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家族之颍川荀氏:血液里流淌着“愚忠”?那真是小看他们了

 思明居士 2021-12-07

熟悉我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品三国》系列中穿插家族,说明荀家有重要的人去世了……

公元190年五月,司空荀爽病逝,年六十三岁。

荀爽与他的七位兄弟,合称“荀氏八龙”,只是八人中,只有荀爽位及三公。

当然,不是说其他兄弟不优秀,比如“三龙”荀靖,号玄行先生,其名气与荀爽相当,被时人称为“二玉”,只是荀靖无意为官,选择终身隐居不仕。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荀彧,是“二龙”荀绲的儿子,也就是荀爽的亲侄子。

他们的事暂且放一放,先说说荀氏家族的由来。

文章图片1

一、颍川荀氏的缘起

荀氏,出自“万姓之祖”姬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

“春秋时,晋大夫荀息,裔孙骓、嘉、会,皆为卿大夫,其族为大,别为三族:一曰晋公族逝敖,生林父,为文公中行将,谓之 '中行荀氏’ ; 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于知,以所食邑氏,谓之 '荀知氏’ ; 三曰逝敖曾孙欢,食邑于程,谓之 '荀程氏’。”

这段话写出了荀氏家族在春秋时期的荣耀,也说明了其根脉发展,而后来的赵国荀氏,则出自“中行荀氏”,大致原因,是由于荀林父的后人荀寅,在与“变法先驱”赵鞅的斗争中失败,族人为避祸,将“中行”又改回了“荀”。

为何要说赵国荀氏呢?因为有名人啊!而且这个人,恐怕是荀家的巅峰、无法超越的人物了,他就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本名荀况,表字是不是“卿”,有争议,不过不重要,只要知道荀卿或者孙卿,大多指的是荀子就可以了,“孙卿”,是因为汉宣帝刘询时期,为避讳同音,改“荀”为“孙”,由此得名

荀子的事迹,聊上一天都聊不完,以我的能力,一定也是聊不全的,所以我还是半个字都不说,您各位如果感兴趣,点一下发蓝的“荀子”,应该会有百科,恐怕今日头条里关于荀子的故事也是成堆成堆的。

荀子的后人荀遂来到颍川后,恢复“荀”这个姓氏,成为“颍川荀氏”的第一人。关于荀遂,史料记载不多,从《后汉书》立传的角度看,其子荀淑,远比荀遂出名得多

这里简单提一句,《古今姓氏书辨征》中说孙遂为荀子的十一世孙,但《后汉书》说荀淑是十一世孙,这也不重要,咱们知道怎么回事就好。

文章图片2

二、神君荀淑的高洁

荀淑,字季和,年轻时就有高尚的德行,讲究仁义礼让,而且学问渊博,在“多奇士”的汝颖地区,是出类拔萃的。

可是,他认为只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从不雕章琢句,这使得自己常常被俗儒们看不起,但他在州里有贤名,而且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他为师,这个李膺,就是“天下楷模李元礼”。

顺带一提,与李膺齐名的,还有人称“天下好交荀伯脩”的荀昱,荀昱是荀淑的亲侄子,也算是颍川荀氏之后,而他有个孙子,比他还有名,即曹操的重要谋士——荀攸,这也有《三国》太受欢迎的因素在。

回来说荀淑,梁太后听政期间,有“日食地震之变”,于是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荐荀淑,可荀淑却指责外戚和皇上宠幸的人,这让大将军梁冀怀恨在心,本想调他补朗陵侯相,让他出丑,结果荀淑却以出色的能力及人格魅力,得来“神君”的称号

后来,荀淑辞官回乡,闲居养志,每每家产增多了,就分给宗族和好朋友们,直到公元149年病逝。

六十七岁的荀淑病逝后,不光县里为其立祠,时任尚书的李膺更是上表自愿为其守丧,可见荀淑的为人。

再讲一段关于荀淑的故事吧:

颍川许县有个叫陈寔的人,与荀淑交好,虽然负有盛名,但由于家贫,每次去见荀淑时,都与数名家人同乘一辆车,并由其长子驾车,他的小儿子甚至没地方坐,只能跟在后面“腿儿着”,但荀淑却不因陈寔贫穷而轻视,总是动员全家热情招待。

为啥说这段故事呢?

一来,这说明荀淑与其他世族不同,他不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别人;

二来,陈寔为颍川陈氏的始祖,颍川陈氏,后来名动魏晋,更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皇室的先祖;

三来,陈寔有个孙子,当时还小,总由陈寔抱着坐在车上,到荀家之后,与没比他大多少的荀彧结伴玩耍,这个孙子,叫陈群,而且这个“孙子”,后来娶了好友荀彧的女儿,正应了那句话:我拿你当兄弟,你却拿我当岳父!

文章图片3

三、荀家流淌的血液

说完荀淑,就到了“荀氏八龙”了,包括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重点说两个:荀绲和荀爽。

荀爽,字慈明,他也是自幼聪明好学,十二岁就通读《春秋》、《论语》等,当时的太尉杜乔称赞他“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

慢慢地,颍川郡里就流行一句话: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但是,荀爽的性格说刚不刚、说柔不柔,怎么讲呢?拿一件事来说吧:

公元166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拜郎中,他在上奏时,将国家应办的事宜,小到婚丧嫁娶、大到财政民生,洋洋洒洒列了很多,可奏完就辞官不干了,后来怕受李膺等人被宦官诛杀,也就是“党锢之祸”的牵连,干脆隐居海上,又往南逃到汉滨,一躲就是十几年。

