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深度(32)颐和园一:从清漪园到颐和园,三山五园的最后拼图

 新用户8926AVU2 2021-12-07

越是熟悉的地方,越是不知道该如何记起。美轮美奂的颐和园,不知来过了多少次,更是如此!北京的西郊山清水秀,吸引了辽金元明清几代皇帝的目光。追逐山水本是草原民族的天性,当他们入主中原,成为这座城市的新主人后,便在西郊建造了一座座行宫别苑。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颐和园在建园之前就已经是块风景名胜区。辽金时期,山叫做“金山”,水叫做“金海湖”,山上建有金山行宫。元代时传说一老翁在山上挖得一石瓮金豆,山就改名为“瓮山”,山前地势低洼处更是汇聚了玉泉山诸泉泉水,形成一个大湖泊,故名“瓮山泊”,也叫七里泊。在瓮山泊北岸,建有一座宏丽的“大承天护圣寺”,湖中有两座水阁,元朝皇帝常到此游览驻跸。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到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大承天护圣寺”重修后改名“功德寺”,当时环湖寺庙及附属建筑已不少,号称“环湖十寺”。到明神宗时,又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部位,新建了一座园静寺。明人曾描写到:“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绵亘无际”。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清代时的园林建造已经达到高峰,在西郊陆续兴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和静宜园。清乾隆对西郊的山水园林更是情有独钟,在扩建和修缮诸园的同时,发现在圆明园、畅春园和静明园之间,尚有一片空白,于是就新建起一座皇家园林“清漪园”,即现在的颐和园前身。至此,完成了“三山五园”的最后一块拼图。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当时正好有两件事,促成了建造“清漪园”的实现。一件事是适逢皇太后六十寿辰,乾隆选择在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为母后祝寿,并改瓮山为“万寿山”。另一件事是由于京城用水及皇家园林的灌溉需求,需要整修西山一带的泉眼水道,拓展西湖的蓄水功能。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深挖后的瓮山泊,上引玉泉水,下接长河,湖水面积和深度都扩大了两倍,挖出的泥土则堆积到瓮山东麓,使瓮山更加雄伟,同时按造园意图进行山水地形的整治,以其水景取胜的特点,取名“清漪园”,西湖则更名为“昆明湖”。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清漪园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修建,连续兴工15年建成,从而将京西庞大的皇家园林连成一体,不仅成为三山五园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成了“三山五园”的构图中心。此后畅春园用于奉养皇太后,圆明园用于皇帝日常居住和理政,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作为皇帝理政之余的消闲养心之处,香山静宜园则是皇帝游览兼理政的地方。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完整存在一百余年的清漪园被付之一炬。1888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重修清漪园,前后历时八载,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遭劫难,此后又用了9年的时间重修,才有了如今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但从未在清漪园中居住过,他只是在圆明园理政之余,或乘舟或策马,一览万寿山昆明湖诸景后便返回。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则是作为她长期颐养居住及听政的离宫御苑,她是真爱这座园子!

如今畅春园永远消失,圆明园成为遗址,唯颐和园辉煌如初。游览颐和园,请记住两个人: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