能性远高于文管部门。

一. 戚姬墓地在戚山

那么。文帝会在何处为戚姬建庙呢?最合理的只能是在戚姬墓地。

最早记录咸阳戚夫人墓位置的史料是宋代宋太宗敕撰编辑而成的历史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其中记有戚夫人墓在咸阳县西一十五里。宋代方志地理学家宋敏求撰写的《长安志》咸阳条目下附有《咸阳古迹图》,该图标明戚夫人墓在咸阳城东北十余里处(后面说明)。再就是清道光十六年的《咸阳县志》,该志载明“戚夫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长陵之东,吕后陵之下。民国时期修撰的《新修咸阳县志》照搬上文。一般来说,史料中越是早期的记载越接近于真实,宋代两志的可靠性高于清末道光县志。但目前文管部门却依据道光县志认为,戚姬墓在长陵东南的佰家嘴村西原边上,为覆斗形汉冢,且立了文保碑,实在让人费解。

航拍的佰家嘴戚夫人墓

1.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原边之说缺乏凭据。

首先,在《汉旧仪》中有这样的记录,“西汉天子即位第一年为陵,余地为西园后陵,再次为婕妤夫人美人等墓。”此外按照西汉的制度,咸阳原上帝陵的陪葬墓几乎都分布在帝陵的北侧和东侧,西侧的陪葬墓很少,且一定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宠妃,至于南侧,因修有直达陵园的墓道,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陪葬墓(比较例外的是杜陵和霸陵,因为这两座墓的葬地地形不同而特殊)。佰家嘴上的戚姬墓基本就位于长陵和吕后陵正南,与汉制不符。

其次,高祖去世后,继位的惠帝仁厚懦弱,尤其是孝惠二年夏,吕后杀戚夫人。孝惠帝见之,病岁余,从此不理朝政,一切皆由吕后决定。从公元前195年~180年,吕后独掌朝廷大权15年。她既然对戚姬恨之入骨,能以“非人所为”的“人彘”残害戚姬,当然也绝不会让戚姬与自己一起陪葬于长陵。文帝继位时戚姬已经死去十五年了,移葬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移葬,也应葬在长陵西侧的宠妃陪葬区,绝不会违背规制葬于长陵南面的长陵墓道之侧。所以,戚姬葬于佰家嘴西侧原边应无可能。

再次,戚姬墓在佰家嘴西侧没有任何文献或实物依据。关于戚姬墓在长陵南侧的说法,首见于清道光《咸阳县志》,在此之前,包括乾隆《咸阳县志》在内的历代各种史志中都没有此说,更不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因而其说是靠不住的。

笔者见到的明确说明戚姬墓的最早史料是宋太宗敕撰的历史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和宋代地理学家宋敏球的《长安志》。前者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该志卷二十六咸阳条目下有“戚夫人冢,在县西一十五里”。后者稍晚,成书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其中有《咸阳古迹图》明确画出戚夫人墓在咸阳城东北。两志的权威性要远高于清道光时的咸阳县志。都与道光县志“戚夫人墓在县东三十五里”说法绝对背离。一般来说,距事件发生时间越近的越可能接近事件真相,宋代两志要比道光县志早800900年,咸阳文管部门舍弃宋代两志而以道光和民国县志为据,将位于长陵南面的柏家嘴村西侧原边上的一座覆斗形汉冢定义为戚夫人墓,并立了文保碑,显然不能服人。还有就是佰家嘴这座所谓的戚姬墓,考古工作者曾因其有盗洞而进行过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可证明是戚姬墓的实物,甚至连该墓安葬的是女人的证据都没有找到,这也说明该墓为戚姬墓的可能性极小。

2.戚墓与戚祠在坡刘村戚山上

按照咸阳民间祖辈相传,戚夫人墓与戚姬祠都在坡刘村西突出的高地——戚山上。那么这个传说是否能找到可靠的依据呢?

