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成英|惺惺相惜竟忘年

 麻城文学微刊 2021-12-07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范成英

(一)

依据袁中道《柞林纪谭》,还原李贽避难郢中

1

2

麻城市

公安县

    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山川明丽、层峦叠嶂,锁光黄之险隘、控吴楚之要津,整座城市从乡村到市区美轮美奂、浮光跃金。而远在西南方向千里之外的公安县则一马平川、三江七泽,大小湖泊100多处,烟波浩瀚、碧玉连环,一派水乡田园、湖柳绕堤的千顷一碧。这一省两地的地理风光截然不同,本来就是自然天成,谁也不会将麻城与公安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市联想到一起,因为确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然,就是这相距千里之遥的山水两地却心有灵犀,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晚明季,竟然演绎了一场惊才绝艳的梅花约、一曲清雅绝尘的高山流水。
    那是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一叶孤舟在云水茫茫的长江中游荆江段溯江而上,由于是逆水行舟,小船在江上随波遂流已有好些天了。船头护栏边,迎着风雨极目远眺的老叟李贽,今年已六十又三,一般来说,人活到这个年龄段,本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自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的三十三年时间里,命运赋予他的却是颠沛流离、贫困交加、家境衰败,更要命的是因贫因病因天灾人祸而相继失去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侄儿以及患难与共的妻子计八位亲人,老祖父及父亲的仙逝还不计其列。
    这不是一般的心理打击,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惨不忍睹的凄凉场景在一次次重叠交替、是撕心裂肺的身心摧残在一次次重复上演,古今中外,从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没有那一个家族、那一个家庭、那一个人能承受得了这一连串的致命打击。可他卓吾…,老叟撩起衣衫,擦了擦迎风流出的泪水,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被丝丝细雨浸湿了的脸颊上,一丝苦笑若隐若现定格在刀刻般的皱纹里,唉!、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风习习、春雨绵绵,云舒云卷,变换莫测。李贽的眼前出现了长子稚嫩的小脸,那是一张清秀俊俏的脸蛋。聪慧过人的长子不到五岁便能咿咿呀呀背诵唐诗,时不时还向父母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鸡鸭只有两只腿、而小猪猪却长了四条腿?为什么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鸡却不会飞?它们不都长着两只腿吗?诸如此类、层出不穷,有时问得李贽都回答不了,只好赶快转移话题。因此,自从孩子出生以来,尽管倭寇海盗横行(注:自公元1552—1566年我国东南沿海遭倭寇侵袭长达十五年,百姓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全家老小常常饥肠辘辘,饥不择食。然无论境遇多么曲折,生存多么艰难、世道有多凶险、日子有多难熬,只要一看到孩子那稚嫩的小脸、天真的笑容,一切的一切就全都风流云散,多难多大的事都不算事。这当然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嘉靖三十三年的初春,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撕破沉沉的子时夜幕,长女来到了人间,此后一年时间里,虽家贫令李贽不再续考(注:自1552年乡试中举后就未能再考、边自谋职业边等待选官),而只能在晋江、青阳等地私塾教学赚点微薄报酬艰难度日,生活也十分拮据,常常要靠叔父接济。但每天一下学回到家里看到两个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夫妇俩的心情立马由阴转晴。特别是长子,天赋极高,唐诗宋词能一口气背诵十来首,还能简单地讲解其中的内容。这孩子太聪慧,太机敏、太懂事、言行举止像个小大人一般,李贽心中有点隐隐的不安。
