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070:晋楚争霸进行时

 金色年华554 2021-12-08

释读中国历史

图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欢迎您来到我的专辑,缤纷历史清清讲。

上一期咱们讲到巫臣带着夏姬从郑国私奔到晋国,楚国的公子侧(子反)和令尹子重把他在楚国的族人都杀光了,巫臣一怒之下给晋国出了个主意,让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为此他亲自出马,还带着儿子出使到了吴国。

图片
吴国地处东南荒蛮之地,在春秋时期,还是相当野蛮落后、文明不开化的地区,在周朝和中原诸侯的眼中的地位还不如楚国,只是因为开国封君是周太王的儿子,周文王的伯父,所以也算是周朝的诸侯国。
图片

当初商朝末期的时候,周太王很看好的自己的孙子姬昌,认定他是能使周部落发扬光大的人,但他的父亲季历只是周太王的三儿子,按照当时嫡长子即位的原则,他是没机会当首领的。

后来周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为了给弟弟季历让路,就一起离家出走了,这样王位才传给老三季历,后来又传给了周文王姬昌,到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伯和仲雍当初是出走到了现在江苏无锡一带,在当时那里的文明程度极低,人们“断发纹身”还不怎么穿衣服。中国古代非常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随便损伤的,所以那里的人们把头发剃短还在光着的身上刺上花纹是非常不合礼法的行为。当然这种观念是在文明的中原地区适用,人家那里根本不讲究这些。

太伯和仲雍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入乡随俗,按照当地习惯的方式生活,但他们毕竟来自文明地区,尤其周部落本身就是农耕起家的,他们就在当地种田耕作,教给周围的人先进的生产经验,种桑养蚕,捕鱼打猎,治病救人,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们。


接着他们逐渐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其实都是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经验积累的结果,推广开来后明显的提升了当地的文明程度。慢慢的归附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就仿照中原地区,有模有样的在当地建立起了社会组织,因为当地叫吴,所以那里就被叫做吴国,太伯就算是吴国最早的君主。

图片
图片

太伯没儿子,死后就传位给了仲雍,到周朝建立分封诸侯的时候,当时的君主周章被正式册封,吴国也就成了周朝名正言顺的诸侯国。


06

当然由于远离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跟中原的交流也比较少,吴国的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文明程度还是很低,一直以来附庸于楚国,在春秋的大戏里根本就没他们的戏份。

公元前586年,吴王寿梦即位为国君,他不甘心吴国一直游离于文明版图之外,就积极的联络中原诸侯,但吴国根本不懂中原文明地区国家交往的各种礼仪和惯例,闹了很多的笑话,反而更加被别人轻视,为此他非常苦恼。

正这时候,公元前584年,颇具国际战略眼光的巫臣带着他的专家团队来到了吴国,大受吴王的欢迎,对他们委以重任。巫臣给吴国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结好中原的诸侯大国,打击身边的楚国。他一方面尽心尽力的教吴国人用兵打仗的各种战略战术,还着重教给他们驾驶战车作战的各种技巧。另一方面,让吴国任命他的儿子狐庸为行人,就是掌管外交、接待国宾的官员,积极的开展跟中原诸侯国的交往活动。

就这样,吴国边练兵边实战,时不时的就出兵骚扰楚国的边境,让楚国不胜其烦,但双方一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其实楚国并不是不打吴国,而是因为吴国经济上还很落后,打他没什么利益可图。

这之后的一个时期,是晋楚争霸的拉锯阶段,其实两位争霸的主角都挺忙。楚国的重点方向是北方,吴国人来骚扰边境,就派兵去打,但适可而止,打跑拉倒,腾出手来的时候,还是跟晋国争夺中原地区。

图片

春秋诸侯国(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候中原诸侯的形势是这样的,最北方的燕国自娱自乐,跟北狄打打闹闹;东北方向的齐国,是老牌的霸主,但现在已经雄风不再了,可一直还怀揣着一颗霸主的心,经常追忆着往昔的光辉岁月,时不时的拿卫国、鲁国练练手,还看着晋国不顺眼,仗着晋国离的远拿他没太多办法,有时候就半真半假的跟晋国过过招;卫国、鲁国不在晋楚争霸的最前沿,所以一心一意的伺候着晋国,但也经常没伺候好,被晋老大呵斥甚至打一顿;秦国自从秦穆公去世后,人才凋敝,虽说整体实力还在,但也没能力去争霸,也就偶尔的跟晋国在边境上小打一下。

晋国的情况稍微有点复杂,总体来说,晋国算是当时第一强国,从晋献公开始,一直到晋文公称霸,之后还一直保持着领先其他诸侯的整体实力,这主要得益于晋文公时代留下的人才基础,后来的六卿制度保持了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

尽管邲之战中晋国被楚国击败,但这种对峙的态势并没有被打破,楚国虽然在南部诸侯中一家独大,但还不能领袖中原地区的诸侯,这并不是因为中原诸侯传统上对他的蔑视,还是因为实力上比晋国逊色。可晋国之所以没能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一方面他们的六卿制度的固有缺陷导致在国内不可避免的有争权夺利的内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来自北方的压力,那就是他要对抗不断骚扰中原地区的戎狄。在对抗游牧部落对中原文明的破坏这方面,燕国、秦国和晋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能读到的早期的中国史中,以华夏族为代表的各个诸侯国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北方游牧部落的实力一直都是很强大的,他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条件,一直保持着对中原农耕地区的强大压力,高洪雷先生有一本书叫《另一半中国史》,写的就是从华夏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角度的中国历史,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拿来读一读。

图片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抗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非常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特定的地理和气候因素,春秋和战国初期游牧民族主要是各种戎狄部落,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发展成了更为强大统一的匈奴。所以晋国在和楚国争霸的同时,还要分出很多精力来抗击戎狄的侵袭,必须要承认他们在这方面对整个华夏族的贡献。当然作为北方诸侯的老大,还要维护自己阵营里各个诸侯的秩序,时不时的还得修理修理卫国、鲁国和宋国等小弟。

基于各自的具体情况,晋楚之间的对抗一直保持着势均力敌的状态,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就是处于双方之间的郑国和宋国,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不但让郑国和宋国痛苦不堪,也让晋国和楚国疲惫不已,终于大家都希望结束这种长期对抗的消耗,而推动各个诸侯间的和平,这种呼声越来越高,这才产生了由宋国倡导的弥兵大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