你还别说,这依据还是蛮充分的。

在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今秦汉新城渭城办)坡刘村西有一向南突出高地,当地人呼其名为戚山或戚家山。在戚山上有一相当宽的深沟,当地人称戚家沟。深沟北部宽敞如庭院,南部环绕着一块方形高地,形如孤岛,岛上建庙,名戚山寺(今沟已不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戚山平面图

戚山寺因建于戚山最高点上,无论从那方面看都高大雄伟,尤其从南面向北仰视,给人以高山仰止,心灵震撼的感觉。文革之前该庙尚存,文革期间毁掉,文革后当地善男信女捐款曾重建。今移建于沟西低洼处,寺院虽大,但没有了原先的气势。当地传说,该庙前身就是戚夫人庙,由文帝下令敕建,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

戚山寺旧址(西侧)

  . 历史文献《太平寰宇记》与《长安志》分析。

截至目前,戚姬墓在咸阳原上最主要也最详细的文献根据就是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寰宇记》与北宋宋敏球的《长安志》,现在我们就从这两志的史料说起。

两志都肯定了戚姬墓在咸阳原上,但关于戚姬墓具体墓位置的说法有相互矛盾之处。

宋敏求的《长安志》中有《咸阳古迹图》。该图照录于后。

              《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

那么,图中的咸阳城在哪里呢?

成书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咸阳)城本杜邮也,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与《长安志》都记载: 唐武德二年,(咸阳城)权寄理鲍桥。三年,移就白起堡。六年,又移于便桥西北百步官路北,“即今县”。“白起祠在城中。”《长安志》的《咸阳古迹图》中更明确标明,白起祠就在咸阳城中,三志对唐宋咸阳城位置的描述基本一致。上世纪中期咸阳考古已经确切证明,杜邮在今渭城区渭阳乡任家嘴村北原上,白起墓在任家嘴村东北约百多米处。按照古今对比,唐武德年后到北宋年间,咸阳城就在今任家嘴村一带。

由此可知,按照《咸阳古迹图》,戚夫人庙应该在宋咸阳城东偏北方向,“汉景帝阳陵”(实为义陵)附近。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咸阳条目下记载:“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与《长安志》的《咸阳古迹图》相左。

两个戚夫人墓位置相左,这两者必有一错。依据《长安志》中的帝陵位置记述,参照今天考古肯定的帝陵位置,笔者觉得是《太平寰宇记》的记述有误。

在《长安志卷十三》咸阳篇中,关于汉代陵冢还有以下记述:“汉高祖长陵在县东三十五里”,“惠帝安陵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北二十里)”,“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东四十里)”,“哀帝义陵在县西八里(《元和郡县图志》在县北八里)”。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由东至西的汉帝陵依次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哀帝刘欣义陵。元帝刘渭陵、平帝刘康陵、成帝刘骜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武帝刘彻茂陵。

咸阳原上西汉帝陵分布图

将今天已经完全确定的汉帝陵排列顺序与位置与《长安志》记述相比较,显然,《长安志》是将哀帝义陵误以为景帝阳陵,实际应为哀帝义陵在县东十五里(实为县东北八里)。而《长安志卷十三》所述景帝阳陵位置后面括号里标注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明“在县东四十里”才是正确的。这样看,《咸阳古迹图》中的戚夫人墓在景帝阳陵附近,就是在今天所说的哀帝义陵附近。

以《长安志》中《咸阳古迹图》、《长安志卷十三》咸阳篇中其他汉帝陵的方位说明以及现实的汉帝陵排列顺序为据矫正,《太平寰宇记》中“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应该为“戚夫人冢在县东十五里”之误。

如果“戚夫人冢在县东十五里”,依据《长安志》误将哀帝义陵作为景帝阳陵,则戚夫人冢应与哀帝义陵同在县东十五里(实际在在县东北八里)。按此表述,戚夫人墓就应在哀帝义陵附近。恰巧,在哀帝义陵之南约千米,坡刘村之西约200米有高地名叫戚山。戚山上现在存有五个个汉冢(据当地人说早先有十几个)。根据坡刘村村民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戚家沟北部东侧,原村民朱纪元的窑洞崖背上还存有一汉冢,后被生产队作为土肥挖掉撒于田野中。此冢虽不高大,但村民祖辈相传说该冢就是戚姬墓,与《长安志》中的《咸阳古迹图》标注的方位基本一致。。

该冢是否为戚姬墓无法考证(除非发掘),但村民这样说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关键就是戚山这个地名。

②.戚山地名分析

我们中国的地名基本是以地理形势与居住人姓氏结合定名。戚山之“戚”肯定为姓氏。但我们查遍戚山方圆数十里都没有姓戚的家族,而查遍古今咸阳史志,也没有记载有戚姓家族在戚山住过,所以这戚山地名是因为有戚姓人住过而得名可能性不大。那么,戚山之“戚”从何而来?唯一的可能就是.戚山之名源于戚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照“山”字的含意,戚山就是戚墓或戚坟。