    嘉靖三十四年春,按闽南习俗要为长女举办周岁庆祝,这天,本家的亲戚像上次长子周岁一样送来孩子抓周的物品,熙熙攘攘的逗趣着一岁的孩子。大家欢聚一堂,说笑声、鞭炮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李贽夫妇也忙忙碌碌照顾客人,谁也没注意到他们的儿子此时正发着高烧,脸颊通红。是夜,儿子病情越来越重,脸上身上出现异常,是天花是麻疹还是因长期饥饿导致营养不良?上门诊疗的老中医没有甄别出个子丑寅卯来,次日送到医馆便宣告不治。
    可怜的小生命如花骨朵一样就这样夭折了,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是锥心的痛,李贽夫妇仿佛天塌地陷一般,万念俱灰、恍恍惚惚一年多还回不过神来。直到嘉靖三十五年举家赴河南辉县,换一个环境,悲痛的心情才稍稍平息。
    在辉县儒学教谕三年,李贽家的餐桌上由河南的打卤面、粟米粥、馒头包子逐渐替代了南方的大米,夫人黄氏也逐渐习惯了北方无边无际的大原野和小米燕麦窝窝头,没有海没有船没有鱼虾的腥味,日子也照样滋润。三年期间,长女呀呀学语,也学会了背诵唐诗宋词,且健康聪慧。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降临了,次子的出生或多或少使夫妇俩久旱逢甘雨,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虽然日子异常清苦。然这种清苦对李贽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你想,他六岁没有娘,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李贽六岁起就靠父亲拙手笨脚的拉扯大,不知吃了多少苦,因此无论是糠团野菜还是树皮草根,只要能填饱肚子,在他眼里就都是美食佳肴。令人欣慰的是,长女也与他一样,什么样的苦都不怕,什么样的粗糙食物都能咽得下,喝凉水都能健康成长。想到此,李贽的眼前出现了早已人到中年、已为人妻、为人母的长女,出现了英俊儒雅的长外甥苏懋祺和本份憨厚的女婿庄纯甫一家三口的倩影。
    雨,不知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停了,春风吹绿江两岸,鸥鸟沉浮水中天。随着两岸村庄的快速后移,离港第四天的中午时分船近调关,巍然屹立的岳阳楼出现在前方的云雾里。调关虽只是小码头,但进出岳阳的客船货轮都会在此停顿,因为长江水道在此呈凹陷型,调关是进出岳阳的门户。当然,李贽乘坐的小帆船就不必沿途停靠了,它可以直奔主人既定的目的港,也可以一直逆流而上……
    其实,彼时的李贽本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玩水,更没有昔日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那份激情,因为他的时间十分宝贵,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已编好的《焚书》也刻印在即,况且自离任云南姚安知府后就一直巅沛流离、辗转漂泊,先是寄居黄安好友耿定理的天窝书院、因好友逝世、家庭变故而迁至麻城好友提供的维摩庵,后又迁至阎河镇僧无念的龙湖芝佛院…,他有预感,芝佛院不会是他人生的最后驿站,后半辈子不知还会经历多少跌宕坎坷、多少惊涛骇浪,为什么?他心里清楚:性格使然、况世道如此、譬如这次,让他遭到安全威胁、被迫远走他乡的就是与他学术观点相左的伪君子耿定向,说耿定向是伪君子,其实李贽心里比谁都难受,毕竟耿氏兄弟有恩于自己,毕竟自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自己赴滇上任时就将女儿女婿一大家子托咐给耿氏府邸,万历九年卸任(公元1581年)后自己又一直寄居在他们家。曾几何时,自己常常错把黄安当泉州、他乡当故乡。与耿氏兄弟数年如一日的朝夕相处,没有感情也有恩情,更何况自己与耿定向的亲兄弟耿定理还是相互欣赏的莫逆之交。
