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项中国技艺风靡海外,让5000万TikTok网友痴迷

 大隆龙 2021-12-07

文/观察者网 鞠峰

有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它让紫禁城建筑的翼角撑起一个个深远的出檐,在北京飘着小雪的初冬划出惊鸿一“撇”。

图片

故宫角楼 中国数字科技馆视频截图

它在浙山闽水间接出无钉、无铆、无桥墩的“三无”木桥。这种拱廊桥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百年不倒。桥面上的廊屋,非但不增加桥的负担,反而压制住拱桥张力,浑然一体。

图片

木拱廊桥

它竖起风雨千年的山西应县木塔。这座经受地震、甚至炮火洗礼的沧桑木建,已经严重倾斜,亟待再次修缮,但层层叠叠、刚柔并济的榫卯结构、如龙鳞般繁复的斗拱勾勒出的五层六檐,让人惊叹。

图片

应县木塔

最近,中国的榫卯工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好奇,巧夺天工的构造让人叹服。

在TikTok上,一段“中国榫卯工艺:古代乐高”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770万,让56万网友点赞。这位坚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TikToker在视频里介绍,这就是“古代中国如何不用一颗钉子就造出房屋和家具”的原因,并问网友,“你知道这种'古代乐高’叫什么吗?”

图片

热心的外国网友回复,这叫“斗拱”,“房屋和宫殿就是这么建的,有防震的作用。16世纪建的紫禁城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图片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榫卯结构——燕尾榫,具有极强的拉抗力。

还有网友想起来,“大一建筑课上,我学过斗拱不需要胶水或钉子,也十分坚固。”

图片

“真正的工艺,”有人评价。

图片

不只是“乐高”

几个榫卯的视频在TikTok上火“出圈”之后,“古代乐高”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将榫卯(mortise and tenon joint)比作世界知名的积木玩具,固然符合海外TikToker的认知基模,便于不懂中文的网友们迅速体会到榫卯的趣味。

但随着越来越多网友在TikTok上分享各种类型的榫卯木工视频,关注者们对它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远不止“古代乐高”那么简单。这种中国传统工艺不仅形态、组合千变万化,更包含了深刻的中式美学和哲学。

图片

故宫角楼斗拱

达芬奇说,简洁是最高级的精致。在精确绘制出《维特鲁威人》的大师心里,完美的艺术是一笔不能添,一笔不能减的机巧。榫卯便是中国木建筑里最高级的精致。凸的为榫,凹的为卯,榫卯咬合,天衣无缝。古建筑、家具精巧而坚韧的奥秘,也全在这榫头与榫眼的严丝合缝里了。

更多短视频作者开始介绍佛光寺、应县木塔等中国古建筑。古建筑学者李乾朗绘制的透视图也火了起来。

图片

佛光寺是将斗拱发挥到极致的古建之一。关于它的发现,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唐建筑,想看只有去日本,看飞鸟、奈良时代留下来的。

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们从1932年到1937年,寻访了全国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都没有找到唐代木结构建筑。

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37年,时局紧张。梁思成希望在战争爆发尽量完成古建筑调查,以免人类的宝贵遗产毁于日本人的战火。

天无绝人之路,梁思成想起一位法国汉学家拍摄的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他们以此为线索,在1937年6月底从北京坐火车到太原,再骑了一天的骡子,终于在群山深处发现佛光寺。

图片

佛光寺 摄影:建筑师吴吉明

“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整整一周,梁思成和林徽因等4人在大殿内不停地攀上爬下。工作中,大家经常拿林徽因作为参照物,因此她被戏称为“标尺”,而梁思成经常爬在房梁上测量,被戏称为“梁上君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之后,梁思成不仅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详尽纪录了自己的发现,还发表大量古建考察结果,注释《营造法式》,编写《中国建筑史》……为中国建筑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外的TikToker试着临摹梁思成的手稿。

图片

面对佛光寺,梁思成被那层层交叠的斗拱所震撼,它们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正是这种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的骨骼和历史。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梁思成评价这座历经千年,八次地震中不倒的古刹。这些纵横恣肆的斗拱,是榫卯结构发展的高峰。一榫一卯,中国古代的智慧全扣在里面。

