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伤寒杂病论》津门本

 为什么73 2021-12-07

腔调中医 2021-12-07 14:46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作者芃澜

瞻明书房.

最有腔调的家庭图书馆

图片

《黄帝内经》有个问题,就是比如脉法啊,针法的,到了具体操作就语焉不详。
对此,我有两个看法,一是,《黄帝内经》是本讲理的书,脉法,针法这些内容里,它最关注的还是它们的道理,因此对于操作并不重视。
另一个是,原本是有的,但是我们知道,越是操作的东西,在医术传承中越是紧要,所以都被老师们藏了起来,不肯轻易地写出来的。
反过来,有些人说《黄帝内经》是后人塞了很多私货进去的,那么为什么不多塞些操作这块的内容呢?显然也说不过去。古人对于经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还是要了解一下的,否则难免生出这样那样的疑虑,比如好端端地就怀疑是在造假。
这里要说的是《伤寒论》的一个本子,叫津门本,最近有好朋友传给我,看了觉得很好。
好就好在里面有很多实际操作的内容。
比如: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府之气。”
编写津门本的老师说,这段在别的本子里是没有的,但是在桂林本和湘古本中有。
分部的说法,《内经》是有的,分部,再分经的说法,则是《内经》里没有的。但是在操作上就明确很多。
还有,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洲之气。”
这两段很实际的操作秘密都出自上述的两个本子,其他本子没有。
关于脉有三菽、六菽的说法,原来的伤寒本子里都有,但这里是这么说的: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这里的重,定然不是指下能够摸出重的感觉来,最后一句也已经交代清楚了,这是把脉从皮到骨,用医者的指力分为五层,指力的大小以菽之重量为单位。这是把五脏脉再次以层次来论了。
所以,这里也是一样,不是一个统一的脉法存在于津门本中,而是多源的多种脉法置于一文。比如后文还有五藏脉,人迎趺阳脉等多种。
想到那句“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所以,我甚至怀疑,这个集的人不是张仲景而是王叔和,所谓伤寒杂病论序,不过是叔和整理时所写的罢了。但大家都认为伤寒论必然是仲景所写的,那就算是吧。
因为,在我看来,能够找到操作性更强的文本是很可宝贵的,至于是什么人的,倒全在其次。
再比如望诊,《内经》里将明堂作为专门一节来写,很是重视,可具体怎么望写的却不多,津门本有望诊一段,不仅要望,还要用手来推,“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后列诸般色变,以及推后之象。
这就很是让人看了技痒了,忍不住想试试。
所以我觉得津门本是本好本子。
至于其将原本被淹没的温病等内容单独拿出来,还有涉及运气和奇经八脉的内容,那就更是好了。
至于,编者老师一再强调这些都是原本仲景的内容,并且用清光绪桂林名医左盛德所说的,“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为一十三稿。”云云,因此认为仲景师严谨到对自己的书改了十三稿,因此世间所传各有不同。这样敬重仲景固然是好的,但是,假若仲景真十三易其稿,又何必后人多烦恼呢?
十三易是有的,甚至十四十五都有,只是后人易罢了。但无论如何,能够有操作性强的内容被充实进来,都是临床者的福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