    然而这世上大凡单纯简单的人,从来不以他人对待自已的善恶来区分他人的善恶,而是依据俗话所说 “不看人对我、只看人对人” 的常识和认知来判断。因而说耿定向是伪君子并非因为学术相左而是因为何心隐及何心隐老师的事件。原来,何心隐的老师颜山农具旷世奇才、满腹经纶,被世人尊称为“师祖”。皆因1566年上书内阁大学士徐阶和张居正,被他二人所不容,为避难,身在杨州的颜山农欲归故里,打算从此松菊田园、东山丝竹。可就在颜老踏上归程的那一刻,朝廷左都御史耿定向却派人带着聘仪请师祖去太平府讲学。事情为什么那么赶巧?颜老不便推辞只得欣然前往。谁知,讲学只进行了三天即被官府逮捕、旋即解往南京。
    直到坐进囚车,颜山农才知道是耿定向所为。他与耿御史并无私人交集和恩怨纠葛,即便上书内阁大学士也是学术观点的相左,与犯罪与否不搭界。不明白耿定向为什么要设个圈套陷害自己。可见自古以来书呆子就是书呆子,正如审案的应天府官员所说:“孔子诛杀正卯,亦曾查考否?”,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根据捕捉他的衙门捕快回忆那天带着聘仪找到他时,他正在扬州江边码头与船家一起的线索。应天府官员联想丰富,那就定个“盗卖官船”的罪名,判三年刑吧。颜山农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意志倒也坚强、身子骨也皮实,在监牢里”刑棒如烂、监锇七日“仍然活了下来,最后被朋友罗汝芳施救才终于死里逃生。
    至于颜山农的学生何心隐之死则更加奇葩。原本,耿氏兄弟包括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等都是著名的“王学左派”(王学指王阳明)何心隐的学生,颜山农的再传弟子。何心隐曾经还在耿氏天窝书院住过一年,因此无论是师承关系还是私人友谊都十分要好。只是因为何心隐好以学识衡人的孤傲性格无意间得罪了张居正,就被攀龙附凤的好事之徒当作向上邀宠的目标,其实张居正只当何心隐是个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人情世故、没有分寸的书呆子。根本没与他计较。倒是下面的官员好揣摩长官意志,为了讨好长官,张居正的门生、湖广总督陈瑞下令抓捕何心隐,何只得逃至泰州避难。如果说,何心隐藏匿泰州蜇伏起来可能会从此淡出人们视线,时间一长便风平浪静,小隐藏修、金瓶落井,没人能大海捞针找得到他,可他偏偏不识时务、耐不住寂寞,以为换个地方就相安无事,彻底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沉寂一段时间后,他便在泰州聚众讲学,这就违反了万历七年(公元1579)朝廷禁止十人以上聚众讲学和私创书院的诏令。这下好了,自己吐丝自缚,立马成了湖广巡抚王之垣的阶下囚。
    其实,何心隐只不过与他的老师颜山农一样是个“古同松柏清同竹、言可经纶行可师”的书生,只不过性格孤傲不善逢场作戏、不屑溜须拍马。他毕生无欲无求,不妨碍任何人的升官发财,对国家亦无任何危险和威胁。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是容不得“性格直如朱丝绳、心地清似玉壶冰”的书呆子呢?得知何心隐遭不测。李贽的心彻底凉了,因为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无关(注:张居正身居高位、贵为宰相,门下三千客、胸中百万兵,脑子里根本不记得布衣何心隐是谁。而是湖广总督、湖广巡抚等一干小人自作聪明),而耿定向有能力救他却见死不救……
    随着江面上的雾气渐渐消散,一轮红日冉冉东升,早春的阳光虽不炽烈,照在人身上还是有些暖意。经五夜六天的逆水行舟,小船终于靠近目的港。李贽心头的愁云惨雾也渐渐散去。前方隐隐约约便是公安县的油江码头。“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江堤十万家……”李贽想起了袁宏道年仅17岁时写的《古荆篇》,不过这次,他不便惊扰他们,更不愿连累他们。只因爱屋及乌(注:通过好友焦痃中介,李贽冥冥之中与三袁兄弟似有神交),在自己境况最窘迫、心情最差之时到自己最向往的地方来换换心境。

