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生命有没有意义”的问题,看看《道德经》怎么说

 深之光 2021-12-07

东方既白 著

近期无论是在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常常听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辩论”,总结起来大概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生命的意义重大,在代代相传的繁衍生息中实现了继承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实现了“迭代精进”。一种则认为生命毫无意义,人生在世,总有一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头来就是一场“空”。

初看之下,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而且看起来好像还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综合辩证关系,殊不知若果真阴阳相反,对立统一,等量代换,因果循环的话,那社会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不会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不会推动生产关系历史性进步。但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种谬误。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值得每个人深思

其实还是每个人自身的认知局限所决定的,所谓“格局和眼光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就拿“阴阳之道”来说,层次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不同,若站在“阴阳”之下看“阴阳”,看到的自然是“阴阳”相反的对立性,二元论的零和博弈,而无法统筹兼顾到他们的统一性,若站在“阴阳”之上看“阴阳”,看到的自然是“阴阳”相辅相成的统一性,一元论主导下的生生不息,所以“阴阳之道”虽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但站在更高的层次和维度整体来看,统一性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其实和“五行生克”的道理一样,虽然“五行生克”看起来有“生”有“克”,但在“生克”的转化过程中则始终保持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主导地位,“生”是本职工作,是长期的,“克”是为了更好地、更有秩序地生,是暂时的。

站在“道生万物”的角度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如此一来,就很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了,因为两种人的站位和立场不同,认为生命意义重大的是站在“无”的状态,站在“空”的立场上来看待生命的,因此看到的更多是“得”和“生”,“失”也是“得”不可或缺得一部分,“死”亦是“生”的一个更加完整的过程。因为世间万物本来都是按照“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总体循环过程和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在发展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才是站在“道生万物”角度应该具有的态度。

而认为生命毫无意义的人,则完全是站在“有”的状态,站在“实”的立场上来看待生命的,因此看到的更多是“舍”和“死”,因为他们看到只是那个相对宇宙万物发展历程来说短暂的不值一提的“有限的一瞬”,以有为本,以无为末,本末倒置。但愚者反阴阳,智者转阴阳,殊不知在生与死的轮回过程中,在阴阳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还有个总体性的量变而质变的飞跃过程和迭代精进的问题,并不是阴阳相反的等量代换,因此整体来看,才会有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因此,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种整体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这句话讲的就是“阴阳和合”这一自然现象。从纵向看,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个体生命只是整个生命链中的一段,个体生命有生,就必有死,而人类的整体生命则会通过下一代延续下去。

芝麻开花节节高,万物生长皆有道

以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为例,无论什么农作物,总归要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昼夜更替之后才逐渐成熟起来,而每个昼夜的生长过程其实都是一个阴阳转化的过程,若果真阴阳相反,对立统一,等量代换的话,那庄稼就会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转化过程而无法长大(白天生长多少,晚上再损耗多少)。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阴阳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还有个总体性的量变而质变的飞跃过程和迭代精进的问题,即“阴阳之道”仍旧有其“顺生逆亡”的统一性和主体性,而不是单纯地以“生死交替”进行轮换,所以有哲学家在总结事物的发展模式时,得出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总体模型体系。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真正内涵了。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在讲“物极必反”的具体演进过程,“反者道之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趋势,“弱者道之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什么方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老子才说“弱者道之用”,世间万物都是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支配下不断地自我矫正、自我否定,并一步一步螺旋上升,前进发展的,“物极”是“必反”,但并不是按原路返回,而是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径实现了“迭代精进”。

因此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整体观念和思想,更诠释说明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流复始”的宇宙大循环体系的重要意义。也使“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闭环路线图更加立体直观,更加丰满鲜活。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道生万物,生生不息”闭环路线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闭环,而是沿着螺旋上升的“闭环”形式跃升到更高的层阶和维度,实现了更高层次和维度的“迭代精进”。

道生万物,生生不息,迭代精进,道人合一

比如从“混沌无极”之道开始“道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人统万物以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并最终回归到“道法自然”的终始点,实现“反者道之动”的战略大迂回,并在人法道的过程中践行“弱者道之用”的具体法则,以逐步达到“道人合一”的境界,继而再在新一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宇宙大循环体系过程中实现对新生事物的“无为而治”,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实现迭代精进,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

《道德经》也暗含“螺旋式上升”的模型体系

但在每一轮“闭环”过程中,又都不可避免的经历两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伟大转折,一个是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逐步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伟大转折;另一个则是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再迭代精进,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又一次伟大转折。

故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有”给人便利,“无”使“有”发挥了整体的作用。再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无”的状态、“无”形的部分是可以使“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整体发挥作用的。

因此,站在“道生万物”的终极维度和层面来看,生命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不但在个体“有”的状态时,感受到了吃喝玩乐和生老病死的“有形之利”,又在代代相传的繁衍生息中,实现了整体性的继承和发展,使个体“有”的状态在世代交叠更替的“无”的状态时更进一步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完美践行了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战略思想,进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实现人类发展进程中整体的“迭代精进”。

因此,在谈到哲学的作用时,《庄子》才说:“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这段话,可以称得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诠释。冯友兰先生亦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因为哲学,是教我们如何整体性看待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学问。

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如何正确看待哲学“无用之大用”的问题。

上一篇:庄子说“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