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鹄湾 雨还在下着,我打着雨伞,顺着小道在里面转着。这里属于浴鹄湾景区了。虽然来西湖的游人不少,但到这里面来观赏的人倒是不多,显得特别清幽。据文献记载,浴鹄湾为赤山水曲。旧时,湾内春水晴云,风光殊佳,经常可以听到渔樵唱答,一派悠闲景象。古人有诗赞曰:“浴鹄湾头春水,呼猿洞口晴云。渔歌款款互答,樵唱悠悠独闻。”黄公望、张雨等文人画家均在此留下了踪迹。历经岁月沧桑,浴鹄湾后来成为了陆地。2003年整治修复的浴鹄湾景区恢复了这一水域,它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三台梦迹景区、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 ![]() 前面出现一些建筑,我来到跟前,见上面悬题有“霁虹榭”三字的牌匾。从花门走进去,里面有几个人正在避雨。我站在里面,欣赏起雨景来。霁虹榭外面便是浴鹄湾,四周树木环绕,树木经雨水冲刷,青翠欲滴。无数的雨点落在水面上,激起许许多多的水泡。一对鸳鸯不怕雨淋,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游玩着。对面有一组亭廊建筑,黑瓦覆顶,掩映在绿树中。右边与霁虹榭相连的是黑瓦顶的曲折飞虹长廊。另一处靠湖边矗立着一座牌坊。远处山头上云雾飘绕。好一幅美丽的雨中景色。 ![]()
![]() 霁虹榭临湖一侧上悬“丛桂水阁”牌匾,为清代杰出学者、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桂馥题写。匾下两侧柱上有楹联“显花坠雾阶前景,咏月吟风爨后音” ,为当代书画名家宋一洲书。“爨后音”用的是《后汉书·蔡邕列传》典:“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爨,读音窜,是烧火做饭的意思) 过了一会,我顺着飞虹长廊往前走,到尽头,有一座凉亭,上悬一牌匾,题有“霁虹”二字,亭柱上有一楹联:“相约诗轩逢清霁,偶来画阁遇彩虹。”为洪尚之撰,牟建闽书。诗轩指吟诗集会的小房子,清霁是雨停雾散,天晴气朗,上下句的末字正好扣和“霁虹”。站在亭中回望,只见飞虹长廊如同玉带一般横跨水面,极为壮观。 ![]() 前面有一座小桥,如雨后飞虹卧波,造型美观,这座桥就叫“霁虹桥”。它犹如一颗明珠,点缀着浴鹄湾的风景。过了霁虹桥,我沿着两边是竹篱的小道前行,水面碧绿,草木茂盛。 忽然,一座爬满青藤的小门口映入眼帘,门楣处悬挂一普通的木板,上题“仰高”两个篆字。门外左侧是一丛翠竹。这是什么地方?进去看看吧。原来这里曾是“先贤堂”,也叫“集贤堂”,始建于宋代,原在苏堤第一桥映波桥旁。宋宝庆二年(1226),京尹袁韶奏请朝廷建一座祠庙,以祭祀杭州自许由以下的三十九位名人贤士。祠临湖而建,内设一园,一条迂回曲折的小径贯穿其间,道旁遍植花竹。堂内陈列着刻有诸贤头像和生平事迹的石碑。元初堂废,现在原址附近重建,作为介绍、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纪念缅怀先贤的场所。据说前些年变成了私人会所,游人被禁步,后转型为“湖畔大学”,是个民办培训机构。现在不知还用不用,反正没见到有人。旁边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游鱼可见。在靠河流边有一座四柱三间“先贤坊”,中间内侧上题“为人政实”四字,外侧上题“功在利民”四字。 ![]() 在这里,我看到一块介绍牌,上面讲的是三台梦迹古井,为难得一见的双口井,具体建造年代不清楚。在旁边,有一块自然状态的白色太湖石,造型优美独特。太湖石上盖着两块绿色塑料网,这就是那两个井口,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这是井口,这块太湖石与周围古朴幽静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 ![]() 又看到一座四方凉亭,上悬题“旌德”二字的牌匾。凉亭中摆放着一个很大的原木雕成的座椅,座椅前放着一块极厚的长有好几米的木块,可以写书法或作画。亭旁有一块依自然形态雕刻而成的石槽,里面盛满了雨水,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 我继续沿着林间小道前行,到处非常清幽,不见游人。各种植物高低错杂,郁郁葱葱。走了几分钟,抬头一看,来到了三台山路与花家山路交汇处。再往前走,重新进入园内。又走了几分钟,来到了一个院落前。只见一个平常人家样的门口,两扇黑木门。门口两侧悬对联“春泉汩汩流青玉,晚岫层层障碧云”,出自黄公望题画家郭忠恕《仙峰春色图》诗的开头两句,后面是:习近仙居忘日月,不知谁是紫阳君。碌碌黄尘奔竞涂,何如画里转声孤。恕先原是蓬山客,一段深情世却无。门楣处悬一牌匾,上题“子久草堂”四字。“子久”是谁? ![]() 站在门口处,向前看去,在路左侧一棵大树旁立有一座铜雕像,一名老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画笔,很清瘦,仙风道骨模样,你道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子久先生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因幼年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时就给寓居在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人黄乐作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年已九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便改名换姓为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黄公望聪敏绝伦,为元代画坛著名的“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他擅画水墨,师法董源、巨然,运思落笔,气韵流动,富于变化,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黄公望生性狂放不羁,喜好云游四海,一生浪迹江湖,曾在杭州赤山之阴的筲箕泉旁结庐隐居,并画有《筲箕泉图》。