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科研信息化系统如何重构与优化?

 高校信息化 2021-12-07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科研事业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撑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加快推进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在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阶段强调以人为核心,增强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技术,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形成科研信息化的闭环管理,助推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科研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现阶段国家科技政策和评价体系也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所以迫切需要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研管理能力进行有效支撑。

在此背景下,亟需分析科技管理新模式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科研信息系统新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建设举措。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科研信息化的服务模式转变

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科研信息系统,主要服务对象是科研教师,人事、财务和资产等部门没有使用权限,服务对象相对特定。

在科技管理新模式下,科研信息系统不仅满足科研信息的发布和下载,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跟踪和科研成果的发布。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涉及科研管理、人事、财务、资产等多部门的数据交互与协同,但因各部门系统相对独立,各自开发的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困难,缺乏有效的数据交互共享,导致没有有效手段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数据的分析、凝练和评价,无法为学校科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科研管理的流程亟需梳理和优化

根据国家科技改革和新型科技管理体系的发展需求,“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对于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激发高校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根据业务类别和行政级别,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增设相应业务管理人员和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将系统管理员和学校管理员部分权限下放到业务管理员或者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角色权限中,减轻系统管理员和学校管理员工作负担。

通过精简科研过程管理,下放管理权限,贯通科研相关业务系统,落实“最多跑一次”机制,实行“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真正把科研人员从各种“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

科研信息数据的逻辑关联不够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是一个涵盖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奖励的完整科研管理链路。但各高校的系统信息之间由于需求不同、功能不同,在信息采集时不能实现标准化共享,各系统之间数据破碎,各模块管理衔接不顺畅,不同业务之间信息数据不同步,逻辑不清晰且系统分层不顺畅,没能有效贯穿在整个科研管理的流程中,从而大大降低了科研数据的分析有效性与功能性。

科研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不统一

在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统一技术标准,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需求去建立相对独立的科研信息系统,导致因分类代码不统一、开放模式不开放、科研审批流程不一致,无法与项目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很难满足科研大数据的共建和共享。此外,因管理规范不统一,导致学校的不同部门很容易在工作时各司其职,这也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影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科研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高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仅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的信息中转站,而且是向学校提供科研决策的参谋者,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局限于已有的科研数据记录功能,而应不断拓展各数据间的统计与分析功能,转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在创新型科研管理模式下,大力挖掘科研信息系统的决策功能,进行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挖掘潜在学科交叉的兴趣点,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决策可行性。

新阶段科研信息化建设构想

概念模型

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新阶段版本首先应落实最新政策精神,执行最新管理要求,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强度,为“破五唯”保驾护航。其次,科研系统应当体现完整的科研活动,实现流程优化再造和科研闭环管理。最后,科研系统应当“以人为本”,服务于战略科技力量的培养、管理和评价。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为进一步解决新时代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从“政策、数据、人才”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提炼出高校科研信息系统最新阶段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信息系统概念模型

逻辑模型

高校科研信息系统应灵活展现如今科研信息多对多的关系,有效挖掘不同科研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和加强互联互通。其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科研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同济大学科研信息化建设

建设思路

2011年同济大学启动科研信息系统重构和优化,但当时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迭代和发展形势的变化,浏览器兼容问题、课题分级管理问题等层出不穷且难以解决,给科研服务和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在国家科技领域“放管服”要求的大背景下,各科研主体对科研服务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建立覆盖科研活动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阶段性科研成果和科学数据的管理存档;简化报表和流程,建立“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形成激励创新、协同高效的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体系等。

基于以上要求,在做好顶层设计、厘清系统职能、保障日常办公的前提下,采用总设计、总规划、分系统、分步骤的“总——分——总”建设思路,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实现其核心功能和流程,逐步扩展到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等,有序进行系统建设并持续完善。

专项业务系统建设框架和功能

同济大学目前已建有纵向项目系统、横向项目系统、中央业务费项目系统等,后续将联合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学生系统等打造统一科研大平台。

通过以上系统及模块实现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统计查询等服务,其中重点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多级项目的分级管理、经费到账网上办理、间接费办理、预算调整等功能。

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培育、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

经费管理:实现编制调整预算、经费到账办理、经费执行监测、报销结账决算。

成果管理:实现奖励、论文、专利等多种形式的成果登记、审批,实现成果与人员和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

统计查询:自动采集、统计相关数据,满足教师用户及管理用户的各类统计需求。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加速,在科技管理新模式推动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支撑科研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其逻辑关联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优化,围绕新的科研管理要求重塑科研信息化新模式。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了概念和逻辑上的思考,并通过实践推动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提供借鉴。

作者:钟程、黄沙里(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刘春(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