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隙抵时 抓住机遇 窦 旭 民 话说春秋时期,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一个军事好,两个儿子分别跑到齐国和楚国做事,齐侯接纳了学问好的,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军事好的儿子到了楚国,楚王非常喜欢,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而其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其才能与施氏两子相同无异。他们请教了施氏弟兄求职的方法和过程,之后便踌躇满志的闯世界去了。一个去了秦国讲仁义,结果被好斗的秦王厌恶,施以宫刑。一个去了卫国献策攻打之术,卫王惊恐,言卫国实力小,巴结大国都来不及,还能打哪个国家?卫王因担心他为别国所用,还砍了他的双腿放他回家。 ——同样的家世,同等的学识,结果为何天壤之别呢?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带着儿子跑到施氏家里,捶胸跺脚,责骂施氏。 施家老头讲了这样一番道理: “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乃是因为你们将知识运用的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过错。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象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 这个出自于《列子·说符》中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凡事都不能死板,要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随机变动。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时间不对就没有机会,眼光不对,机会就把握不好,秦王残暴,对他讲仁义,岂不是找死。卫王孱弱,同他讲打仗,他如何不恼。再者“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就是说,天下的是非没有一定的,有时候在某个环境里它是对的,反之,它又是错的。世上万事万物都有空隙,不可能一点破绽都没有,就是武林高手也有“死穴”。因此,要善于发现空隙、弱点,在恰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行动,灵活应变,才能有所作为。 在这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之中,做人处事必须懂得“投隙抵时,抓住机遇”的基本道理。莫怨天尤人,怪这个不支持自己,怨那个不重用自己,首先应该看准时机,抓住机遇,瞅准对象,再参与竞争,或者毛遂自荐,或者积极应聘,决不能稀里糊涂地效仿别人的做法,而错过了大好机遇。 佛家说“生命无常,万物流转无定”。意思是劝告人们勿固执、莫执著,不要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虚相。日常的经验和感觉只是一时的认知,不是事物的永恒和长久。每天人们经历的事情,看到的现象,体验到的感觉,都只是一己之见而已。唯有明白世界的无常性,做到对万物的不执著,随机应变,才算是真正懂得“无常是人生的常态”。 其实,人生机遇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关键是是否能够看得清抓得住,有的人犹豫摇摆,没有定力,当然难以抓住;有的人一目障叶,不识真伪,自然容易跌入陷阱。说到底,还是要自身过硬,头脑灵活,眼光锐敏,把握好机会,才能适应变化无常的社会,才能发挥自己具有的真才实学,做出一番事业。 2021年10月30日渭滨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