其传世之作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并著有专论山水画的《山水诀》。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极为出名的纸本水墨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此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 进门口,靠墙处堆砌着许多块大的鹅卵石,其间生长着一丛南天竹,旁边还有一丛细竹。一股细流从卵石间流出,在地面上厚石板留出的大的空隙中流淌。来到院中,院落不大,但极为恬静雅致。地面用厚石板铺砌,院内有一条小溪,溪水中红鱼很多,自由自在;溪水一边植多种花草,靠里一边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石槽,两个圆形的石盆, 石盆中间有一座不高的石雕塑;再往里,摆放着石桌石凳等。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在一个长条几上摆放着一盆五角枫,还有几本书,现在的房间不知干什么用。整个院落临湖而建,从露台上可以欣赏到前面看到的霁虹桥和飞虹廊。 离开子久草堂,一会儿我又来到了“武状元坊”。据史书记载,南宋时,南高峰顶曾设比武露台。嘉定七年(1214),右榜武状元刘必万(也有记载为刘必方)在赤山立武状元坊。此为2003年以宋代样式重建。这时,一位游客打着雨伞也来到了此处。牌坊紧靠湖边,是一座六柱五间冲天式石牌坊,底座为莲花座,正中间石板上刻“武状元坊”四个大字,上为莲花梁,下是一幅“双龙戏珠”图,再往下是“双凤朝阳”图,两侧的横梁上也雕刻着荷花龙凤等图案,这些石刻图案精致华美,气韵灵动。牌坊柱的前后两面都刻有对联,共有六联。正面中间一联是:效武穆精忠英年习艺图兴国,承寄奴功业高第抡魁独建坊;往外一联是:虎榜登魁欢此日,石坊题柱仰斯人;最外侧一联是:绿水青山长留剑气,金戈铁马远入涛声。背面中间联是:当年右榜抡魁花簇马蹄人共睹,今日西山揽胜风传鸟语我重寻;往外是:力压群英光腾锦绶,名传奕代荣耀华坊;最外侧一联是:演武占鳌头犹留胜迹,修文剩鸿爪更发幽思。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这座牌坊可以让人们知道科举时代兼有文武状元,成为杭州武举文化的标志。 ![]() 沿着浴鹄湾边小道,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美景,一切沐浴在雨中。在一座小石板桥处,看到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建筑,六扇门的下方写有六个同样的“龙”字,不知这是什么地方。小石桥旁的水中生长着睡莲科的萍蓬草,非常茂盛,一片浓绿,近乎圆形的叶片把个水面遮得严严实实,开着黄色的小花,虽然不起眼,但星星点点的也挺美观。 ![]()
![]() 现在我所来到的这组建筑就是刚才在霁虹榭那里看到的,有浴鹄亭和浴鹄轩。轩是一条水中长廊,一头接凉亭,凉亭亦建在水中,为重檐翘角八角木结构亭,里面正有两个游人在休息。这组建筑全是黑瓦顶,看上去古朴典雅,非常别致。 往南走,不多时,又看到一组建筑,只见主楼一楼门口上方挂着题有“黄蔑楼”的牌匾,字比较小;二楼上面挂着题有“皇觅楼”的牌匾,字较大,落款有“乾隆御笔”字样。两块牌匾,字大小不一,这是怎么回事?据传,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曾构水轩于赤山埠浴鹄湾,取名“黄篾”,以表明自己不愿在尘世中随波逐流。刘邦彦有诗云:“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此地清幽宁静、充满自然野趣的风景。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字伯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裔。年少时为人潇洒,不拘小节,英气勃勃,有隐逸之志。年二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后去茅山檀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篆,豁然有悟。又去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命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又自号句曲外史。他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皇庆二年(1313),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由于素有诗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皆争相与之交游,因而虽隐迹黄冠道士之中,却列文士学人之名,被当世名士称为“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仁宗闻其名,欲官之,张雨坚辞不仕,乃归句曲。往来于华阳、云石间,作黄蔑楼,储古图史甚富,日以著经作诗为业。 ![]() 乾隆帝二下江南时来到杭州,从虎跑过来后,天突然下起雨来,乾隆帝只好四处寻找地方避雨,狼狈之际却发现丛林中一竹楼若隐若现。他赶忙跑进屋子,发现这个竹楼虽小却十分风雅,一打听才知道小楼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的私人住宅。乾隆帝在寻访中寻觅到这座小楼,所以后来将黄篾楼又称为皇觅楼。好像现在这里已经成了饭馆了,皇觅楼临湖而建,环境清幽,倒是不错的好地方。 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便走出来,坐公交车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