:公元1590年春,李贽为了避开与耿定向势力集团的正面冲突,的确到过郢中。为了不连累三袁兄弟,他只能避人耳目,乔装打扮成袁中道《柞林纪谭》记述中的“柞林叟”。既然不便示人,小修当然也就写得很模糊。有人说,这年李贽在龙湖编刻他的《焚书》,根本没外出。可是谁又能证明呢?有物证还是人证?再说有他一年360天活动轨迹的日志吗。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小修的《柞林纪谭》捕风捉影,权当闲聊。

(二)

东行千里,袁中郎泛舟访李贽
    公元1591年春节刚过,袁宏道就独自一人,怀着一颗虔诚无比的心,踏上东行千里到麻城龙湖拜访李贽。早春的气候虽乍暖还寒,袁中郎的心里却暖意融融。1568年12月6日出生于公安县长安里长安村的袁宏道从小就天资聪慧,17岁便赴荆州应童子试中秀才,同年写作《青聪马》和《古荆篇》扬名故里,21岁乡试中举,因与兄长参究生命学,去年又作《金屑篇》。对于李贽的大名,袁中郎是22岁那年进京会试时通过李贽的好友焦痃知道的,那一年,中郎不仅结识了状元郎焦痃,同时还了解到李贽是个敢向传统儒学、封建势力宣战的勇士,即便被世俗视为异端。
    去年秋,李贽将他新出版的《焚书》寄到了公安,收到《焚书》的当天,中郎就迫不及待通宵阅读,并在《得李宏甫先生书》一诗中写道:“似此瑶华色,何殊空谷音。悲哉击筑泪,已矣唾壶心。迹岂焚书白,病因老苦侵。有文焉用隐,无水若为沉。”
    袁中郎的家乡(今公安县孟家溪)是三江七泽的湖区,面积最大的淤泥湖波光潋滟,白波点禽飞、青草没犊蹄,色彩斑斓、生机盎然。只是,1591年才年仅24岁的他,是否知道他十分向往的麻城龙湖其实是他的始祖故乡。原来,麻城文化园谱堂馆收藏了一套民国七年续修的五公堂《袁氏支谱》,根据族谱的记载,我们梳理出了公安三袁的世系图。麻城阎河镇《袁氏支谱》由清康熙年间举人、十三世袁家谟撰写墨谱一本,十八世袁学仁在墨谱基础上重录谱稿。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八世袁学恕创修刻版《袁氏支谱》。民国七年(1918年)续修。现存全套(十卷)。民国七年版五公堂《袁氏支谱》存于阎家河镇钓鱼台村,堂号“五公堂”。
    袁氏始祖袁必达、袁必贤兄弟二人原籍江西丰城,明初迁入麻城钓鱼台,袁必达定居虎屋山,娶陶氏、生二子仲华、孟华,仲华生三子志鼎、志昂、志清,志鼎生二子高鑑、高玉,高玉生三子宗道、宏道、中道。俱迁荆州府公安县,号称公安三袁,为明代晚期文坛公安派领袖。必贤定居小河壁,娶徐氏,生二子忠华、伯华,伯华迁磨子山。(注:高玉生殃失考,葬飞雁投湖亥山,妣罗氏与夫同葬)。三袁兄弟三人曾至麻城钓鱼台祖坟祭扫,与李贽交好并同游黄柏山僧无念法师道场,以上皆有碑文与题跋记载传世。(注:摘自麻城诗人关中刀客《麻城宗谱中的“公安三袁”》文章。)
    而公安本地作家曾纪鑫在他的《晚明风骨袁宏道》一书中关于三袁身世的记载,却截然不同。

【附】曾纪鑫原文摘录:…明朝初年,袁宏道远祖袁本初由江西丰城元坊村移居黄州市蕲水县,明洪武(1368—1398)末年,再由蕲水县移籍荆州府公安县。而姓氏之改,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明隆庆五年(1571年)袁宏道十二岁的哥哥袁宗道应童子试,督学金公一见,甚为惊奇,不禁说道:”你将大胜于天下,只是元姓与前朝国号相同,恐怕对你首榜不利,还是由我来替你改一下吧!“于是将“元”改为谐音“袁”。为了袁宗道科举高中,为了袁家的兴旺发达,迁居公安的元氏家族,就这样改姓为袁了。袁家世代皆为武弁、戍卒,辗转徒居公安后,屯田长安里,以勇武闻名四乡。曾祖袁暎侠肝义胆,“出入必带剑、骑怒马”…。袁氏徙居公安,经过一百多年的屯田垦荒,艰苦创业,至祖父袁大化时,在当地已是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了…。从祖父袁大化的“稍知读书”、文武兼备,到父亲袁士瑜的苦读诗书,求取功名,仅仅两代人时间,袁氏家族便完成了一次重大过渡与转折,由武弁戍卒之辈,变为文职官宦之家。

