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11期。 现推出第12期:先秦古籍记载的全州九疑山和东汉文献记载的宁远九嶷山 九疑山是虞舜的藏精之所,先后有三朝皇帝“望祭”舜帝葬地九疑山。 第一次是大禹到南岳衡山筑台望九疑山祭舜。清朝官修《大清一统志》记载:“禹南巡,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 第二次是秦始皇在云梦泽即洞庭湖地域望九疑山祭舜。司马迁所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第三次是汉武帝在安徽六安盛唐山望九疑山祭舜。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 此三朝皇帝(大禹、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到过舜帝南巡的苍梧之野九疑山,而只是朝着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向望祭了舜帝。 他们“望祭”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当然是先秦古籍中记载的九疑山。 舜帝葬地九疑山的具体方位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史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山海经·海内经》又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今丹阳复有丹朱冢。”《史记·五帝本纪》:“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上述提到了舜帝葬地在“苍梧之山”和“苍梧之丘”之中的九疑山。从其字面表述来看,苍梧山是苍梧地域内很大的山或者说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九疑山只是苍梧山中的一座山。 九疑山的说法在西汉前后有不同。西汉之前的古籍只是说到舜帝葬地在九疑山,而到了东汉开始出现舜帝葬地在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说法。不过宁远的“九嶷山”比先秦古籍记载的“九疑山”,在“疑”字上面多了一个“山”字。 如今有广西全州境内的九疑山和湖南宁远境内的九嶷山之别。两县都说其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且为舜帝葬地。 今全州的九疑山在大西江境内,它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一座大山,山势因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九疑山。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岭。相传天下建舜庙时,都要先绘制舜帝葬地的地相图,将九疑山的九条山脊和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作为地相标识,然后将地相图作为奠基物掩埋于地下,以志纪念舜帝。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在全州旧志中有载。《全县志》地理(第63页)记载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主要高峰如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其中就讲到了全州有这座九疑山。 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0页)记载了在全州的一都文桥谏山一带,登上谢花峰山顶,眺望大西江方向的九疑山景况:“谢花峰在一都层峦奇矗,高出众山,登其绝顶则祝融、九疑、覆釜诸峰隐然在目。”《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9页)记载全州西华山脉的八步岭祝融山、九疑山、覆釜山诸峰从夷狄大西江青瑶峒向前延伸,是苗瑶夷狄地区与内陆的分界线:“覆釜(山),郡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㟝嵝,脉连九疑、祝融,拱界夷夏。” 全州九疑山的山下尚有二妃望舜的望夫岭、皇冠凸(方言读音豹bào)、零陵屋、祀山、祭坛大屋坛、枕山、归崇坪、城门口等相传与舜帝所葬及祭祀有关的地名。九疑山后又有与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阳山:“舜葬苍梧之野。今丹阳复有丹朱冢”(《礼记》)。加之,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以舜帝葬地舜陵——“零陵”为名,在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 而舜帝又在全州境内留下了大量有据可查的舜迹遗存: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舜之所葬在“赤水之东,苍梧之野”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全州志》卷之首·图(第4页)标注了与九疑山相邻的文桥镇金凤山有舜庙,《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30页)又载此庙:“舜帝庙离城一百里”; 《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31页)载与九疑山有水路相通的庙头镇大庙脚有大庙:“七都二图凡十村,大庙脚离城六十里”;《全州志》卷之二(第108页)又载此庙:“虞帝庙在七都二图,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建”;又载与九疑山有水路可通的罗水(今万乡水河)江畔有虞帝庙即舜帝庙:“虞帝庙在城西十里”;《全州志》卷之一舆地·古迹(第27页)记载:“虞帝岭在城西二十八里,官道傍有行宫故址,云是大舜巡行处。”《志》中以案就此作了说明:“《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且覆釜诸山皆南岳之一峰也,则舜陟方时,盖或登憩此岭,而后人因而构宇以识其迹。”《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记载全州县境内与九疑山相邻的文桥镇西北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此地还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全州县志》【1998年版】。注:舜皇山为全州与东安交界)。 由于在最早以舜帝葬地“零陵”命名的古零陵全州境内有九疑山以及厚重的舜迹历史文化遗存。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又与苍梧之野的赤水、舜皇山、舜庙紧紧相邻,且与舜帝南巡路线高度重叠,这决不是一般的巧合。因此,在全州民间认为西汉之前的古籍所记载的九疑山在今广西全州。 今湖南宁远境内的九嶷山,其又称九嶷山就是九疑山。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而东汉之后的古籍多有记载九疑山在现湖南宁远县九嶷山的位置,且此地建有舜庙和舜帝祭祀陵。因此,湖南宁远也认为宁远县的九嶷山才是舜帝葬地所在。 (未完待续) 发文回顾:前10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扬雄、李白、李梦阳、顾璘等骚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