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工程最终方案模型,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最奇特的坦克设计之一 前情提要: 前言 书接上回 490工程“白杨”固然是一种强大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但是其依然在多方面做出了妥协。1984年,时任火箭炮兵装备局局长利特维年科将军向莫洛佐夫展示了全新的152mm火炮在坦克上的有效性,并令其在下一代坦克上装备152mm主炮。这使莫洛佐夫必须重新设计现有的490工程“白杨”和490A工程“叛乱”以便达标。其中,490A工程“叛乱”最终演变成为了477工程“铁锤”并被苏联军方认可(虽然直到苏联解体也没量产),而490工程“白杨”则在特立独行的布局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冷战期间世界上最独特的主战坦克设计——490工程“21世纪主战坦克”(以下称490工程)。 02 历史背景 490工程自立项之初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指标——对动能弹和化学能弹分别达到2000mm和4500mm的正面防护;2000马力的动力和配有能容纳32发弹药的自动装弹机的152mm 2A73坦克炮。为了实现这在当时显得不切实际的超高指标,莫洛佐夫本人在490工程的设计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设计水平。490工程整车被划分为5个互不干扰的隔舱,从前到后分别为:燃油舱,动力舱,火力舱,弹药舱和乘员舱,其中乘员舱置于最后方,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正面遇袭时车组成员的生存性。此外,由于动力舱前置,容易被毁坏,需要留一定的冗余度,490工程采用了破天荒的4履带双发动机的配置,其中前部两条履带为一组,后部两条履带为另一组,两组动力系统互不干扰,即使一套失效,另一套依然可以正常运作。车体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直角梯形,炮塔放置在了车体前上的巨型斜面上。虽然由于座圈严重前倾导致射界不佳,但这也使得490工程炮管朝后时的仰角达到了30度,故可以在潜渡时当做通气管使用。可以说,490工程的设计即使在现在都是及其前卫的。但如此多的新技术也使得成本和可靠性无法保证。在此情况下,苏联军方最终还是在莫洛佐夫设计局的诸多第四代主战坦克方案中选择了较为保守但性能依然足够强大的477工程作为苏联下一代主战坦克的最终方案。当然,477工程最终也由于苏联的解体而没能量产,而490工程甚至连原型车都不知有没有造出来,但最终方案的模型和图纸依然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490工程火炮朝后的状态,该状态下炮管可以当作通气管使用 3.1 机动 机动方面,490工程采用了两台四缸两冲程的4TD发动机。不同于开发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4TD,490工程的4TD基本可以看作是6TD-2的4缸版本。其依然沿用了5TD和6TD的水平对置气缸布局,但得益于全新的制造工艺和增压技术,莫洛佐夫得以从一台双涡轮增压的四缸柴油机上榨出1000马力的输出功率。要知道这个数字已经和早期的6TD相同,而6TD可是比4TD多出了8个气缸。两台这样的4TD引擎将赋予55吨重的490工程36马力每吨的功重比。虽然扭矩较同为第四代坦克动力方案的GTD-1500燃气轮机和A-85系列X型引擎更小,但得益于双引擎和四履带的加持,490工程还是得以将主战坦克的机动性提升至下一个维度。至于传动装置,490工程使用了液力机械变速箱加液压换向器的组合,其中液压换向器可以转换引擎输出的动力方向,使得前进挡同时被用作高速倒挡,从而实现与前进极速相同的倒车极速以及不偏心的中心转向。这一技术后来被沿用至T-84系列坦克上,使得其在保持原有行星齿轮单流传动结构的同时得到了高速倒车和中心转向的能力,显著提升了该车的机动性。当然,暂不清楚490工程是否像477工程那样使用了更先进的双流传动系统。但鉴于莫洛佐夫设计局后来在双侧行星齿轮结构单流传动系统上的较高造诣,即使490不使用双流传动系统,机动性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490工程的行走机构同样有两点。其不仅采用了四条履带,还采用了可调节高度的液气悬挂系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后向射界的不足。总体而言,490工程的动力系统 没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各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康明斯公司于2018年推出的“先进战斗引擎”。虽然说起源上和4TD没有丝毫联系,但巧合的是,它也是一款水平对置四缸两冲程双涡轮增压柴油机,且各项参数都与4TD大致相同。故可以由其一瞥490上4TD的大致模样 莫洛佐夫以T-64为基础的双动力系统试验车,该车同样采用了液力变速+换向器的结构 3.2 火力 火力方面则是490工程最为正常的地方。该车采用了一门152mm 2A73坦克炮,为2A83的前型。