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词的第二层天如何突破——七律二首修改回复

 梧桐树边羽 2021-12-07

接到咨询一份,来者非常奇特,居然是一位十八岁的七律爱好者。

前段时间刚发现有八十一岁的爱好者,求知甚促,这里又来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这世界上的巧合,还真是无处不在。

这下真的一网打尽了世界各地、各个年龄段的同好了,格律诗的未来忽然一下子又光明了起来,真好。

这位小朋友的咨询关键点在哪里?他不是不会格律诗,虽然年纪轻轻,却“学诗已有数年”,不过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都是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独自面壁,终于进入修行的关键节点,无法突破。

所以,他问的不是这两首诗,而是如何突破当下的困境。

他的格律诗,或者说七律水平到底到了哪个层次呢?这还是得看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七律,确定水平层次,然后给出解决方法。既然他如此信任我,虽然不见得能当头一棒,给出个醍醐灌顶,但也许能旁开一条生路。

《醉江南二首·其一》

且斟美酒试新茶,日日狂歌卧绮霞。

驱马孤山友梅鹤,泛舟赤壁侣鱼虾。

应邀皓月随人影,欲采商崖趁物华。

借问江南春夜雨,何时尽绽院庭花。

《醉江南二首·其二》

且斟美酒踏歌行,万国衣冠此亦倾。

未见西风凋草木,已闻春水送花莺。

应怜笔墨传今意,尽与诗书继古情。

醉后不知他地景,水光潋滟月分明。

粗看一眼,两首作品是组诗,而且风格一致,无论是从格式还是文法,修辞手法,表情路数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不必一一分析,看一首足矣。

我们来分析第一首作品,明白所处层次,找出问题所在,再看如何解决。

《醉江南二首·其一》

且斟美酒试新茶,日日狂歌卧绮霞。

驱马孤山友梅鹤,泛舟赤壁侣鱼虾。

应邀皓月随人影,欲采商崖趁物华。

借问江南春夜雨,何时尽绽院庭花。

因为关注的是意境突破问题,我们先不看平仄关系,谈整体感觉,相信大多数读者粗读下来感觉是差不多的——诗不错,内容丰满细致。

但是除了丰富用典和景色描写,这首作品到底说了什么呢?

当然是写江南美景惹人醉了,那么为什么要如此反复用典,进行景色细致描写——那就是很重要的一点,主题缺乏。

这个主题缺乏,并非指诗文没有内容主旨,而是指诗文格调平庸。

诗以言志——不是诗不能写小情调,小情调也是志,但是绝对不能将自己的眼光局限在美景,以及美景所带来的那么一点点感动。

实际上也和诗人使用的七律体裁有关系。比如我们说绝句写法,是可以这样的,只需要在后两句做出思维引导,不用明说,“留白”是绝句的写作特色。而律诗,不支持留白写法,特别是七律。在字字珠玑的文言文时代,七八五十六个字,已经算是一篇大文章,你不交代清楚“起承转合”,不把内容写圆满了,就是一篇失败的作品。

换句话说,这首《醉江南》在观感上的最大问题就是使用了绝句的留白写法来写律诗。

前三联都是写行为和景色,最后一联发出疑问感慨。这样写当然可以,但是就律诗而言,拖沓、残缺——因为你的字数多、用典密,读者在费尽心力读完整首诗之后,发现你好像什么都没说,心理预期会直线下落,造成不好的阅读感受。

绝句是可以的,因为只有四句,在将兴未兴之时,戛然而止,会引人深思。

短而留白,是绝句特色,长而圆满,是律诗特色。

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好像我写诗评文章,其实也是非常啰嗦的。如果内容充实,有起有落有结局,别人读完不会觉得太臃肿。如果我长篇大论,结果没有一点干货,人家就会骂娘。用绝句手法来写律诗,就会是这种结果。

读者是这样,作为作者,也要认识到这一点。诗这个东西,虽然是表达个人情感,但是别人不爱看,不能产生沟通共情,那还不如去唱一首卡拉ok,至少还有隔音房——你发泄了就好,不用管其他人的感受。

这是这位小朋友第一点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他非常喜欢七律,那么你就要认识到,绝句、律诗各有各的文法,是因体裁而定的。当我们还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时候,势必要先遵从文法、构筑思路,让作品在自己和读者心中形成一种共识,增强可读性,才能往上走一个层次。

简单来说,你得往里面塞更多的东西。

你一定认为你的作品很丰满了,但是这只是文字的丰满,并非内容上的跌宕起伏。我们具体来看作品,逐句来看。

“且斟美酒试新茶,日日狂歌卧绮霞。”

首联首句借用苏子“且将新火试新茶”,但是缺乏逻辑。既然试新茶,斟什么美酒?这两件事是不相关的,只说明虚构且缺乏生活经验。相比起来,第二首的“且斟美酒踏歌行”虽然同样虚构,但是就没有这种生活常识的违背。第二句仍旧是虚构,虽然江南春天多雨,少有绮霞天,但是作为一种态度表达,是说得过去的。

“驱马孤山友梅鹤,泛舟赤壁侣鱼虾。”

颔联对仗,使用了梅尧臣的“梅妻鹤子”,苏子的《赤壁赋》中句,两个典故,对仗挺好的。不过仍然是虚构,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理想行为。

诗歌是高于生活的,当然支持虚构,但是,虚构要符合生活逻辑,并且不可再三为之,否则虚构就会成为虚浮。

你看这里,哪怕是将“驱马”换成“驱车”(不论平仄),颔联的整体描写就会进入写实,虚实结合,总胜过虚上加虚。

“应邀皓月随人影,欲采商崖趁物华。”

颈联没有转,仍然沉沦在臆想之中。注意原诗使用的是“浩月”,应该是“皓月”误用。出句用李白《月下独酌》典,对句“商崖”出自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还真是句句有典,繁花锦簇。其实“商崖”就是山崖,不过带了伯夷叔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典故有些隐居饿死的意思在里面,用在醉江南、还“趁物华”,就不是很合适了。

用典多,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典故能够发散思维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给人故意堆砌,为难读者的感觉。

尾联“借问江南春夜雨,何时尽绽院庭花”是唯一一联有正确诗思表达的句子,但是出现太晚,起不到回合整首诗的作用。

所以整首诗说的什么?