山字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由本意引申出坟墓含义,因为坟墓是以土堆集而成的隆起部分。《汉典》对山就有这样的一条明确解释:“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唐·李华《含元殿赋》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靡迤秦山,陂陀汉陵。”前面引述的重要文献《长安志》就称汉帝陵墓为“山”。如《长安志卷十三》中记述高祖长陵说:“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记述景帝阳陵说:“山方一百二十步,高四十丈。”这两处的“山”都指陵墓。事实上很多古籍也都有“长陵,又叫长山”的说法。

从山是坟墓、陵冢的释义出发,那么,顾名思义,戚山就是戚墓、戚坟或戚冢,即戚姓人的墓(今人称呼的戚家山也是此含义)。那么,这个戚山(墓)墓主是谁?如前分析,《长安志卷十三》中“戚夫人墓在县西十五里”应为“在县东十五里“,“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应为哀帝义陵“在县东十五里”,两者都在县东十五里(实为县东八里),则戚姬墓在戚山上应该没有疑义。而村民所指戚姬冢极有可能就是戚姬墓。

从《长安志》、咸阳民间传说以及戚山地名考证,结论几乎完全可以肯定,戚山的本意就是戚夫人墓,戚山或戚家山的地名就源于戚姬墓修建于今之戚山上。

③.村民的发现说明。

在戚山寺北的戚家沟深约数丈,宽约三四十丈,坡刘村第五组村民原来就在沟底凿窑而居。据戚家山村民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有人从朱纪元原住窑洞(该组全体村民于上世纪60年代统一搬迁到沟东北方向戚山上平地居住)盗挖该冢,墓内有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瓦瓮的陶瓮,瓮中一些骨头。联想到戚姬被作为人彘作践而死,此种瓮棺葬式与之相符,此墓极有可能就是戚姬之墓。另据村民讲,村民朱纪元在世时曾持一直径约为30公分的玉璧给人看,说是他挖厨房的小窑时挖出来的,想来这也可能与他家崖背上的墓冢有关。

如前所述,该冢在沟东,戚山寺在沟中孤岛上,结合汉代在墓前修庙祭祀的规制,如果戚山寺旧址就是曾经的戚姬庙,该冢即戚夫人墓的可能极大。

当然,这里的结论还是依据文献与地名所进行的推测,最终的准确结论还需要文管部门掘墓考证。

这里顺便说一下,较早的宋代文献与咸阳民间传说基本一致,清末道光与民国咸阳县志与今天的文保部门一致,两者孰是孰非?。我们提供一个资料可以参考。根据咸阳民间传说,汉哀帝男宠董贤墓应在坡刘村东北不远处,即坡刘村人所说的老实巴冢,但文保部门认为董贤墓在义陵东北之司家庄附近,且立有文保碑一通。但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明确该董贤墓为假,实际是秦代诸侯大墓。文保部门认定的董贤墓既然能为假,那么,文保部门认定的戚姬墓谁能保证不假呢?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文管部门的认定就轻易否定戚山的戚夫人墓。

. 汉文帝为戚夫人(戚姬)立庙

根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戚姬为汉高祖终生宠爱的妃子毫无疑义,戚姬之死更是一场亘古难见的悲剧。尽管当时的最高领袖高后吕雉对戚姬恨之入骨,但无论是在她身前身后,同情都在戚姬一边,这就决定了修建祭祀戚姬的祠堂(庙宇)在当时是势在必行的。

站在汉文帝的角度,他要为戚姬建庙祭祀既有同情的成分,更有巩固他的最高领导地位的需要。简述如下:

其一,为了尽孝。根据《史记》,高祖宠爱戚姬,临终前都念念不忘保护戚姬及其儿子如意,且文帝之兄惠帝也尽其所能保护戚姬与如意。这一点文帝是很清楚的。汉以孝治天下,文帝以孝悌为天下师表,史称汉孝文帝,他继位之后,依据汉制为惨死的父亲爱妾重新修墓并立庙祭祀,这是作为儿子必须的尽孝表现,也是宣示是高祖合法继承人的表现。