参考2A83在发射“Grifel-1”贫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m外击穿呈60度垂直倾角放置的520mm匀质钢装甲的惊人表现,2A73在使用相同弹种时的性能相比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水平。与火炮威力相比,490工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装弹/储弹系统。该车的弹药被贮存在车体内一个单独隔舱内,车底覆盖有“弹性面板”,可以在爆炸时被掀开,充当泄压阀的作用。32发弹药在隔舱内朝前上20度仰角放置,重装填时,火炮首先需要回正并调整至最大仰角,此后装弹机会将弹药推入炮膛。相比尾仓式或轮盘式自动装弹机而言,490工程的自动装弹机构并无法在炮塔转向其他方向时装填弹药,但也保证了较快的装弹速度,安全的储弹方式以及对更长弹药的兼容性。此外,无人炮塔转速较快,故即使算上火炮回正的时间,重装填速度也没有那么离谱,还是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当然,前面也已经说到,由于490工程独特的布局,主炮射界严重受限,即使有液气悬挂系统辅助调节,490工程在狭窄环境下的战斗能力依然受到了不小的限制。除了主炮以外,490工程还在炮塔后方两侧装备了两挺7.62mm机枪,乘员舱顶部还有一门遥控的30mm榴弹发射器用于近距离反步兵射击。火控方面,490工程采用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火控设备,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炮手热成像设备和车体四周的摄像头。车长则拥有装备于30mm遥控榴弹发射器旁的昼夜瞄具,可以充当车长视镜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苏联直到解体都尚没有量产热成像设备的能力,而实验性热成像设备,如装备在490工程上的“Argus”,则拥有极其糟糕的图像质量,基本只能用于夜间索敌使用。不过有了总比没有好。490工程上的“Argus”热成像仪与激光测距仪一并被安置在了炮塔右侧,左侧则是白光瞄准器。总体而言,490工程的火控设备在90年代的苏联已经很是先进,配合强力的火力系统,足以在一段时间内对西方坦克保持优势。 490工程的内构图,可以看到其弹药的布置状态和其他系统的布置位置 苏联于90年代生产的热成像设备的清晰度,实在是不敢恭维 3.3 防护 与其他苏联第四代主战坦克设计语言,防护同样是490工程的重头戏。首先是布局。前面提到490工程采用了多个隔舱的设计以便提升防护性能。其中燃油在最前,提供一定的装甲等效(主要对抗化学能弹);其后是两个动力舱和炮塔,这两处结构复杂,基本上都是实心金属,同样可以提供对化学能弹和动能弹的等效厚度;再后是带有底部泄压功能的弹药舱,即使发生殉爆,乘员也不会出事,且若其中一具引擎还能正常工作的话,490工程便可撤离战场。在这4个隔舱后面,是一个在苏联坦克中极为宽敞的乘员舱,且配有尾门,方便乘员上下。此种布局决定了,即使当整车失去战斗力(很难)的情况下,乘员依旧能从容的撤离,思想上类似于“梅卡瓦”主战坦克。布局说完了,其次是装甲厚度。490工程的主装甲主要为纯钢结构,厚度为260mm,且带有80度的垂直倾角,LOS厚度达到了760mm,且由于80度已经大到无法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产生转正效应,其等效厚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以如此大的倾斜角度布置的装甲还有一个好处——对抗攻顶弹药。与其他苏俄第四代主战坦克加厚的顶部装甲一样,490工程的主装甲在面对高抛弹道攻顶弹药时也有不错的防护效果,但对于掠飞攻顶弹药而言效果稍差。490工程在装甲防护方面最弱的地方在于炮塔。其正面装甲仅有100mm不到,但好在其是无人炮塔,截面极小,不容易被打中。除了被动防护以外,490工程同样配有主动防护系统。虽然并无资料佐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炮塔侧面装置的12单元“云雾”烟幕弹应当是计划与“窗帘”系列配套使用的。此外,若是490工程进入量产,诸如“鸫”和“竞技场”之类的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也不会缺席。总体而言,490工程不仅在防护布局上标新立异,且在面对各种攻击时均有极高的生存性,特别是其正面防护,目前几乎没有武器能从车体最前部一路捅到乘员舱去,赋予了490工程极高的车组生存性。此外,得益于双发动机设计,瘫痪490工程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即使放在一众苏俄第四代主战坦克方案中,490工程的生存性也是首屈一指的。 490工程最终方案的防护布局,可见厚的令人发指且带有极大倾角的主装甲及490工程的各个隔舱,其中1为燃油舱,2为动力舱,3为火力舱(炮塔),4为弹药舱,5为乘员舱 04 总结 总的来说,得益于其特立独行的布局和在机动,防护,火力三方面都做到极致的性能,490工程绝对称得上是一款划时代的主战坦克。虽然仍然有着一些问题,但这仍不妨碍其成为苏联研发过的最强主战坦克之一。当然,由于490工程的设计过于激进,苏联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稳妥的477工程,但490工程在诸多方面的先进性仍值得后世学习并采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