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登山览胜,抒写了两首五言绝句《西阁》《石磴》,充满理趣,更具有感召力

 qiangk4kzk8us4 2021-12-07

古人喜欢登山临水,不仅因为一亭一石蕴含沧桑、一草一木不断轮回,而且由于山水之间可以愉悦心情,感悟真理。北宋的王安石就有深刻体验,他晚年退隐后经常在金陵城外游山玩水,既排遣了愁闷,又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可谓受益匪浅。

南宋大儒朱熹中年之后致力于传播理学,还经常在外地与一些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交流心得,也顺便游访了一些名胜古迹,更兴致勃勃地攀登过很多著名的山峰,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往事。下面分享朱熹登山览胜,抒写了两首绝句,充满理趣,更具有感召力。

西阁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注:上网查知此诗原题《百丈山六咏·其五·西阁》

诗人曾去过福建的百丈山,在那里游览了很多景点,并即兴抒写了自己的感怀。作者在山中夜宿之时,心有所感,希望身旁的山泉,能够化为雨水,浇灌大地,全诗表现出作者渴望济世及物的心愿。

百丈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其中的百丈禅寺非常著名,每天游人不绝、香火缭绕。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慕名前来,见识了那里的山清水秀,也由衷地赞美了此处的人杰地灵,值得慢慢欣赏。

诗人兴致高涨地玩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客馆却兴奋得睡不着,于是他又起身挥毫泼墨,抒写了这首绝句。前两句表达当时的心情,“云窗”形容出所处地势之高,仿佛在云端,感觉有些虚无缥缈,却又睡不踏实。周围静谧无声、万籁俱寂,诗人却觉得“心独苦”,个中原因并未说明,却为后文打下了铺垫。

后两句意味深长,诗人躺在床上,听见窗外的泉水叮咚,仿佛就在枕头下流淌,更衬托出山林中的幽静。诗人却突发奇想,“去作人间雨”,这一句既呼应了首句的“云窗”,诗人好像生活在幻境,所以要让泉水洒向人间,滋润万物,造福桑梓。

其实读者都已感悟到其中的深意,南宋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可是那些达官贵人们却独享其乐。诗人渴望老天爷可以同情四海苍生,遍洒甘霖,也委婉地希望朝廷可以多为百姓们做点实事。

石磴

层崖俯深幽,微迳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注:上网查知此诗原题为《百丈山六咏·其一·石磴》

诗人在百丈山中攀登,由于道路崎岖,山势险峻,一行人都时刻注意、倍加小心,特别陡峭的地方甚至不敢出声大气。石磴就是用石板制作的台阶,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写了山谷的幽深、悬崖的高峻,更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作者在开篇先描绘登山过程的艰辛和危险,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之上,俯瞰下方,山谷幽深莫测。诗人沿着蜿蜒崎岖的林中小径前进,走着走着,忽然就迷失了方向。

层崖,形容峭壁险峻;微迳(jìng),指山里的小路。山里多雾,光线暗淡,又由于幽深处人迹罕至,如果没有向导,很容易就会迷路,即使不会遇到豺狼虎豹,也可能一失足而摔落深谷,令人丝毫不敢大意。

后两句颇具理趣,诗人不惧疲劳和艰辛,努力攀登,克服了重重阻碍,终于发现“前行有奇观”。读者朋友自然会想到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感到豁然开朗。

不过朱熹这首诗的寓意却更加深刻,诗人并非经过一系列重复的山水,而是俯瞰层崖深幽,前进又微迳中断,几乎在失去信心和力量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奇观。诗人其实在感召人们,只要积极奋斗,不怕困难,就一定会获得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