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长庆wcqjs 2021-12-06
解读:九姑娘 | 朗诵:知之
原著:莫莉·卡莱尔

在兹心的想象中,死亡的理想状态就是,一个人活到足够老了,感念这一生经历,已经了无遗憾。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悠闲地躺在摇椅上,微笑着缓缓闭上眼睛,告别这一生。

但现实往往没有这样理想。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出生就被宣判死亡;有的人年纪轻轻就需要与死亡做斗争。

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又该如何去帮助身边经历病痛折磨的朋友?这些都是需要去学习和了解的。死亡,成了人生必修的课题。

今天,兹心给大家推荐这本《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者莫莉·卡莱尔,是一名屡获殊荣的姑息治疗专家,她根据多年对垂死者和悲伤者照顾的经历,编写了这本治愈系书籍。



书中每一章讲述的故事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故事的主角都是作者护理过、听说过的人。每一个故事的后面,作者都教给我们一些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情绪。帮助我们理解生活和死亡的丰富内涵和意义,更好地生活下去。

接下来,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死亡这件事,做些准备吧!


生命,是一场不可控制的旅行

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意外和死亡。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遭遇变故时,有太多爱意、歉意以及谢意,我们往往来不及表达。

这一天早上,托比像往常一样戴着头盔,背包里装着书和笔记本电脑,嘴里叼着一片面包,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学习。

母亲珍妮还与他吻别,并提醒他:“吃早餐时不要骑车,这样很危险。”

但世事难料,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托比在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当珍妮赶到医院时,医生告诉她:“托比的大脑被撞坏了,治不好了。”

珍妮看着儿子托比伤痕累累,绑满绷带的脸,只剩下绝望和麻木。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意外有很多种模样,但它并不会给我们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过是刹那间击中我们的生活,打破原本平静的一切。

2021年8月9日,对于很多《乡村爱情》影迷来说,是极其悲伤的一天,剧中谢大脚的扮演者于月仙因车祸不幸离世。

这一年,是她成为演员的第29年。而在她去世前一个月,《乡村爱情》第15部刚宣布杀青,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剧照,配文道:“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没想到这句话竟一语成谶,于月仙的突然离世,除了悲伤,更让人觉得遗憾惋惜。毕竟,她的人生正值盛放之际,却因为一场意外戛然而止。

都说生死之外无大事,可恰恰在生死这件事面前,我们最无能为力。

没有谁能确保自己一路顺遂。当意外到来时,懊悔、痛苦、情绪宣泄都是正常不过的反应。然而一味地沉溺在悲伤中并不明智,毕竟生活,不会因此停滞。

兹心认为,发生每一场意外,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当我们生病时,那是生活提醒我们要养成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发生天灾人祸时,是教我们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学会把意外,当成人生的常态。这便是生活赐予我们最珍贵的一堂课。

绝症,千万家庭最深刻的痛与爱

据国家癌症中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是癌症大国,平均每分钟有4个人因癌症死亡。

庞大的癌症死亡数据,让我们陷入“谈癌色变”的恐慌之中。作者就在书里,向我们描绘了那些绝症病人们在病痛中煎熬的日子。

书中讲述了不到60岁的哈基姆决定提前退休,但在一次身体检查中,他被检查出患上淋巴癌。

为了能够让自己好起来,哈基姆忍受了无数痛苦和繁重的治疗,直到医生告知他癌细胞已经扩散蔓延。哈基姆深知治愈无望后,选择放弃治疗,回到家中等待生命的终结。

绝症带给人的,除了身体刻骨铭心的癌痛,还有生存意志的崩塌。哈基姆的故事,让兹心想起《人世间》,这是一部讲述绝症患者治疗经历的纪录片。其中,闫宏微的故事,让人特别揪心。

闫宏微靠着自己的努力念完博士,成为上海某高校教师,和丈夫在上海买房,结婚生子,人生轨迹看上去何其美好。

直到她患了癌症,生活的平静瞬间被打破。

闫宏微患的是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一年52个星期,她有36个星期都在化疗。然而,肿瘤一点也没有变小。闫宏微随后前往美国顶级的肿瘤医院就医。还花了9万块钱在香港买了三盒“救命药”,一粒药1400元。