    之所以引用公安本地作家曾纪鑫的《晚明风骨袁宏道》一书摘录,就是想探究一下公安三袁与麻城钓鱼台村袁氏的渊源。因为麻城阎河镇钓鱼台的袁家塆我比较熟悉,我们家姑爷就是世居袁家塆的袁氏族人。1970年阎家河(原凤陂河)移河改道之前,凤陂河就在他们村前静静地流过,河水清澈、碧波盈盈。回忆当年,似有“往事真如绎故书”的恍如隔世之感,那时候他们村的地势低于乡村公路十多米,我每次从奉笔张家去姑姑家的袁家塆先得路过山岸、王岗,再往前走一段就下坡、一直下到凤陂河岸边才是他们家。移河改道之后,凤陂河滩一片荒芜,龙湖芝佛院也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昔日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了。
    也许真的因为渊源深厚,中郎1591年原本拜访心中偶像李贽的麻城之旅,却不料冥冥之中成了回故里寻根问祖的先期之行了。
    在没有公路和汽车的晚明季,人们出行要么乘船坐轿、要么骑马步行,袁中郎家境殷实自然不会像苦行僧那样步行。这一年,他除了专访李贽再没其他出行游历或科考功名的计划,因而选择了一条“闲踏疏黄浅碧风,待看红萼慢流中”的悠悠水路,租了一条大乌篷船,从公安县长江南岸码头顺流而下直抵湖北团风的乌林镇码头,在乌林再换一条小船沿举水河溯源而上至麻城境内的高岸河码头。然后徒步至龙湖。这条举水入长江的水路正是明季“湖广填四川”麻城移民水路入川的黄金水道。
    一路上,袁中郎大饱眼福,万里长江乍叠乍铺,两岸滩头半酣半醉,回首城廓、渐行渐远。这“一江春水浸日月,两岸湖山带烟霞”的浩瀚美景令他赏心悦目、神清气爽。船至团风后,他找了一家清净旅店住了下来,然后信马由缰到处转了一圈。站在团风最高处放眼望去,只见极目之处尽是洼地沼泽,芦苇青草,袁中郎恍如梦幻、差点误以为自己坐了几天几夜的船又回到了江南故乡。这儿绿野凝烟、湖泊成群,如青草湖、杨汊湖、河西湖及牛皮湖等隔岸相连,是“三黄两圻罗麻广,安徽河南连九江”的通衢大驿(连接三省九县)。境内长江北岸7.3千米、举水东岸8.7千米。
    溯举水进入麻城境内则是岐亭、宋埠、新庙河、夹洲河、迎集河、雨阴河、高岸河等不同称谓的各河段,至今在宋埠江家堰码头、岐亭码头还有“湖广填四川”移民启程的遗迹。过了高岸河再往北即是麻城东门大河、白塔河、四道河、福田河、直至鄂豫皖三首交界的纯阳山主峰发源地。
    就这样,袁中郎怀揣自己的《金屑篇》,带着对李贽的崇敬之心千里迢迢奔向麻城。回想年少时的自己,意气风发、 志向高远,从童子试到乡试一路顺风,在京会试期间还由被朝廷授予翰林院就职的胞兄陪同遍游京城美景。当时踌躇满志,似能击水三千,谁承想考试无常?会试落第后,袁宏道情绪低落、心灰意冷,窝在居所作《采莲歌》抒发心底郁闷。

【附】采莲歌节选:采莲花,花开何鲜新,映月为处子,随风作舞人,深红浅白间秋水,妒杀麻姑与洛神…… 

    会试失利了,繁华似锦的京都在他眼中也顿时黯然失色,他忽然想起了自己“一片青花古玉盘“的江南故乡,动了立马返乡的念头。
    返回故乡后的二月花朝节,袁中郎作了一首《花朝即事》:“雨过庭花好,开樽亦自幽。不知今夕醉,消得几年愁?一朵新红甲,四筵半白头。久知行乐事。老矣复何求?”不过,胞兄对自己的失利好像并不在意,也没怎么安慰或鼓励他。彼时的胞兄似乎超然于科考和名利,绝口不提会试细节,反倒常常与自己探究生命的真谛、神秘的禅学,说读书不仅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人活着也不只限于物质享受,精神追求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云云。在胞兄袁宗道的启迪下,袁宏道也仿佛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金钥匙,对禅宗佛理越来越有兴趣,于是博览群书、遍参教乘,最后根据自己的所悟写了一卷《金屑篇》佛学书稿。这次携带了《金屑篇》就是想向李贽求教。
    较之袁宏道会考落第的那点小挫折,李贽一直处于忧心如焚、卧雪眠霜的窘迫境地,且一直在刀尖上行走:自幼丧母、家贫辍学、子女夭折、亲人离世、仕途不顺、遭恶势力威胁、屈蹲诏狱等等等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李贽的一颗童心明珠暗投、一片赤诚苌弘化碧,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超然脱俗,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我行我素,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探究生命。
    袁宏道千里跋涉的终极目的地即是麻城阎家河钓鱼台的芝佛书院,距离县城12.5千米。钓鱼台是凤陂河中一块突兀激流中且能随着水涨水落、永远与水面保持一定高度的巨石。巨石居中、两水夹流距离河岸各有三丈许。台侧有一石洞,是李贽藏书的地方,当年琼州太守麻城籍人周柳塘在台上建了一座“寒碧楼”。该楼建成后复土种竹,楼侧有竹篷门,出门为石径,石径下为沙潭。若从潭右渡河、西有蹇云洞,洞口盘旋上至绝顶,顶东临水有悬崖,人称小赤壁。芝佛书院紧邻钓鱼台,是僧无念的修行地,也是李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修行参禅及栖身的地方。