其二,笼络人心。吕后虽然残酷的处死了戚姬和如意,但按照汉代规制,戚姬却没有违法犯罪,因而开国元老功臣对吕后的这一作为多不赞成。例如功臣周昌在高祖生前虽然坚决反对以刘如意取代刘盈为太子,但高祖死后,他又坚决保护刘如意安全,为此不惜多次对抗吕后的旨意,吕后也拿他没有办法。就此而言戚姬与其子刘如意惨死,同情多在戚姬一边。就连由吕后养大,且深受吕后宠爱的高祖庶出儿子淮南厉王刘长也为戚姬喊冤。他杀了吕后的情人辟阳侯郦食其后向文帝诉说理由:“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刘长的行为代表了刘氏诸王对戚姬的同情。(详见《史记》、《汉书》)从这些情况看,为戚姬修墓立庙祭祀是笼络开国功臣与刘姓诸侯王的重要举措。

其三,形势所迫。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高祖与戚姬的婚姻只是这样简单的写道:“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但根据史料与考古证据,戚姬父亲戚鳃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戚鳃初起从为郎,以都尉守蕲城,以中尉侯,五百户。”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初,戚鳃因功封临辕侯,置临辕侯国受命统领卫戍长安城的北军,其职位相当于今天的首都警备区司令,应该说权高位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有西汉临辕侯铜虎符,高14.6cm,宽16.9cm。符作卧虎形,昂首卷尾。此为符的左半,内侧有方形凹槽。虎背上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辕侯为虎符,第二。”(见图)这个铜虎符就是调动北军的印信。陈平,周勃诛诸吕时依靠的就是这支北军,由此足见戚家的影响。依据《史记》,汉惠帝四年掌管北军的戚鳃病逝,吕后于汉惠帝二年处死戚姬,当时手握重兵的戚鳃顾全大局并没有异动,他死后吕后主持的汉庭为其谥号坚侯,其封国由子戚触龙继承。临辕侯国传四世:坚侯戚鳃-夷侯戚触龙-共侯戚忠-侯戚贤。吕后在世时不敢动戚家父子,其原因盖出于戚家父子属于左右汉初朝政的功臣集团。吕后死后戚鳃掌管的北军诛杀诸吕,文帝继位不可能不对戚家忌惮。在此情况下,文帝为戚姬重修陵墓立庙祭祀就成了安稳北军,笼络戚家的必需,更是与功臣集团联络感情的必须。

临辕侯虎符(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其四,出于同情。文帝母薄姬与戚姬地位相同,同样受到吕后排挤。戚姬遭遇必然得到薄姬与文帝的同情。其次,文帝以庶出第四子继位,难免其他兄弟不服,为庶母修墓立庙祭祀也在宣示自己继位的合乎情理。

有以上四点必要,汉文帝为戚姬重新修墓并建庙祭祀可以说势在必行。

三. 戚山寺的前身就是戚夫人庙。

按照西汉初年的墓葬制度,皇室贵族的墓已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咸阳民间代代相传都说戚山寺是汉文帝为祭祀惨死的戚夫人所建。如果戚山就是指戚姬墓或戚夫人冢。那么在戚姬墓旁建祭祀戚姬的祠堂(俗称戚夫人庙)也顺理成章。即使汉文帝没有下令为戚姬建祠祭祀,作为临辕侯的戚姬的娘家也会在诛灭诸吕之后为戚姬建祠祭祀。我们已经考证戚姬墓就在戚山上,故戚姬祠(戚夫人庙)应在戚山无疑。只是由汉文帝时期距今已经20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战乱不断延续,戚夫人庙毁于战火变乱之中也属正常。后来佛教逐渐兴盛,戚夫人庙也就如很多古庙一样演变成为佛教寺院,或者在戚夫人庙旧址上建起佛教庵寺也属正常。而且戚山寺这一寺院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戚墓的庙,这也印证着其前身为戚夫人庙。文革时期农业学大寨,在戚山南缘平整土地时曾多次发现汉代筒瓦、瓦当残片,甚至方形流水管道,也可印证汉代时这里可能有较大规模建筑存在,这个建筑极有可能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戚夫人庙。

根据现有资料,戚山寺这一名称出现的相当晚。咸阳县志录有一通《慈惠庵记碑》碑文,这《慈惠庵记碑》的慈惠庵就是今天的戚山寺前身。按照佛教的规定,庵为尼姑修行之所,一般不许和尚进入,所谓“尼姑居处本无郎”就是这个意思。依照《慈惠庵记碑》记载,“新建慈惠庵”是在 “清康熙廿四年岁次乙丑七月朔一日”,主持修建慈惠庵的是清顺治年间的佛教禅宗曹洞派门人中叅和尚,注意是和尚不是尼姑,和尚建尼姑的庵堂岂非咄咄怪事?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中粲之前此地就原有个慈惠庵。《慈惠庵记碑》碑文开首之“新建”二字,也可佐证在清顺治之前慈惠庵就已存在。至于何时改为和尚修行的戚山寺,目前还没有找到证据。但当初是庵不是寺,是否与该庙祭祀的是女性神祗有关?如果是女性神祗,那么她是谁?