痛惜的是,几乎尝试了所有办法,闫宏微终究没能斗过癌细胞,在抗癌一年后,她生命的停止键就此按下。

从被检查出绝症,前往医院积极配合治疗,眼看着患者日渐消瘦,直到某一天各种生命迹象终结,安静地离世。

这就是一个绝症患者从患病到死亡的过程。

当一个家庭中有人患上癌症时,他周围的亲属是最痛苦的,这种痛苦来自方方面面,包括高昂的治疗费用造成的巨大经济压力,家人们长年累月的照顾,还要饱受亲人会随时离世的精神折磨。

病痛,让我们体会到生的痛苦,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亲情的可贵,了解生命的意义。

兹心觉得,最可贵的不是一路未曾遭受苦难,而是我们曾被伤害过、软弱过、挣扎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勇敢、温柔地看待这世界。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有人问:“至亲离开,是种怎样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回答说道: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还有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生离死别,让人难过的是要接受死亡的事实。

作者告诉我们:亲人逝去后的难过悲伤都是一个必经的经历,不要逼迫自己马上就去忘记。你失去后,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不要忘记。

因为当一个人被世界彻底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和消失。

最近,兹心重温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还是会感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和亲情的故事。

米格从小痴迷音乐,但他的高祖父当年因为音乐抛弃家庭远走,家人们因此将音乐视为一种诅咒。米格便想去亡灵世界找到已故的高祖父,希望他帮忙说服家人解除对音乐的禁令。

在亡灵世界,有一座连接生死的桥梁。如果一个亡灵,在尘世有人记得他,那么在每年的特定日子,他就可以通过那座桥回到尘世的家中去看看。而如果被尘世的亲人遗忘,那就会成为一缕青烟,在亡灵世界里永远地消失。

这就是《寻梦环游记》想要告诉我们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死亡并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活着的人,需要带着逝去亲人的祝福勇敢继续生活。而逝去的人,也要依赖在世亲人的铭记而“存在”。

遗忘是本能,而记忆是良知。正是那些逝去的亲人,帮我们唤醒内心深处珍惜和尊重生命的良知。教会我们好好珍惜生命,也珍惜和亲人度过每一天。

人的一生相较于时间长河,如昙花一现,短暂渺小。但只要我们努力记住那些在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他们便永远不会离开。

因为爱与记忆,能让生命变得永恒。


面对死亡最好的办法,是向死而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了这个世界,就注定了每时每刻都在更接近死亡。活着的每一天,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都是“向死而生”。

死亡是许多人都忌讳的话题,但无论怎么逃避,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逃脱的命运。

既然死亡是一个迟早会来的终点,那提早对它有所认识、有所准备,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真正面对它时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的。

作者在书籍最后,讲述了临终关怀的注意事项,以及整个操作流程和理念。让我们更加相信,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死亡不是结束。

当你学会正视死亡,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原本应有的样子。

据《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新冠疫情以来,我国80后立遗嘱的人数翻了近6倍。中华遗嘱库还上线了“微信遗嘱”,一年时间有将近7万人留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有了重视死亡、关注死亡,但不恐惧死亡的意识。

当死亡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一生呢?

兹心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并为之不懈努力;而更多的人,则是无意识地,稀里糊涂过完这一生。

但有一点一定是正确的,那就是永远不因为他人的眼光而束缚自己的追求,把生命投入到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当中去,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终有一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荣耀或者磨难,都会成为过去。而拥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当下生的意义。



《庄子·内篇》中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们每个人到这人世间走上一遭,生命浮沉,不过生死二字。

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我们所爱之人的死亡,而且,我们最终也会面对自己的死亡。

了解它、讨论它、理解它,明白死亡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只有懂得如何直面眼前的阴影,才会发现乌云之上,原是灿烂千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