不过话得两说,在被董卓强征为官后,曾参与密谋诛杀董卓,这就是他的“刚”;以和事佬的身份奉承董卓,从而救下了包括杨彪、黄琬在内的很多人,这就是他的“柔”。

刚柔并济才能成就大事,且万事皆有度,至刚称“愚”,至柔称“疾”。

在大多数人看来,将“柔”的一面做到极致的,是他二哥荀绲,也就是荀彧的爹

《典略》中有这样的记载:“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也就是说,荀彧的爹因为“忌惮宦官”,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荀彧因此受到别人的讥讽。

谚语曰“唐独坐”,或云“唐两堕”,唐衡是“贪”与“暴”的结合体,权力滔天且臭名昭著,荀绲这么做,将他老爹的脸都丢尽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唐衡死时,荀彧虚岁只有两岁,如果荀绲“忌惮宦官”,总不至于选个死人当靠山吧。

宦官不同于士人,他们非常现实,“有福同享、有难你当”,比如黄巾之乱时,汉灵帝发现宦官与张角勾结,将张让等宦官臭骂了一顿,宦官们找的替罪羊,就是已经死透了的王甫和侯览。

所以,荀绲为什么要让荀彧娶唐衡的女儿为妻,不得而知,但我想,如果被逼迫、或出于同情,那就不该背上这“趋炎附势”的骂名啊

好在,荀彧撑起了荀氏家族的荣耀,而且唐衡的外孙中确有几个不错的,尤其荀顗,后来成了西晋的开国功勋,也算给荀彧报了仇吧。

文章图片4

四、王佐之才的荀彧

在后世人看来,荀彧是“颍川荀氏”的巅峰,我也是荀彧的粉丝,说他是三国最聪明的人,未必能服众,但至少“顶级谋士”的头衔,他戴之无愧。

荀彧的故事,咱们在《品三国》系列,以及《人物》系列中再慢慢聊,这一段,主要说说他的“愚忠”。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晋升国公、加封九锡,为此去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以“曹操真心匡扶汉室”为由,劝阻董昭,曹操听说后,开始厌恶荀彧,没过多久,荀彧便死了。

关于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

一为“以忧薨”,载于《三国志》,陈寿一向抬高曹操,所以可信度要画个问号;

第二种如《魏氏春秋》,即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荀彧认为这是让他自杀的意思,于是服毒自尽

总之,荀彧的死,令人惋惜,有人骂曹操奸雄,有人怪荀彧愚忠。

荀彧真的是“愚忠”吗?我认为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有史料记载,当曹操攻取兖州时,荀彧将曹操比作刘邦和刘秀;当曹操与袁绍翻脸时,荀彧说这是“楚汉相争”。那么为何当曹操爵国公、加九锡时,荀彧会反对?

司马光认为前面的对比,是史官的误载,并非出自荀彧之口

但我认为,荀彧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时,荀彧没有反对。

加九锡,因王莽的缘故,被认为是篡位的象征,或许这才是荀彧真正担心的,他担心曹操会成为第二个王莽,更担心时人也会这么想。

赤壁的“火”刚刚烧完。公元211年,马超、韩遂叛乱;212年,刘备入川;同年,曹操南征孙权。可见,与当时的王莽相比,曹操连四方都尚未平定,如果被人视作王莽,与内勾结,天下又将大乱、百姓再次涂炭,荀彧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一炬……

所以,荀彧以“曹操的'仁德’”为由,为其辩护,一来平息时人的看法,二来稳定曹操及曹氏集团的情绪

或许,他没有想到曹操的怨恨会如此之深……被曹操怨恨,结果会如何呢?恐怕荀彧心知肚明。

那么,荀彧这个绝顶聪明的人,忧郁成疾、因疾致命,不是不可能,但为了子孙,饮毒药而死,却也是无奈之举吧。

司马光认为,荀彧忠于的是汉室朝廷,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忠于的,是自己的理想,而这个“理想”,远比“汉室的兴衰”要高尚得多。

文章图片5

五、不辱荀氏的后人

颍川荀氏的后人,并没有因荀彧的死而没落,除了上文提到的荀顗之外,还有很多实力派。甚至荀家的女儿,也是出类拔萃的,比如荀灌,她是荀彧的五世孙女,但与荀彧的文官形象不同,荀灌可是以勇敢著称:

公元315年,父亲荀崧于宛城被杜曾率领上万人围攻,几近粮绝,当时年仅13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带领十几名勇士冲出包围圈,前往襄阳求援,这段故事载于《列女传》。要知道,古人算虚岁,也就是说,当时的荀灌,小学刚毕业……

其实,荀家的女人早就有“标兵”,比如荀爽的女儿荀采,她的故事同样载于《列女传》,由于文字过长,我不摘录原文了,只简单叙述一下过程:

荀采十七岁嫁给了阴瑜,在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阴瑜便死了,荀爽认为女儿年纪尚轻,总想把她嫁出去,当听说同郡人郭奕丧妻,便答应将荀采嫁给郭奕。

起初,荀采不从,荀爽就装病,骗荀采回家,荀采本来有提防,拿着刀去见荀爽,可女子本弱,拗不过左右,只得被送去了郭家。

由于立志不二嫁,便和郭奕相谈,表示自己的决心。虽然郭奕没有逼迫荀采,但已入郭门,只能以死明志,于是,她用粉在门上写下“尸还阴”三个字,或许是听到有人来,怕阻止自己吧,所以“阴”字没有写完,荀采就用衣带自缢而死了。

当然,从现在人的角度看,“烈女”是对女性的枷锁,但在汉末三国时期,这样的女人就是好样的。

文章图片6

汝颖多奇士,而颍川荀氏,史料记载的有一百多人,除了身居高位,还有很多儿女与帝王结亲,包括荀彧的儿子荀恽,娶了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

也正因如此,便有了“不是帝王家,胜似帝王家”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