乱草丛中的慈惠庵记碑

此外,《慈惠庵记碑》碑文记有:“慈惠庵者,卜郢原(应为毕郢原)之戚家沟废城之址而建焉者也。”这里的“废城”是指什么?碑文未说。但戚山寺旧址现在尚存一民国三十六年(即1948年)十二月一日所立碑石一座,碑名为《荆、石老先师功高德重纪念碑》。碑文首行到第二行有这样的说明:“XXXXX者,乃西汉高皇时戚氏旧居之处也。”(“X”代表因墓碑损毁看不清楚的字)

荆、石老先师功高德重纪念碑

部分《荆、石老先师功高德重纪念碑》,右侧有“乃西漢髙皇時戚氏舊宅……”

笔者判断,这个“西汉高皇时戚氏旧宅之处也”中的“旧宅”,当是《慈惠庵记碑》碑文的“旧城”。 “戚氏旧宅”只能有两种解读,一是汉高祖在位时戚姓人氏曾经居住的地方,二是高祖宠妃戚姬曾经居住的地方。联系“西汉高皇时”这个定语,如果是前者的含义,就应该判定是临辕侯的戚家而不是普通戚姓人家。考虑到我国古代直至民国时期对出嫁女性的称呼为“姓+氏”,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笔者分析,结合“戚山”这个名称,所谓的“旧宅”应该就是祭祀戚姬的祠堂或庙宇,后人以讹传讹,说成是戚氏“旧宅”了。

还有一点也需注意,慈惠庵也罢,戚山寺也罢,在当地百姓意识中始终没有庵寺这种意识,言谈中都称其为“戚山庙”或“戚家山庙”。这种叫法也可能源自于祖上对戚夫人庙记忆的传递。

戚山寺最初并非佛教寺院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戚山寺庙会。戚山寺庙会的正日子为农历正月二十,故称为“正月二十庙会”。这正月二十是商周时期就已存在的节日,叫女娲补天补地节,属于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传统节日。依据上古传说,女娲在正月二十这一天冶炼五色石补天,以烧积芦灰补地(参考《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补天节就是纪念这位人文初祖的,与佛教无关。但戚山寺作为佛教寺院,其庙会却在与佛教不相干的补天节,为什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戚山寺或慈惠庵的前身不是佛教寺庵,其时已经成为习俗的庙会为后来的佛教寺庵所沿袭,遂成为后来戚山寺的庙会。

由以上事实推测,戚山寺最早的前身极有可能是戚夫人庙。

    四.咸阳人是实在还是愚蠢

   前面已经说过,定陶戚姬苑等各处传说中的戚姬墓和戚姬祠尽管没有根据,但这并不影响当地利用戚姬墓和戚姬祠发展旅游业,并且搞得红红火火。而咸阳人却自始至终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有根有据的戚姬墓和戚山寺,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就算你怀疑戚姬墓与戚姬祠不在戚山上,但这也不妨碍可以根据民间虔诚的信仰发展旅游业。笔者二十年前就到过海南,在海南的天涯海角公园有着两个极为高大雄伟的雕塑,一个是西汉的路博德,一个是东汉的马援。我们确切的知道这两个人都从来没有到过海南,但在这并不不影响海南政府依据民间传说为他们雕像吸引游客。与他们相比较,我们咸阳人到底是本分实诚呢?还是脑子就不开化?

如果说不利用戚山资源开发旅游业还有实诚、不开化的成分,但把原来建在戚山最高点,由深沟四面环绕的戚山寺迁到西边原来名叫鬼门关的谷底中,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而将原来风景甚佳风水极好的戚山沟填平,将戚山寺旧址推平,彻底破坏了旅游资源,那更是愚蠢至极!

我真的为我们咸阳人惋惜。

     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