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相记》见性 / No.6

 拾相记 2021-12-07

2019年8月15日下午,8月16日夜。

注:《拾相记》所有文章,都只是我目前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写文章只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自2016年年底开始,我购买了《佛教十三经》,那时候出自于对佛法哲学理念的好奇,对寻求灵魂方面知识的渴望,便开始学习佛法。

佛法不同于佛教,我不会去执着于佛教所传导的那种表相,而令我着迷的是里面博大精深的知识。

我天生愚钝,自然不可能对佛法有更深入的解释,我想分享的是一个粗浅的道理:见性。自从我了解了“见性”的基本知识之后,使我对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我个人来说,那是我的一个分水岭。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所见并非真实。

我们人的身体有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它们的功能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到、尝得到、有触感、能思考。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整个“人”的所有感官功能。

由于我们拥有这些感官,由感官传递给大脑,由大脑特定功能判断分析之后再告诉我们,所以我们能够感知世界,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能知道你看到的“红色”跟我看到的“红色”是一样的吗?

假如我们全世界所有人都没有耳朵,那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不会有声音这种东西,也许等到科学发达的时候才能发现,噢,原来空气是会振动并进行传输的。然而我们的感官十分局限,假如能多出一种我们未知的器官,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将变得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会?

因为那些误会是大脑告诉你的,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

你对人所有的评价,对事物的评判,便是来自于你的见性。“见性”在我们与人日常的交往中有着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呢?

识人术:对模糊事物的判断

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他的世界观,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对方是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在看世界?假设你让所有的测试者随机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然后拿出一张白纸,问他们看到什么样的色彩,A说他看到的是绿色,B说他看到的是红色,那么你就很容易能知道A是戴绿色眼镜的,B是戴红色眼镜的。

简而易之,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不明确且有争议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每个人判断都不一样,其判断来自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自我,自我中又包括了情感、理智、情绪等因素,所以无数的人组成无数种看法,而且每个人观察一件事物的维度都十分有限,人与人存在的关系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同事、朋友、客户、上司、下属、妻子、丈夫、情人……等等,你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不可能同时存在所有的身份,比如某个人不可能即是你朋友,又是你父亲,又担任你母亲,同时又担任你儿子……所以你不可能对同一个人产生所有维度的认识,因为维度有限,再加上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自我的影响,因此所有的判断或多或少就会产生偏见,然而产生的这种偏见,就有一部分是他的世界观。

所以,如果当你不想让某个人知道你太多秘密的话,那就不要随便评价太多事物,评价越多,你暴露的东西就越多。但朋友之间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这样了,不然没人能走近你的内心,当别人感受到你的戒备心理,长期走不进你内心的话,他们就会慢慢远离你。而对于我们来说,长期没有知心朋友,也真是挺纳闷的一件事。

内在的投射

我接触过不少人,偶尔会遇到有人对我说:“郑洽,你做某事,肯定是因为XXXX”“你的想法肯定是XXX”,而我经常拿别人说的这些当玩笑话,并不理会,也懒得解释。

因为我很清楚: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内在投射。

假如一个小气的人,他看到对方不管任何行为,都会理解为小气,因为他需要先透过他自己的大脑过滤后才能看到你,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先通过他的世界观这层过滤网之后才能看到外在的事物,所以他的见性必与他世界观有关,不然他是不会看到这一点的。

比如有一个朋友是这么评价我的:“你很会规划金钱,哪些钱你需要拿去干什么你一定会很清楚,你可能都把你儿子以后读大学的钱都准备好了。”我笑道:“我要是跟你一样这么会理财的话就好了!我现在可能会比较有钱。

是的,我这个朋友是一个很能理财的人,他这个能力是天生的本领,于是他认为我也应该如此,而事实上,除了公司之外,我私人财产可以说是散乱不堪的。

也有一位婆婆对她儿媳这样评价:“这个女人很有心机,要小心的!”而据我对她儿媳的了解,她并不是这样的人,而且也不可能存在“心机”这回事,因为这个家庭对她来说根本就无利可图,反而,这位婆婆却经常采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内在的某种诉求,满足自己的掌控欲,我觉得她自己才是真正费尽心机的人。

