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科夫的移动城堡(1)——490工程“白杨”主战坦克战力解析

 fairyfail 2021-12-07

490工程的1:10模型,其低矮的车身在此有所体现

01

前言

在曾经的苏联坦克三巨头中,位于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设计局毫无疑问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在苏联解体前夕,由A.A.莫洛佐夫领导的该局拿出了一系列第四代坦克设计,而今天要讲的490工程“杨树”正是其中一员。虽说远看是台布局传统的有人炮塔坦克,但是490工程“白杨”在布局上做出的创新丝毫不逊于包括477工程和299工程在内的其他四代坦克方案,甚至更为独特。这也是我选择先讲490工程“白杨”而不是477工程的主要原因。

02

历史及简介

首先要说明的是,莫洛佐夫在80年代至90年代开发过数款以490工程为名的方案,但绰号各不相同。由于种种原因,最为人熟知的490工程应当是下图这个:

该车是本文介绍的490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型号,当然,虽说是进一步发展,但其与传统坦克毫无共同之处的布局与本文要介绍的490工程“白杨“完全不同,根本是一台新车。

其他有名的490系列车辆还包括了477工程的前身,即490A工程“叛乱“,该车布局与477工程基本一致,故之后会在477工程的一并介绍:

回归正题,本文要介绍的490工程是490家族中资历最老的一员。该项目最早始于80年代初期,当时莫洛佐夫设计局被要求设计一种装有新型130mm火炮并仅有两名成员组的新坦克。莫洛佐夫在几年后拿出了他们的最终方案,也就是490工程“白杨”。如其他苏联第四代主战坦克一样,该车的布局同样标新立异——与其像299工程那样将两名乘员安置在车体内并使用无人炮塔,490工程则将两名乘员全部置于炮塔内,由此将车体高度降到最低,确保了该车的隐蔽性。原本驾驶员的位置被用来安装更多的复合装甲及同样能帮助提升防御性的油箱。由于采用的是较大的有人炮塔,490工程顺理成章地使用了尾舱装弹机。不过,490工程的模块化尾仓并不止用来存放弹药。该车的尾仓内同样装有燃油,这样便能通过更换尾舱一次性补全坦克所需的全部弹药和部分燃油,提升了整车的整备速度。不过,当时的苏联当局并不满意该方案。在1984年,新的设计要求发表,要求各厂的第四代主战坦克均使用152mm滑膛炮,使得490工程“白杨”被大改一番,最终演化为了最为人熟知的490工程——一台真正的钢铁怪物。该车的命运与其他苏联第四代主战坦克方案一样,最终在苏联解体那一刻被确定。两个方案均有实车存世,但不知今日流落何方。

490工程快速更换尾仓的示意图,一台如图片右边这样的补给车可以在5分钟内更换490工程的尾仓

3.1

机动

机动方面,490工程的机动性在一票苏联四代坦克里肯定是吊车尾的那一个。为了在其狭小的车体内塞下足够的动力,莫洛佐夫设计局为490工程选用了该局最新出品的6TD型两冲程12缸柴油引擎。作为当时世界上升功率最高的坦克引擎之一,6TD可以为该车提供1000马力的动力。重量方面没有具体数据,但结合其低矮的车高来看,该车的重量应当在45吨上下。故该车的功重比与其他苏联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经超越了大部分苏俄第三代坦克,在80年代完全够用。传动系统同样是该车的短板:苏联传统的双侧行星变速箱已经足够拉跨,更何况6TD的转速也不及GTD系列燃气轮机那么高。如此的组合导致490工程仅拥有个位数的倒车极速,原地转向能力当然也没有。话虽如此,490工程的行走机构还是可圈可点的。该车采用了源自T-64的小直径负重轮,但数量增加到七对,且配有可调节高度的液气悬挂系统,保证了该车的地形适应性。总体而言,490工程的动力系统在第四代主战坦克中并不出彩,但仍对苏俄三代坦克构成了一定优势,特别是其行走机构,在当时也足以称得上先进。