近一百年后,依然有许多人慕名而来。TikTok网友们跟随者探访佛光寺的视频,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由榫卯打底的中国古建的魅力。

图片

引起“极度舒适”

TikTok刮起的“榫卯风”,更让不少国外TikToker爱上了榫卯的制作。这种实用美学的极致,就是能让制作者和观赏者同时感到“极度舒适”。

燕尾榫的接合可以说最为“治愈”了。名叫@skifulcraftsman的专业木工TikToker的一则视频,就有超250万播放,让不少网友感到“神清气爽”。至今,他还在持续更新中。他的个人简介里写道,“想更多了解榫卯,请关注我。”

图片

近800万网友刷到了知名工艺TikToker制作抱肩榫的视频,有人“多年的强迫症”都被治好了。

图片

“这看得也太舒服了,”网友表示有被爽到。

图片

楔钉榫、弧形面直材十字交叉……变化万千的榫卯形态让人越看越上头。

图片

图片

网友赞叹,这不是木工,这是艺术!

图片

精巧的榫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坐标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木匠@thesoutherncraftsmen热衷于在TikTok上分享使用榫卯结构的制作过程。

图片

榫卯中的方材丁字接合是怎么实现的?佛罗里达州德斯汀的一家木工坊的TikTok视频让290万网友点赞。

图片

越来越多外国木工匠人在TikTok上开设账户,加入普及中国榫卯的队伍中。有的投稿播放量甚至超过1200万。

图片

TikTok上成立“榫卯专区”也指日可待。“榫卯”(#mortiseandtenon)、“燕尾榫”(#dovetailjoint)等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已逾千万。快要破百亿播放的“木工”(woodworking)话题视频里,也有大量介绍榫卯的作品。

图片图片

图片

榫与卯之间:美而不朽

7000年到10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发现,自然生长的木材,其柔韧性可以让木构件凹凸部位相结合。这种轻巧的结构,让木与木的结合,承架起屋顶的重量。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体,木匠更有“百艺之首”的美誉。

榫卯用时间告诉你,真正的美不是“速朽”。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把凹凸之中的规律写成“规矩”,让一件件榫卯构成的物件不至于“精巧地不老实”。

看似条框定死的榫卯世界,实则赋予造物者无垠的创作空间,打磨出战胜岁月的好作品。

中国传统榫卯工艺早在数百年前就传到了国外。一些使用榫卯构造的古宅,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依然坚挺。这座弗吉尼亚州乡间宅邸,建于美国独立之前,相关的保护协会上周还在TikTok上分享了探秘视频,特别提到了阁楼使用了榫卯构造。

图片

以榫卯为代表的中国的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浸润在TikTok里。

它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可能就是一次国外学生在TikTok上分享的建筑历史课的作业——画出景山公园万春亭的结构,却能在这个平台上引发1000多网友真诚交流探讨中国古建筑。

图片

快速流变的社媒时代,一个个热点在方寸屏幕上闪过。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短视频也如此。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TikTok上,我们会被榫卯的“慢工出细活”所治愈。

当我们在TikTok上看到,叫Nini的中国女孩穿着旗袍,坐在那儿用英语向海外的朋友们细致地介绍榫卯文化时,会感到由衷欣慰。

图片

这样的科普,在TikTok上吸引了100多万人观看,是好好做内容者的必然。

在TikTok的各个话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以及像榫卯这种“劳动人民的智慧”,已化成无数珍贵的“数字资产”。例如香道、香具、制香工艺的视频,让外国网友体验到“诗书礼仪之族”的精致。

同样引来无数人围观称叹的,还有陶器、瓷器制作、中国剪纸……不一而足。

图片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中国竹编大叔潘云峰走红海外,他在TikTok上的视频观看人次已经破亿。通过短视频平台,他与世界相遇、交流,让许许多多海外网友为他折服。

图片

视频作品播放量破亿,海外网友互动截图 来源:TikT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