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丹溪的“越鞠丸”,为何不应该当成一个方剂看,而是一种方法?

 GG2010 2021-12-07

元代医家朱丹溪,后世尊他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所创立的“滋阴派”,对后世中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在《丹溪心法》里,有一个方剂被称为“善治诸郁”,意思就是能够调理所有的“郁证”,这个方剂就是越鞠丸。

我们先看一下越鞠丸的汤头歌诀,分析一下它的组成与配伍特点: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理气舒郁法可钦。

从汤头歌诀可以看出,越鞠丸的组成非常简单,也就是:川芎、苍术、香附、栀子、神曲五味中药而已。

后世对越鞠丸的配伍是这么认为的:

君药: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

臣药: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

除香附之外的四味药一起为臣药和佐药,这里吧并没有固定的臣佐,而应该根据证候属于哪种来决定,如果是血郁则川芎为臣药,其它三味为佐药;如果是食郁则神曲为臣药,其它三味为佐药。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医认为痰郁多数是由于气滞湿聚而生,如果气行就能化湿,则痰郁也就随之而解,所以越鞠丸里并没有法夏之类化痰之品。

但是这五味中药组成一个方剂之后,却能调理“六郁”,也就是“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每一味药就能解决一种“郁”,那至少也得有六味组成才行啊。

如果您心中对此有了这个疑问,那么恭喜您,你已经真正走到了理解越鞠丸的边缘了。

关于这个疑问,其实历代中医就有了很明显的解释,那就是:越鞠丸其实不应该当成一个方剂看,更应该当成一种“治法”来理解。这又如何理解呢?

其实,越鞠丸方出自朱丹溪编撰的《丹溪心法·六郁》,原文是这样的:

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豆大。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六郁”的概念,虽然现在基本都认为指的就是“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但深入推敲的话,这么简单地理解其实还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越鞠丸最初乃是针对“诸郁”而设,并不是“六郁”,什么是诸郁?也就是所有的郁证,越鞠丸都适合。

古人认为,所谓“郁”,就是结聚而不得发越,有的是当升者不能升提,有的是当降者不能下降,或者当变化者不能变化,都刻意看成是“郁”,实际上就是一种传化失常之证。

我们现在说的“六郁”,其实只不过是“诸郁”的一部分,或者说最常见的六种而已。

  • 其中的气郁,可见到胸胁痛而脉沉涩;

  • 湿郁则有周身走痛,有的是关节痛,遇阴寒则发作,同时还有脉沉细;

  • 痰郁之证,稍微活动就会喘息不宁,寸口脉沉滑;

  • 而热郁最出现瞀闷,也溃疡有小便赤,脉沉数;

  • 至于血郁之证,会表现为四肢无力,饮食虽然还行,但有便红脉沉之像;

  • 食郁之说,基本和我们现在说的消化不良有点类似,也就是经常嗳腐吞酸,脘腹饱胀,食欲不振,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

由此可见,所谓的六郁是各有表现的,病机和病位当然也各不相同,为什么越鞠丸一个五味组成的方剂就能对付得了呢?

想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丹溪心法》这个出处去寻找。在原著里,“越鞠丸”的上方,朱丹溪还有一段话,但经常被人所忽视,原文是这样的:

  • 气郁: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泔浸),抚芎。

  • 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

  •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制),瓜蒌。(也有的刊本没有南星、瓜蒌,却有苍术、川芎、栀子)。

  • 血郁: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芎(抚芎亦可),香附。

  • 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如果用心注意的熬了这段话,那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越鞠丸虽然是“治诸郁”,但更多的是指它乃针对诸郁治法的一个示例而已,朱丹溪以此来告诉后人在调理各种郁证时,如何去组方。

话句话说,越鞠丸更合适的评价,应该是“善治诸郁的一种方法”,而不应该简单地当做一个固定的成方来理解。这样,我们在面对各种郁证时,就能参照其法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与配伍。

当然,我们或许一额可以这么理解,朱丹溪自己在调治“诸郁”时,其实是随证组方,并没有固定的方剂。而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一生处方无数,其弟子或者后学从他用过的方子里整理出了这个方剂,并命名为越鞠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