一,喝美酒、试新茶,日日醉卧(虚构)。

二,游山玩水(虚构)。

三,月下山前(虚构)。

四,问春雨,什么时候开花啊?

肉眼可见的才华,无处不在的典故,却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就是这首七律给我的感觉。

能不能修改?当然可以,开始不是说了这就是绝句文法写律诗么?我们砍掉两联就可以改变这种虚浮堆砌的味道。要么大刀阔斧地砍,要么就要增加思路、增加想法,真正完满一首七律作品,而不是靠堆砌字词和典故来完成。

咱们把前三联的意象统一到前二句,尾联不改,成为后二句,看看效果:

醉江南

酒邀皓月随人舞,浪荡湖山试早茶。

借问江南春夜雨,何时尽绽院庭花。

“院庭花”感觉还小气了,可以再做修改,但是至少就将原七律的堆砌、拥簇的感觉去掉了。

没有足够的内容,我们就不要用过大的容器去承载,你再喜欢瓶子的好看,奈何瓶子里没东西,硬是把瓶子雕成花,也只是乾隆老爷的审美水平。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对以上诗歌的调整是否满意,但是他的问题就我来看,其实就是内容小于形式。

平仄格律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一首标准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使用了锦鲤翻波的七律,没什么好讲的。

格式已经完全不是他的问题所在,这也是他在问题中说自己“进展很快,一日千里”的原因——格律这个东西,我早就说过了,并不难,掌握好规则,自然是突飞猛进。

但是学会了格律,并不代表就能写出好诗。

诗心是一方面,态度是一方面,规则是一方面,修辞是一方面,文法是一方面,只有面面俱到,才能成就精品。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假设我说对了,“内容小于形式”这个问题就是这位小朋友瓶颈所在,该如何做出突破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这位朋友只有十八岁,大多十八岁的小朋友都还在努力准备高考,即使有一点时间也是在手机游戏之中。而他就已经对格律诗痴迷几年了,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他所缺乏的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是系统地学习提升。当然诗词这个东西,在规则之上,灵性就是更重要的东西了,但是依旧是有文法可借助,有前人思路可参考的,所以我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不过这对他来说肯定不是问题。

他反而是太借助于书本知识来源了。从用典就可以看出,阅读很丰富、量很大。所以他的问题又和大多数朋友相反——他缺乏真实生活经历的打磨。

这个问题就目前而言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生活经历只有逐步展开,生活经验只有逐步获得,从书本上学到的表现手法,典故映射,只有在生活中真正经历过那份情感,才能深刻体会并符合逻辑地引用,触发自身和读者的感动,形成通感,成就好的诗歌作品。

读书是间接人生经验获得方式,而这位朋友,缺乏的是直接人生经验获得,毕竟,他还太年轻。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当然还是有的。

那就是暂时放下书本,回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细节,被它感动。

用一颗细腻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人时刻。

换句话说,热爱生活,从日常细节开始。

作品鉴赏(解构重建)能力和诗词写作技巧都是形成作品、表现作品缺一不可的手段,然而没有细节感受,也就没有诗心灵感,就没有重构情境的源泉,没有写作技巧发挥的空间。

你已经掌握了怎么写格律诗,你有创作冲动的灵感,那么下一步就是解决如何建立灵感与文字的桥梁。

唯有细节,真实的细节。诗心是所有作品的来源,是最初的感动,是被生活细节所打动——每一份真情感都是。

其实这位朋友的文字把控能力是有的,所以要突破的瓶颈,就是端正态度。这个态度,并非说我爱写诗,我爱用典,我爱古诗,而是——我要生活,我要说话,我要写诗。

诗词高于生活,但必须来源于生活。

就好像这两首《醉江南》,你说来源于你的十八岁日常生活,我是不信的。

诗是韵文,也不过就是一篇讲究音律的文章。我们知道了格律规则,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充实这篇文章。

当我有东西需要迫切表达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空洞,再通过诗词规则包装,就是有内容、有内涵的诗歌了。

文章言之有物,是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样也是诗歌(韵文)的核心价值所在。

就好像诗歌群里的朋友,有学会格律却忘了怎么写诗的,其实只要放下格律的念头,把内容表达出来,再根据格律慢慢修整即可,即使不修改,只要你的内容充实,同样是好诗歌,只不过不是格律诗罢了。

真实情感的表达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真实情感的诗歌,自然就是好诗歌。

比起刚学会格律,还在格律与古风之间摇摆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将格律规则与你的诗歌冲动、文法逻辑正确融合,正是格律诗第二层天的笼罩。

我们唯有放下心中的格律规则,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突破第二层天,真正实现逍遥游。

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基于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没有真实,就没有符合逻辑的精炼提高,也就没有艺术性和价值。

写好诗的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写文章无外乎有话要说、说得明白、说得精致这三点。做到前两点就是好文章,而诗歌则再进一步,是精致的韵文,所以我们说诗歌是文字的最高境界,一点都不虚。

而格律诗则是诗歌的顶峰,曾经是,现在也是。

但是说一千,到一万,它最基础是什么?是“有话要说”。

所以写诗的人,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勤于思考,不断积累,而不能在学习了规则之后一个人面壁空想。

面壁的结果,基本上是走火入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