【附】李贽一生勤奋好学,著述丰富,如:《焚书》6卷,《续焚书》5卷,《史纲评要》36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以及《初潭集》《言善篇》《李卓吾遗书》《九正易因》《阳明先生道学钞》《龙溪王先生文录钞》《枕中十书》《读升庵记》《坡仙记》《李温陵集》《龙湖闲话》《文字禅》《李氏因果录》《批点西厢真本》等等。

     自从收到李贽寄去的《焚书》后,中郎反复读过多次,他最喜欢的是“童心说”和“高洁说”章节。(注:李贽《焚书》内容主要分书答与论述等,如“答焦弱候、答耿中丞、答邓石阳、与周友山书、与杨定见、童心说、高洁说、战国论、何心隐论、自赞、伤逝、寒灯小话”等等)。
【附1】童心说原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注:龙洞山农即焦弱候。

【附2】高洁说译文节选:“我生性清高,清高就会傲慢不谦恭屈从。所谓不谦恭屈从, 是说不能低三下四地去巴结高官,否则,只要有微小的可取之处,即使是卑贱的奴仆,也会去膜拜。我生性爱纯洁,爱纯洁就狭隘而不能容人。所谓不能容人,是说不能容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否则,只要有微小的可取之处,纵然高官王候,也会以客礼相待,能谦恭屈从。我以清高自居,不是很应该吗?”……

    俗话说,相由心生、文如其人,李贽的文章便是他性格与人品的真实写照,在袁中郎的想象中,李贽是一清风峻节、爱洁成癖的严谨之人。经过一路向东的千里泛舟,1591年那个云蒸霞蔚、草长莺飞的吉祥日子,24岁的袁中郎与65岁的李贽终于相聚于麻城龙湖芝佛院。那一刻,他们久久凝视对方,喜不自禁,凝聚心头的千言万语不知从那句说起……都说人具磁场,有缘之人会互相吸引,与其说他们因缘而聚不如说他们是惺惺相惜,因为只有灵魂相似、精神高度契合的人才有缘相聚。就这样,24岁与65岁两个差着辈份的人在一起呆了下来,而且一呆就是三个多月。
    我们无法还原他们每天的日常,只知道李贽对袁宏道十分欣赏,对他的《金屑篇》评价极高:“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同理,袁中郎也被李贽身上那种超然绝俗、峻峭风骨所吸引。正如他的“童心说”所说,他有一颗绝假纯真的真心,如同未雕琢的浑金璞玉,他有一身宠辱不惊的铮铮傲骨,以高洁自居。就这样,两个灵魂相似、互相欣赏的忘年交一起切磋学问、探究生命直到催促中郎的家书如雪片飞来,两人才像亲生父子似的依依告别。此后的1596年,因受李贽“童心说”启迪,袁中郎在《叙小修诗》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公安派 “性灵说” 的 文学主张,当然那是后话。

(三)

