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心宽‖情满人间提笔时——读作家赵卫华散文集《地毯花》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1-12-08

    “在腊月,用小青石磨磨碎早已泡好的黄豆,那乳白色的浆液流入桶里。大风箱拉起了,点柴火,添散媒,烧铁锅,要做豆腐了。主人熟练地点卤、捞豆腐皮,一股股豆香味扑鼻而来……”,这是作者《在故乡过春节》中的描写。 

     收到作家赵卫华散文集《地毯花》的那段时间,我正在忙着帮助筹办侄儿的婚事儿。这天晚上,当我打开书卷,困顿的睡意荡然全无,有些爱不释手,有些迫不急待。一个个人物故事的吸引,又持续用了三个晚上通读了全书,我被卫华贤弟的文采打动了。赵卫华的散文集《地毯花》,分为《珍珠人生》《绿色风景》《生活美味》《多彩天地》《艺道观望》等篇章。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可读性强。写故乡文思泉涌,写人物栩栩如生,写生活如数家珍。综观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我以为,可用“情、短、泛”来归纳概括之。

一言“情”。俗话说,“真感情就是好文章。”一个作家,用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来开篇布局,用什么素材去表达主题?对于来自商洛,如今又定居咸阳城的作家赵卫华而言,故乡商洛和洛南县是他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家乡的历史人文、故土亲人、山水物况,永远是他源源不竭的文学资源宝藏。加之,他工作之后,面对新的城市,新的单位,新的地理人文,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学氛围,共同构成了他独有的文学伊甸园。“文如其人”。所谓文学的情感真实,就是作者如实地反映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可以看出,他的散文,突出了“文章要取信于今人,取信于后世”的写作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写到了《老屋》《地毯花》《慈祥的外婆》《舅》《一碗豆花》等,就是最好的体现和例证。他在《老屋》中写到:“陪伴我十六年的老屋,一下子失去了,就像丢了魂一样难受。眼睛又泛起泪花,止不住地苦了出来……因为那里有我的影子,有我童年的记忆和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岁月。”《地毯花》里他描写:“一簇簇形如锯齿淡绿的叶,犹如大手,紧紧护着一朵朵小蓝花……虽不起眼,但仔细瞧却好看极了,真像能工巧匠织出来的一块大地毯”。阅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写《感受大自然》的恩惠,还是对《河床上的古杨树》的赞美;无论是惊羡空山鸟语的五象山,还是痴迷沙河边“采鹿肚子”;无论在沣河边观柳,还是怀念自己亲手栽植的七棵核桃树等……读着读着,我就被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优美语言所打动,把我也渐渐带入了一个个情景意象中去,进入到他的故乡、童年、亲人,以及无穷无尽的故事情节之中,享受着文学和生命的美妙。

二说“短”。我们知道,文学当中的“文约而事丰” 、“惜言如金”。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如何才能做到把文章写好、写短呢?从赵卫华散文中可以读出,“低音淡色,朴实自然。”是他写作的原则。他懂得:“散文短小,当然也要谋篇布局,深刻感触,直抒胸臆。可真情实感是构思不出来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就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选择出最有意义、最具表现力的素材,构思明确的主题,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从而达到删除空洞、言简意明的效果。

在他选入《地毯花》的100多篇散文中,大多数是千字文,体现了“短”的要素。他具有一双捕捉发现美的慧眼,能用细致的笔触,清淡的色彩,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知妁见。有一种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没有造作,意象含蓄,引人入胜。记得他在《母亲腌制的酸白菜》中写到:“它是商洛蟒岭山的山林味,是沙河边的水草味,它凝聚的是一种纯朴。”“妗子,她把劳动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唯有劳动才能使她舒心和满足。又像一位护花神和绿色使者,向大自然倾注了无限深情,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这是《善良的妗子》中的文字。读他的散文,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告诉读者,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瑰丽的色彩。透过一篇篇一件件,不一样的文字,产生了特别的感动和甜美,字里行间蕴涵着大爱,产生了一种让人按捺不住的强烈共鸣。

三谈“泛”。“泛”是从他作品所涉列的内容而言的。人的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个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但对生命的意义和感知,则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还截然相反。他懂得,生命既体现为物理长度,又体现在气象和质量上——即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好阐释吗?他常常通过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动人情节,去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及其精神风貌;题材细小而内容博大,文字平易而思想深邃。

从作家赵卫华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点一滴总关情,妙手回春著文章。”在他的笔下,从小处说,他写出了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比如作品:《东琴姐》《老爷的烤茄子》《病中的父亲》《古城镇的水煎包子》,看到了如烟的往事和真情美意所在,引起了读者的联想和回味。从大处看,作品中所涉列的内容,有人文、历史、经济、环境、城市等等。例如:《我所认识的路遥》《偶遇陈忠实》《中条山下白菊开》《感悟西安》《商洛核桃》《李莉的孝道》《蒙永的教育观》《张艺谋艺术视觉简析》等。我觉得,散文,不仅是美的标的和感情的晴雨表,更是一种治学的手段。历代散文大家,在其作品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展示演绎一些学问、章法和技巧,起到了某种理论指归和成果保存的价值。读了赵卫华的散文集,我也产生同样的感觉。作品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我印象深刻。

譬如,作品《那年隆冬尕娃送我时》主人公尕娃:煮奶茶的工艺、地软包子制作的程序,以及他奶奶对于柿子醋的酿制过程及方法;还有《商洛核桃》中,“商洛核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张骞出使西城返回长安所带回来的成果之一。”再比如,在《水磨房》中:“水磨,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多在南方闻名。把它带到北方,是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骞将其带回并应用于西北地区。水磨作为生产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等等,像这样的记述情节,在文章还有许多,写得非常精准和仔细。反映出了作家赵卫华阅读的广深,和治学的严谨,也反映了他文学功底的扎实和厚重,读后让人钦佩。

作者简介:刘心宽,60后,陕西丹凤人,现居银川。本科学历,少校军官军衔,政工师,三级调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商洛、银川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签约诗人,“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著有诗集《商山雅集.眷恋集》,目前,已在宁夏区内外报刊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等500多篇,有作品获奖。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力   荐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陕西文谭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刘心宽‖找水记——致老者白存善

刘心宽‖告别(外一首)

(文化快讯)税情军情浓  十年磨一剑——宁夏诗人刘心宽诗集《眷恋集》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