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麻黄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二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现代用法:人汤剂,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通阳止悸。 【主治】饮邪凌心证。心悸或怔忡,胸闷或胸满,咳唾清痰涎沫,舌淡,苔薄滑,脉沉或滑。 【配方解析】本方证由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所致。水饮上凌于心,则心悸或怔忡;上凌于肺,则咳唾清痰涎沫;饮阻胸中气机,则胸闷或胸满;舌淡,苔薄而滑,脉沉或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治当温阳化饮,通阳止悸。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君药。麻黄辛微苦温,辛散升浮以宣发阳气,苦降下行通调水道以利水化饮,为臣药。二药合用,使心阳得宣,饮邪得降,痰消饮散,则悸动自宁,诸症自除。 《伤寒补正》云:“《伤寒论》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阳,用茯苓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黄非故歧而二之也。盖水气凌心则心下悸,用桂枝者,助心中之火以敌水也;用麻黄者,通太阳之气以泄水也。彼用茯苓,是从脾利水以渗入膀胱,此用半夏,是从胃降水以抑其冲气,冲降则水随而降,方意各别。”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定悸常用方。临床以心悸或怔忡,胸闷或胸满,脉沉或滑为用方要点。 2.临证加减:呕恶者,加陈皮、生姜以降逆行水;兼下肢水肿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等以利水消肿;口渴者,加党参或人参以益气生津。 3.现代应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室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属水饮内停者。 慢性支气管炎:偏寒者与三拗汤同用;偏于饮邪而咳者,合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偏于热咳者,合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4.使用注意:脾胃气虚证及脾胃虚寒证,慎用本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