再度东行,惺惺相惜竟忘年
    李贽的“童心说”“高洁说”不是说说而已,他一直都在以身实践。譬如1591年与中郎分手、他送对方于武昌便遭到了耿定向门徒以“左道惑众”的莫须有罪名围攻,幸有湖广布政司刘东星的庇护才安然无恙。1594年麻城地方恶势力勾结官府扬言要拆毁芝佛院,翌年史巡道又扬言要驱逐李贽,后来在麻城朋友的调解下才作罢。两年后的1597年再次有人动了杀心要置李贽于死地,李贽只得避难于山西大同梅国桢处,后又辗转于北京、南京、济宁等地,直到1600年九月才回到麻城芝佛院。是年冬,冯应京火烧芝佛院、捣毁李贽的藏骨塔,如若不是好友杨定见及时相救并连夜送他到河南黄柏山,当时就会玉石俱焚、命殒荒郊。令人悲愤的是,1601年由黄柏山辗转到北京通州避难、且病倒在好友马经伦府邸奄奄一息时,朝廷仍不放过这位重病中的高龄老人,捕他入锦衣卫冤狱……真正大写的人,就一定宁折不弯、宁死不屈,李贽就是。因此尽管风声鹤唳、四面楚歌,他仍铁骨铮铮,著述不断。不会因官府威胁而谦恭屈从、不会因命途多舛而改变初衷。即便最后“举头迎白刃,一似斩春风”。
    再说袁中郎虽然告别了忘年交李贽,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对方的安危,毕竟武昌发生的事令他匪夷所思:一个足不出户、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能妨碍得了谁呢?难道人们心里想什么、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也要受到禁锢吗?未经他人事、不知他人苦,常人一时还真不解。不过,尽管这一年中郎忙忙碌碌、忙着考功名并高中进士、忙着结社(南平文社)、忙着做诗(如:长安秋月夜、冬菊、江行、折杨柳、紫骝马、赠黄道元、送南粤史、别李年兄、怀龙湖、别龙湖等等)。然每当 夜深人静,脑子里就会交替出现李贽那张刚毅的面孔和孩子般的笑容,真是一个绝假纯真的可爱小老头。