T-80UD/T-84系列坦克的6TD动力总成。其小巧的体积使得它成为了苏联末期最有潜力的动力系统之一,但用于驱动490工程还是稍显疲软

490工程的液气悬挂测试平台

3.2

火力

火力方面,490工程最早计划装备一门130mm高膛压滑膛炮,但原型车最终使用的应当是与187工程相同的125mm 2A66滑膛炮(可以从炮口制退器来判断)。该炮的性能较2A46膛压更高,整体性能有一定的提升。对于490工程而言,弹药方面的提升才是其最大的优势。前文提到该车采用了模块化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可以兼容至多1400mm长的弹药(900mm弹头+500mm药筒),意味着该车可以发射飞行体长800mm以上的“真空”系列穿甲弹,最大垂直穿深预计会在800mm左右。虽然不及2A83型152mm火炮配用的“Grifel”系列穿甲弹,但2A66与“真空”的组合已经完全有能力从正面击毁当时世界上任何一台主战坦克。尾仓装弹机较快的装填速度也使得490工程的火力持续性较采用转盘式装弹机的传统苏俄坦克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外,得益于前文提到过的模块化尾仓设计,490工程的整备速度较传统苏俄坦克提升巨大,不但可以由补给车在战场就地补给,且可以在5分钟内补充全部弹药和部分燃油,使得490工程的火力持续性得到极大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车体低矮导致引擎舱有巨大的突起,490工程无法向后平射,在某些环境下可能会比较吃亏。但可调节液气悬挂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垂直射界的不足,提供了更佳的山地作战能力。火控方面,由于仅有双人成员组且全部被置于炮塔内,490工程为每位乘员都配备了一个炮瞄镜和一个仅带有微光夜视仪的周视镜,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热成像周视镜被安置在了炮塔后部轴线上。这样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490工程在减员至一人时仍保持战斗力。除了传统的观瞄系统以外,490工程还在车体四周,特别是突出的动力舱后部加装了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不仅可以起到辅助驾驶(特别是倒车)的作用,还可帮助车组成员观察视野死角,保证不放过任何威胁。总体而言,与80年代中期的西方坦克相比,490工程火控并不突出,仅有的一个热成像通道制约了其夜战能力。但是,对于尚未配备热成像的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而言,490工程的火控水平已经足够。配合其领先世界的火力,足以配得上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称号。

490工程全尺寸模型的侧视图,可见其突出的动力舱严重影响了主炮的后向射界

490工程全尺寸模型的正面视图,可见其炮塔上的三个周视镜

3.3

前言

防护方面则是490工程创新最多的地方。由于将两名乘员全部置于炮塔内的创新布局,莫洛佐夫设计局得以在降低490工程的车体高度的同时在其车体前部填充更有效的被动防御。490工程的车体正面防护由4层介质组成。最外层是一层匀质钢装甲,其中首上装甲厚度达100mm并带有68度的倾角,对全口径弹药有着不俗的防护能力。其后是一个空腔,可以起到削弱破甲弹射流的作用。第三层防护是布置在车体前部的大型油箱,与前面的空腔一样可以起到削弱破甲弹射流的作用。最后一层是在战斗室前面布置的复合装甲,上半部分的LOS达到400mm左右,可有效对抗各种弹药。除了车体布局上的创新以外,490工程同样拥有厚重的炮塔防护。其中,炮塔正面装甲LOS达780mm,炮盾600mm,侧面300mm,顶部180mm,尾部也有85mm。此等防护水平在当时看来已经是天顶星级别。基甲以外,490工程带有泄压阀的尾仓和与乘员舱分离的储弹舱也帮助提升了整车的生存性,被击中后的殉爆概率较采用转盘式装弹机的传统苏联坦克有了一定的提升。可惜的是,由于资料缺失,暂不能确定490工程是否装备或计划装备爆炸反应装甲及主动防护系统,但就490工程的各个模型来看,“窗帘”系列主动防护系统应在490工程的计划之内。且若是490工程真正服役,我相信爆炸反应装甲也不会缺席。总体而言,得益于低矮的车体,创新的布局和厚重的装甲,490工程的生存性较传统苏俄三代坦克有了巨大的提升,达到了苏俄第四代主战坦克水平。若是再加装额外的爆炸反应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的话,该车的防护能力还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90工程的侧面剖视图,可以体现该车特立独行的整体防护布局及多层被动防护

04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290工程的性能性能较其后的苏联第四代主战坦克方案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其作为苏联第四代坦克发展的先驱者,已经足以对在其之前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方面构成绝对优势。在被更新的490工程方案取代之后,490工程的进展便放慢了下来,并在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正式宣告结束。没了相关的配套企业,即使身为苏联坦克三巨头中实力最强的成员,莫洛佐夫也已经再没有能力和财力继续他们对第四代主战坦克的研发。而490工程,作为其最早开发的四代坦克,或许终将被历史所遗忘,再也没法等来它重见天日的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