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孤独,才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z55j03b55 2021-12-07


01 听不懂的孤独

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语言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准度,才能够真正传达我们的思想、情感?

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想想看,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有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这种感觉蛮孤独的。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很了不起的一句话,对不对?

我相信人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

 
扫描上图二维码 订阅蒋勋孤独三书
套装书 限时65折  单本 限时85折

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倚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 

我们常常不知道哪些语言是一定要的,有时候那些折磨我们的语言,可以变成生命里另一种不可知的救赎。

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就像之前说的,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行为学,远比人和动物复杂。

02 孤独让思维圆满

思维开始于“无”,这是庄子最爱讲的一个字。

无中生有,对哲学家,思维者而言,所有的“有”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无”。

所有的万物都是从无开始。而在思维时,“无”代表的就是让自己孤独地走向未知的领域,那个还没有被定位没有被命名的领域。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活着,他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他的知识是无限的,意思是说你怎么学都学不完,你必须不断地航向未知的世界。

可是大部分的人半路就停下来了,不肯走了。

唯有真正的思维者坚持着孤独,一直走下去。

最后,那个孤独的人,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所能达到的领域当然是人类的最前端。

所以,思维的孤独性恐怕是所有的孤独里面最巨大的一个。

当你坐着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绝对保有一个巨大的自我的孤独性。

所有的思考者,不管是宗教里的思考者、哲学里的思考者,他的孤独性都非常大,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将他描述为一个绝对的孤独者。

他赞成民主,他坚持民主,他坚持用民主的方法做一切的决定,最后这个民主的方法决定他必须要喝毒药死掉,大家都知道他的下场。

学生对他说:“你可以逃走,不要接受这个民主,因为这个民主是有错误的。”

可是苏格拉底决定要喝下毒药,他成为历史上巨大的思维孤独的牺牲者。

民主不见得都像我们想的那么理想。苏格拉底留下自己的死亡,让所有的民主崇拜者对民主做多一点的思考。

我想,思维与孤独的关系亦是如此,回过头来认识孤独的圆满性时,思维就会慢慢发展。

也许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岛屿,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和我们的媒体而言,孤独太难能可贵了。

我们盼望一个不那么多话的领袖,可以在刹那之间透露一点孤独的思维,就像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拿起一朵花,弟子们就懂了。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

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

老子一直在强调空,没有空什么都不通,没办法通,就没办法容。

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

你要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之后才能慢慢达到那样的境界。

03 做孤独的自己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一般人容易喜欢的字,这两个字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

没有父母照顾的“孤儿”,没有儿女照顾的“独居老人”,是社会伦理上的缺憾、不完美,“孤独”也就很难成为一种正面的生命价值。

但是,当生活中不再孤独,可能心灵仍然孤独。

为什么在热闹的家族聚会、紧密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心境上难以言喻的“孤独”?

应酬、对话、寒暄、彼此夹菜、彼此嘘寒问暖。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不断重复着回答类似的“关心”我们可以不回答这些问题吗?我们可以有一点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吗?我们可以保有一点个人自己的隐私吗?

“私”是“自私”,崇尚“大同”的社会,能够谅解“自私”另一层面的意义吗?

像杜甫诗里说的“欣欣物自私”——春天来了,大自然里的万物,每一种植物,每一个生命,都欣欣向荣,努力完成自己。

张爱玲生活在华人的大家族中,她说:人是没有隐私的。

张爱玲的感慨很深,她经验过华人的生活,也经验过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好像最后她宁愿选择孤独却完整的自己。

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是完美的,在西方现代都市,享受孤独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凉。

在人际关系紧密的华人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却又渴望逃离,保有多一点的自我。

我们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有机会面对独立而真实的“自我”。


如果没有家庭伦理的牵绊,做一个孤独的纯粹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自己?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我可以孤独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徒劳无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