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小结

 春风化雨100 2021-12-07

平衡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小结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各型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臂痛,可有放射痛、烧灼感、麻木等不适感,还可有少汗、怕冷、肿胀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自2005年10月15日传统疗法中心开科以来,我科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67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6个月。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部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提示:椎体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2 治疗方案

主穴: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或八邪穴)

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I.5~2寸毫针,右手持针快速平刺进针1.5~2寸,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射。

取穴原则:左右交叉取穴,即左病取右手颈痛穴,右病取左手颈痛穴。

配穴:1、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3cm处(约1.5寸)

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I.5~2寸毫针,右手持针快速向太阳穴方向斜刺进针1.5~2寸,以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取穴原则:左右交叉取穴,即左病取右侧偏瘫穴,右病取左侧偏瘫穴。

配穴:2、 腰痛穴向上星方向平刺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I.5~2寸毫针,右手持针快速向上星穴方向平刺进针1.5~2寸,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每日针刺以上穴位1次,每次不留针,l0次为I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 疗效标准

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好转,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3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可见,平衡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5 讨论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技术”的理论来源于祖国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的“神经调控学说”,其治疗定位在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病因定位在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系统和心理适应系统。创新的定位是中枢神经反应在周围神经学上的密码定位,3秒钟完成一个针刺过程,70%的病人3秒钟见效,50%的病人可一针治愈,临床涉及病种达到400种。

主穴颈痛穴具有舒筋活血、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的功效,配穴偏瘫穴功能为益气壮肾、化痰祛风、醒脑开窍,可用于治疗对侧肢体的偏瘫、疼痛麻木等不适;腰痛穴向上星穴平刺则可治疗颈椎的病变。三穴相配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可达到相互协同,提高疗效的目的。

患者在治疗期间,嘱其纠正不良体位,后期配合颈项肌功能锻炼,能够改善颈部脊柱的生物力线与活动度,增强颈椎外源性稳定因素,巩固和提高疗效。患者康复后,嘱其坚持功能锻炼,并做到持之以恒,就能够有效的预防颈椎病的反复发作。

文章图片1

颈痛穴

文章图片2

腰痛穴

文章图片3

偏瘫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