附《怀龙湖》:“汉阳江雨昔曾过,岁月惊心感逝波。老子本将龙作兴,楚人元以凤为歌。朱弦独操谁能识,白颈成群尔奈何。矫首云霄时一望,别山长是郁嵯峨”。

    诗至明远,则绚丽至极。在之后的岁月里,袁中郎创作了大量诗文精品,如《锦帆集》《广陵集》《瓶史》《白苏斋类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宗镜摄录》《西方合论》《珊瑚林》《觞政》及编辑公安县志等等,当然那是后话。
    公元1593年的春末夏初,26岁的袁中郎与伯修、小修俩兄弟及他们的舅舅龚惟静、中郎的举业师王辂一行五人再次踏上了千里东行拜访李贽之路。原本定于三月十日启程,到了那天却大雨倾盆且一连数日阴雨连绵,大家心里都十分着急不知这梅雨季那天是个头。好不容易等了八九天才终于盼来雨转晴,就在他们即将启程之时,中郎心底突然涌出有种分不清到底是“近乡情更怯“还是“思君心更切”的莫明情愫。难道麻城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难道李贽已然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亲人?记得当年从麻城返回家乡时,他写过《别龙湖》八首五言诗,如1:“送君竹林祠,竹子何森森。不痛别离肠,但伤知已心”、如2:“湖上望君切,江上送君苦。江上与湖上,计程一千五。“……
    这次依然在公安县城的长江南岸码头起航,只不过因为人多就租了条画舫似的楼船,楼船刚离岸,中郎的心便箭似的飞向了龙湖。此时此刻,他又一次被自己感动了,数首七言诗如潮涌,如1:“江草青青江水流,荆州何日到黄州。郑庄有客堪驰驿,郭泰如仙好附舟。此去山川俱作态,一时象纬合生愁。龟峰数点苍烟里,料得伊人已白头“。如2:“云霄极目古亭州,江上凄其感昔游。天下文章怜尔老,潇湘风雨动人愁。云眠楚国黄泥坂。潮打巴陵青雀舟。敢向乾坤寻胜览,祗因李耳在西周”。
    顺水行船如李白诗“千里江陵一日还”般快速,沿途的石首、调关、城陵矾、岳阳、君山及嘉鱼、洪湖等快速闪过。最后他们在武昌下船陆路至麻城。五人寻访团到达龙湖芝佛院时,东道主李贽喜极而泣,接下来按麻城风俗摆鱼糕席款待了他们,这次他们虽然只呆了十天。然短短的十天却让袁氏三兄弟留下一辈子的记忆,其中伯修对钓鱼台的险峻峥嵘就十分好奇,他在《龙湖》一文中写道:“龙湖—云龙潭,去麻城三十里。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相融。水力不胜石,激流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潭右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临水。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余本问法而来,初非有意山水,且谓麻城僻邑,常与孱陵、石首伯仲,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故识。癸已五月五日记”。
    其实,李贽初到龙湖芝佛院时也被钓鱼台的奇丽震撼,他云道:“皎皎空中石,结茅俯青溪。鱼游新月下,人在小桥西。”又:“岂为偷闲坐钓台,采真端为不凡才。神仙自古难逢世,且向关门望气来。”“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在钓鱼台这片富有磁性的地方,李贽广交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周思久、周思敬、梅国桢、梅澹然、杨定见、僧无念、耿氏兄弟,如刘东星、汪本钶、焦痃、马经伦及三袁兄弟等。他们“茗碗香炉对古火,笔床茶社载扁舟”,在凤陂河畔这座“满院松风、半窗花月”的芝佛院里浮白载笔、煮石蒸砂。
    在晚明那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李贽与袁宏道的相逢与契合是一种千古知已前定式的宿缘。在袁中郎身上。李贽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传薪接火者,而袁中郎则如同得到了指路明灯。于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谒访和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师生情、父子情、朋友情叠加一起,演绎了一场人世间最绚丽的高山流水。
    1594年袁中郎赴京谒选、翌年二月赴吴县任职,1597年则辞官离任、游历吴越山水……同一时间段李贽则正遭受麻城地方恶势力的发难,1596年避难山西刘东星处,翌年夏日辗转大同梅国桢处,九月抵达北京西山极乐寺……在极乐寺安定后,偶然得知袁中郎已解官卸任并准备赴京游历,李贽兴奋不已,随即赋诗一首,《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至因喜而赋》:“世道由来未可孤,百年端的是吾徒。时逢重九花应醉,人至论心病亦苏。老桧深枝喧暮鹊,西风落日下庭梧。黄金台上思千里,为报中郎速进途。”
    自从获悉袁中郎即将赴京游历的消息后,李贽就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中,他准备了一肚子话想与中郎彻夜交谈,因为,他们是“天涯相逢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霏”的千古知已,是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至交。袁中郎没有食言,他确实去了北京,只不过因故晚去了两年。而晚了两年后的1599年又恰是李贽离开京城辗转南京永庆寺的日子。他没法选择: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就这样,他们失之交臂,永远错过了,这辈子再也没有见面。人生,本就有太多的遗憾,他们也只能“青山有梦客千里,明月故人天一方”,各自珍重了。
    写完这篇短文,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饱受磨难的李贽痴心不改?是什么样的磁场让两个隔着辈份的陌生人一见如故、再见倾心、以至相互牵挂?人们常常感叹“千金易得、知已难求”。也许,知已就是前定式的宿缘,可遇不可求,是同一频道上的心有灵犀,是有着共同信念的挚友。其实,知已是一道玄关妙理,是世俗解不开的谜,更是藏在人们心底的那片琼树瑶林、祥云紫气。

向上滑动阅览

范成英《浮生十记》相关链接
(一) (二) (三) (四)1节  (四)2节  (五)
(六) (七)(八) (九)1节  (九)2节  十)
高山雪莲|《浮生十记》电子书(附录古体诗)
范成英《往事不如烟》相关链接
1.水乡泽国的记忆片段
2.大别深山的凛冽岁月
3.西域边陲的别样风景
4.岭南以南的江湖世界
5.清雅如莲的灵魂相约
范成英《底层人生》相关链接
1.泣血的求学梦

2. 缥缈的文学梦

3.破碎的烟霞梦

4. 苍凉的人生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素简与丰盈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1、龙脉之地红旗岗

2.青青的大龙山
3.御赐的奉笔张家
4.当年相遇梅花驿
范成英《闲话古代文人雅集》链接
1. 梁园踏古梁园歌
2.千古风流魏王才
3.竹林聚散云相似
4.醉击珊瑚金谷园
5. 曲水流觞醉兰亭
6.诗家长忆永明年
7.图画九老香山情
8. 水墨晕染西园景
9. 袅袅清音绕玉山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