观察自我世界观

很少有人会去观察自己,很多人懒得去做这件事情,甚至排斥和恐惧,因为大脑由多个系统部门协同办公,它们在干什么事情都不想让“老板”知道,而这个“老板”就是你的意识。作为一个老板,必须知道公司各部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便对整个公司的运营作出决策,然而大部分人却完全不清楚自己这个内在的“公司”是怎么回事,甚至都还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可能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了,于是就任由各部门“胡作非为”,而越是“糟糕的员工”越是不想让“老板”发现它的存在,因为一旦被发现,它将会在这个体制里面消失,所以“老板”很难发现它。

这个“公司”各部门协同办公后向“老板”给出的“数据”,就是我们的世界观。这个“公司”会告诉“老板”世界是怎么样的,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那个人拿杯水给你喝是出于好意还是恶意,外面的世界是很可怕还是很美好……等等,各部门的经理就会把报告上交给“老板”,由“老板”做出决断,大多数“老板”从不怀疑这些部门经理给出报告的真实性就根据这份报告做出决策,于是一段段悲惨的经历就这样发生了。

这时候“老板”必须学会观察自己的“公司”,每个“部门”都时刻想占据“老板”的位置,成为主导意识,我们最熟悉也最经常相处的部门就是:情绪部。情绪部里有一名员工——“愤怒”经常可以很容易占据主导意识,当它取代“老板”位置的时候,所有各部门的员工都将听命于它,且无法与之抗衡,不仅“愤怒”这个员工如此强大,情绪部里的其它员工也是如此,由于“老板”时常主动给它们让位,由它们接管一切决策和行动,所以它们很容易被觉察,因为他们是“老板”最信任也最亲密的伙伴。

我们不同的时期或遇到不同的场景,都会有不同的部门来掌管主导意识,所以你会发现,在不同时期,你会对相同一个人相同一件事说出不同的话,这个事实上取决于当时的“老板”是谁。

所以,为了巩固“老板”的绝对领导地位,你必须学会观察,打坐的修行便是观察它们的存在,观察它们的运作,并且对它们:不评判,不改造,不渴望,不抗拒!

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为了改变那个糟糕的感受想对它们有所行动,那么就得调动其它部门的员工来与那些你不喜欢的员工进行对抗,对抗的结果是消耗掉大量的精神资源,整个公司的内部反而一片混乱,你的内心就会像打了战一样感觉非常累,结果是谁也消灭不了谁。

告诉它们:“我是老板,我已经知道你们的存在了!”这样就可以了,慢慢地它们就会听命于你,因为你开始了解你自己的内在世界,也明白你对事物的评判是出自于什么原因,也开始客观地认识到那些“数据”的真实性。

测不准定律

观察者会改变观察对象。

以上讨论的一个是内在,一个是外在的。对内在的观察,由于你能成为你意识的主导,所以才能观察到内在的一切,于是情绪、知识、经验、情感、感受、理智等取代不了主导意识的位置,它们只好改变它们的行为方式,慢慢地听命于你的支配。

对外在的观察,是取决于你内在的判断,内在有了判断之后,你才做出行为的决定,你的行为又将影响到外在结果,你又对那个新的结果做出了新的判断……如此反复,所以与你相处的那个人,已经因为你的观察而发生了改变。

比如你看到一个样子很凶的人,你第一个判断是:他是坏人。这便是一个标签,贴上一个标签之后,你要么远离他,要么先攻击他,或者恶狠狠地盯着他看,你有了这个行为之后,他也对你产生回应,于是你便更加确定他是个坏人了。

也许人家只是长成这样而已呢?或者只是他刚刚心情不好呢?

你永远很难测准一个对象,因为你要测量时是需要行动才能测量,一旦行动的话测量对象又会依据你的行动去改变,这样又影响到测量结果,于是你永远不知道真实的测量对象是什么。

世界观便是你的见性,见性决定你的行动标准,而行动又会改变外在世界,而外在世界的改变会趋向你的见性,所以你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你的见性。

所以,你看到的,那都不是真的。

关注《拾相记》公众号

发掘世界真相,聊聊心理学、哲学、科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