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在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固化的情况下,既未进学,又不营生;既苦闷穷酸,又不放弃善良;既维护尊严,又窃书好酒。孔乙己是孤独落魄的封建知识分子;是咸亨酒店最大的笑话;是长衫中站着喝酒的的唯一人。他悲剧的一生,是无数下层知识分子的缩影。在麻木冷漠的人群中,在无视尊严的打击下,孔乙己内心的善良是他最后的防线,但最终倒在了封建吃人的社会中。他的矛盾与自我救赎都是受时代所限而又被掩埋于时代洪流之中的。迂腐的善良,《孔乙己》最触动人心的恰恰是在这里。一个深受生活苦难的人,是否能仍对生活充满信心?是否能追寻到生命初始的纯粹?作为一个底层的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是尽自己所能坚守这份善良的,而“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于是他把这份善良传递给孩子们。其一是他对小伙计“我”的热忱期望。他向“我”发问,而“我”却早已浸在封建染缸中,于是“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即便这样,孔乙己仍希望“我”能好好记着字,以便“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样的话如果是家中长辈对晚辈说或许不稀奇,可是出自孔乙己之口——一个历经苦难,饱受社会排挤的人,仍能对后辈有期待,对知识心怀敬仰,倒不得不说是难得了。其二是孔乙己给邻舍孩子分茴香豆。虽然一人一颗,但仍然不能满足孩子的贪吃天性,于是“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最后一句倒像是自嘲,也许他内心会苦闷自己不够有本事而跟孩子们分享更多快乐。但这也并不影响他喝酒时,总是买茴香豆,并和孩子们分享。大方是出于本性,小气是因为生活。却也正应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样的人,在鲁镇却无半寸立锥之地,只能说贫穷的善良大概是一钱不值。只是可惜孔乙己是迂腐的善良。他钻研“回”字的四种写法,执着于科举考试,顽固的维护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反而陷入了封建社会的陷阱,最终被封建社会所吞没。我们不能说如果孔乙己放弃了所谓读书人的尊严,会不会还是一个悲剧,我们只能说,在那样的时代下,封建社会的残留会顺着时代潮流而被清除,孔乙己只是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的一员,被时代抛弃是必然的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人性光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孔乙己》作为鲁迅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是极高的。真如先生自己说的:“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孔乙己像一个不习水性但不幸溺水的人,在封建社会拼命挣扎,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和社会的黑暗,最终降服了、沉沦了、死亡了。于今天,我们能从中学到的是要自我反思,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保持内心善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