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娜 主播/小楼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前些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江苏女孩徐艺丽,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丈夫董某,在娘家人倒贴买房的情况下,却最终被强势凶悍的婆婆杀害的悲惨故事。 这篇文章,只是讲了扶贫式婚姻的悲剧性结局,没有直击问题的本质: 为什么有些姑娘,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个人条件都相对优质,却会偏偏爱上各个方面都和她们差很多的男人,并一步步跌进悲剧的旋涡,甚至丢掉性命? 这背后有深层的心理动机,也有共同的因果逻辑。 为了更好地阐述问题,以我亲眼见证的两个家庭的婚姻为例。 先说女孩A。 女孩A,研究生学历,在政府部门上班,认识了本科学历、在银行上班的赵先生,非要嫁给他。 之所以说“非要”,是因为A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同意。 A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高校一个学院的院长,父亲是同一所高校的教授,家里全是高学历人才。 A的母亲,一是嫌弃赵先生学历低、个子低;二是嫌弃赵先生的家庭条件太差,家中兄弟三人,只有他一个人读了大学,两个弟弟都在外打工,家庭负担太重。 但,在儿女婚事上,向来存在两个普遍真理: 第一,父母越反对,孩子越爱得死去活来; 第二,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多半是孩子。 最终,A取胜,未婚先孕,父母只好同意这门婚事。 A结婚时,A的父母看在外孙子的份儿上,先给女儿女婿买了大平层房子和80多万的车子,并动用关系把赵先生的工作从银行分行调到了总行,还给他升了职。 孩子出生后,A的父母怕保姆虐待小孩,还搬到了A家照顾孩子。 按理说,赵先生娶到A这样高知貌美又多金的老婆,碰见A父母这样的岳母岳父,应该感恩,更加努力珍惜。 但,人性的复杂在于: 大恩,滋生大仇。 A和赵先生结婚生子的第4年,就发现了赵先生出轨的证据,而且铁证如山。 A不愿告诉父母,因为这男人是她自己选的,这婚姻是她认定的,父母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无脸告诉父母自己选错了。 但赵先生执意和A离婚,理由如下:
不管怎样,这婚,赵先生都离定了。 最后,A没有办法,只能和父母摊牌。 在父母的帮助下,A离了婚,要回了孩子的抚养权。 这段扶贫式婚姻,以失败告终。 那么,A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要选择赵先生呢? 我再讲讲B的故事—— B姑娘,家庭条件也很好,父亲开公司,一年盈利上千万,母亲是全职太太。 B的家庭成员比较复杂。 B有一个弟弟,是同父异母的——B的母亲生下B后,因身体原因,无法生育。 B的父亲有了婚外情和私生子。 出于各种利益考虑,B的父亲给了第三者一大笔钱后,对方嫁人开始新生活。 B的父亲把私生子抱回家,给原配抚养。 B的母亲看似豁达,但身为受害者,她内心非常怨憎,表面上对“儿子”很好,但暗地里多次诅咒、殴打那个无辜的孩子。 B高中毕业后,到国外一所不知名的大学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国内,在父亲的企业谋职。 父亲给她介绍了很多门当户对的富二代,B都看不上,最后竟然爱上了公司的司机——一个参过军、长得帅但出身贫寒的小伙子。 B的父母肯定不同意。 但B一头扎进这“劫富济贫”的爱里。 目前,B还没有和这个小伙子结婚,俩人将来的感情会是什么走向,我们还不好下结论。 我们回到那个老问题: A和B条件这么好的姑娘,为什么会爱上各个方面都比她们差很多的男孩? 用老话说就是: 一朵鲜花,怎么就插到了牛粪上? 这里面藏着其他秘密,也有很深的心理动机,欢迎已经步入“扶贫式婚姻”的女孩子对号入座—— 亲密关系,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延伸。 A、B两个姑娘都爱上穷小子,和她们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A的妈妈家庭条件优渥,读大学时爱上穷小子——A的爸爸。 后来,妈妈在高校从政,当上学院的院长,一言九鼎。 A的爸爸一直走学术道路,评上了教授,但权威不如A的妈妈。 在A的家里,都是当领导的妈妈说了算,而爸爸一直是沉默且无权的存在。 失衡的家庭关系,让A目睹了妈妈的优秀、强势和能干,也恐惧于妈妈的指责、霸权和专横。 A内心里对落寞又孤单的父亲,一直抱有深深的同情。 这是每个父母关系失衡的小孩都有的心理: 偏袒弱势的一方,并试图用幼小的肩膀去保护弱者。 这是小孩子的善良和温柔。 长久以来,对爸爸的悲悯让优秀的A在成年后,步入亲密关系时,潜意识里选择像父亲那样的弱者——赵先生,并试图给他帮扶和救赎,来弥补长久以来对父亲的愧疚心理。 也就是说,A选择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赵先生,是因为她闻到了父母关系的熟悉味道,并试图建立一段崭新的关系,让父亲得到公平,纠正母亲的错误。 不幸的是,她成了母亲的翻版,在不断加码的付出中,变得越来越像强势的母亲;而她出轨的前夫,远远不及她的父亲隐忍且感恩。 B也不例外。 B家中有钱,但父亲重男轻女,父母貌合神离,母亲大半生都活在“人前辉煌,人后凄凉”的分裂中。 