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和消泡剂的爱恨情仇

 小双叨日常 2021-12-07

   今天想谈谈消泡剂,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产品宝宝。

   做消泡剂的时间已经有十多年了,但在我刚毕业入职Unilever时就已经被泡沫问题所困扰。那时的日化洗护线,就常常因为液料在生产搅拌时泡沫太丰富,而造成灌装时每瓶会有约1/5上部空间被气泡充满,而这会导致泡沫消除后整瓶的料体重量会少于瓶身标示的净重。这对于日化行业其实挺致命的,因为这是一个B2C的行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缺斤少两就是欺诈行为。除了投诉外,还会招致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罚。因此刚一进入职场,我就和“泡沫”结下了梁子。

   但说来也有趣,那时我在Oral牙膏部门,牙膏这个小东西却是需要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在口腔里的起泡能力实现更好的去污效果,同理还有洗衣粉,洗衣皂,泡沫越丰富,洗的越干净(当然现在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去污能力并不一定与起泡性能成正比关系。)。还有啤酒🍺,以前最喜欢刚倒出来时,去啜一大口上面快要溢出来的泡沫。所以说,又和泡沫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来到上海后,就开始正式和消泡剂打起了交道。那时开发的产品,多是用于纺织,高温溢流染色,废水,造纸,切削液,油田,食品发酵。要的就是消泡能力强,快速,性价比高。所谓“物似主人型”,强悍霸道的消泡剂,也正合我的性格,走的是大开大阖的路子。反正怎么强怎么设计,也是痛快淋漓。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所谓三十而立,难道我的产品宝宝也一样到了而立之年,开始重新思索它的人生定位了?我开始进入涂料行业。我看看客户需求,这不是差不多嘛,不也是消泡剂,那就拿最强的上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缩孔”这个专业名词,然后从此它就牢牢的跟在了我的身边,陪我走过了这许多年。

   涂料是个特别讲求面子工程的行业,要求漂漂亮亮,平整无暇,有时还要高光透亮。以前做纺织废水的消泡,只要把泡沫消除就好,哪里还要管表面是不是有什么缩孔暗泡针孔鱼眼火山口。

   以前一心想着怎么能把它做的更强,现在却要想尽办法去削弱它。涂料客户们首先最重视的不是消泡剂足够的强,而是足够的安全。负面效应一旦产生,想要逆转就十分艰难。客户们用它是胆战心惊,我们设计的时候也越发小心翼翼。

   溶剂型体系消泡的套路相对简单。体系本身表张不高,通过调节各种溶剂比例设计挥发梯度,真正活性分不足1%即可实现消泡效果。所以溶剂型体系又有用卖消泡剂的价格卖溶剂的说法,BYK和德谦是其中翘楚,做其实难度并不很大,但危险溶剂的运输和生产却需要非常完善的资质。

   水性体系的消泡机理与溶剂型体系天差地别。水性配方的设计复杂度也比溶剂型要大,一切源于水的表面能和比热容都很高。为了实现水性涂料在基材表面的顺利铺展,必须要通过添加润湿剂来降低表张,可这些相对稳泡的表面活性剂又带来了泡沫的问题。真是摁下一个,又起来一个,叫人头痛。水的挥发速度又慢,各种溶剂和表活,颜填料在成膜过程中挤做一团,又是贝纳德漩涡引起的发花啦,又是上下层颜料分离造成的浮色啦,又是表干太快气泡来不及跑出来形成暗泡啦,又是消泡剂太强引起了缩孔问题啦,又是协同作用,又是竞争吸附,真是麻烦的要命。

   扯远了,今天是讲消泡剂嘛,赶紧回来。曾国藩有句话: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废。这句话用来形容涂料行业消泡剂的开发恰如其分。安全第一。所以BYK024  028  Foamex 810  825才经典了这么多年,不是因为它们的强,而是因为它们刚刚好。

   为了找到变弱的方法,我在大量资料文献里寻找,消泡的机理不是只有降低表张,有限不相容,还有破坏气泡膜弹性,促进排液,反离子破坏,冲击破泡。不是只有斯托克公式,杨氏方程,还有表观扩散系数,分子链卷曲舒展,分子构型构象,粘弹性。

   不是只有有机硅,二氧化硅,放到微观层面去考量,没必要太拘泥于表象的名称。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不过是承担了不同分工的表面活性剂。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会发挥出截然不同的功效;不同的物质,在同样的应用场景却可能起到近似的效果。化学是一门创造奇迹的学科。

   在涂料助剂领域,我最头痛却也最喜欢的,就是消泡剂和分散剂。它们富有挑战性,却又充满了各种可能。

   想想多有意思,我们的头部业务就是发泡稳泡,可我却天天还要考虑消泡,可见泡沫势必要成为一生相随的宠物而非猎物,不是为了消灭它,而是找到让它听话的办法。

   最近还在想办法改弱它,可能等我彻底驯服它后,我的性子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柔和。那时我得好好写一篇消泡剂的纯干货文《谁弱谁有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