B厌倦了父母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她尤其是讨厌父亲这样道貌岸然的男人,看似功成名就,实则自私虚伪。 所以,她选择了父亲的反面——一个无钱无地位、看似靠谱的男人。 A和B两个步入“扶贫式婚姻”的女孩: A选择了父亲的翻版,但并没有得到如愿的幸福。 B选择了父亲的反面,但未必是成熟且相配的良缘。 A和B都是相对富裕家庭的女孩,她们的选择和经历,告诉我们关于“扶贫式婚姻”的5个真相—— 扶贫式婚姻,并不等同于富家女爱上穷小子。 穷,不是罪。 扶贫式婚姻,更大程度上是指: 条件相对好的女孩子,爱上了各个方面都比她差很多的、不靠谱的渣男,并在精神和金钱的巨大消耗中,一步步跌进火坑。 所以,“扶贫式婚姻”的本质是: 你爱上的这个人,不仅仅穷,更严重的是品性坏,需要你不断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甚至和他一起溺亡。 如果你爱上一个人,他虽然穷,但特别有魄力、有智慧,你们结婚后,他不仅知足感恩,而且优秀上进,甚至创造了比你原生家庭还富足的财富,并给你百般呵护。 那么,这就不是“扶贫式婚姻”,而是良性投资、良性成长的婚姻。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认真谈谈“扶贫式婚姻”的5个真相。 1.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并不等于家庭幸福的孩子。 有钱和幸福,是两个概念。 富裕人家的孩子,未必是在幸福氛围中长大的孩子。 她得到了经济上的富足,未必得到了真正的爱。 如果一个家庭相对富裕的女孩,目睹的是关系失衡的父母在明争暗斗中的各种不幸福,那么没有见过健康亲密关系模板的她,在成年后,很容易在叛逆中,陷入亲密关系的误区: 爱上心怀鬼胎的穷小子,成为扶贫式婚姻的牺牲品。 所以,为人父母,与其费尽心思给孩子物质的满足,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真实温暖地活着,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明白: 什么是爱,什么是虚伪,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象。 2. 陷入扶贫式婚姻的人,都有“怜弱”心理。 爱上比自己差很多的人,本质上是一种“怜弱”心理。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
不管怎样,她们都在熟悉的味道里,陷入了“怜弱”心理,并把这种悲悯当成爱。 还有一些女孩子,虽然在富裕家庭长大,但从未被珍爱,比如张爱玲,所以也很容易成为“渣男收割机”。 她们是大家庭里的弱者,容易在“我是弱者”的暗示里,“低到尘埃里”,爱上渣男。 其实,她们爱上的不是渣男,而是“不够好”的自己。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扶贫式婚姻中,最容易出现的危机就不可避免—— 3. 当你觉得自己屈嫁时,悲剧就已经注定。 家庭条件好的女孩子走进扶贫式婚姻后,发现时时处处都要盘剥自己娘家,去倒贴男人,“我屈嫁了”的感受就会与日俱增。 一旦和男人吵架,“我众叛亲离嫁给你这个穷光蛋,什么也不图,你竟然这样对我”的指责,就会脱口而出。 这句话,感动了自己,攻击了男人,也恶化了关系。 心理的不平衡导致关系的失衡,并在冲突和战争中,引发婆媳矛盾、男人出轨、信赖崩塌等情感危机。 所以,如果一个女人准备屈嫁给一个男人,委屈到自我感动,那么趁早别上这贼船。 心甘情愿,才是好姻缘。 4. 爱情是满足情绪价值,而婚姻需要长久结盟的品质。 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女孩子喜欢上一无是处的穷小子时,父母都会问她:“你为什么偏偏选他?” 女孩子常见的回答是:“因为他对我好。” 这些年,频频发生的杀妻案,大都是一开始就遭到父母反对的扶贫式婚姻。 而那些遇害的女孩子,之所以选择人渣,理由也是:“他对我好啊。” 婚姻中最毒的药,就是只图他对你好。 因为,“好”只是满足你一时的情绪价值,而你的情绪价值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换的: 年轻时,你喜欢黏人的;年长后,你可能喜欢独立的。 年轻时,你喜欢有趣的;年长后,你可能喜欢沉稳的。 年轻时,你喜欢话多的;年长后,你可能喜欢安静的。 所以,相比此刻“他对我好”,你更要看重的应该是,他身上有什么特质可以让你们长久走下去、让生活越来越好。 比如,他努力、能干,有头脑,有眼光,敢拼搏,懂经营,善思考,能负责,敢担当。 这些靠谱的品质,才是婚姻中最宝贵的财富。 5. 你选择的是自己的伴侣,而不是父母的翻版或反面。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伴侣像极了他们的父亲或母亲。 我们总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走进亲密关系,并试图在崭新的关系里,拯救曾经受伤的自己。 有的人,足够幸运,获得了治愈。 有的人,不够幸运,徒增一身伤疤。 基于此,我想: 每个女孩子,在结婚前,都要读点心理学,先看清自己、厘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再认识他人、建设良性的互动。 多读书,多谈恋爱,谨慎步入婚姻。 最后,是写给女孩子的救命秘籍:
最后,愿所有被富养的女孩,都有好运气,也有大智慧。 作者: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