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071:弭兵会盟与鄢陵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21-12-08
图片

释读中国历史

图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欢迎您来到我的专辑,缤纷历史清清讲。


上一期咱们讲到晋国采纳了巫臣的建议,战略性的联合吴国打击楚国,巫臣带领的专家团队,在吴国的工作很有成效,让吴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之后吴国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楚国连续不断的用兵,让楚国的力量消耗很大。


尽管晋国实力强大,联吴制楚的策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内忧外患一直没有消除,晋楚双方争霸的僵持格局始终没有被打破,时间一长就都有了和平的意愿。

两位大佬释放出来的和平的信号迅速被捕捉,宋国的华元因为和晋楚两国的高层来往密切,关系都非常好,所以他牵头组织和平谈判最为合适。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派代表在宋国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举行了第一次和平会议,历史上叫第一次弭兵会盟,双方签署了被柏杨先生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和平条约之一的盟誓。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盟誓内容是说:双方永远摒弃战争,互相救助灾难。当一方受到第三方攻击的时候,另一方要帮助作战。两国保持道路畅通,派遣使节来往,共同讨伐叛逆。如果违背这个誓言,神明就降祸给他,使他国家的军队溃散,国命不长。

其实誓约怎么写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有人研究过,说中国人自古以来祭祀的神明很多,属于多神崇拜,但本质上就是不信神,只是对祖先还一直怀有很敬畏的心理。就好比有一个人说“我对天起誓……”,其实内心里大概就没拿这个誓言当回事,听的人大可不必认真。只有一个人拿自己的祖先尤其是父母起誓的时候,誓言才算是可信的。晋楚的盟誓就是对着神明发下的誓言,所以其实大家都没太拿这个当回事,事实也证明了,双方盟誓之后仅仅过了四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就又发生了著名的鄢陵之战。

晋国在跟楚国的弭兵会盟之后,没有了楚国的压力,开始讨伐秦国、齐国和北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但压服了一直困扰他们的这几方势力,而且在几年之内,还不断出兵,又把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直到这个时候,楚国才发现,弭兵会盟的最大受益者是晋国,自己根本没捞着什么好处,因为无论从地缘上讲还是从感情上讲,各个诸侯国更愿意亲近晋国,和平的结果就是大家不带楚国玩了。

楚国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想办法争取郑国,他们向郑国贿赂土地,条件是要郑国倒向楚国。没有节操的郑国就同意了,而且看形势不错,还忘乎所以的出兵攻打宋国,这下可惹恼了晋国。

晋国高层的意见依然不是很统一,现在晋国权力层增加到了8卿,除了上中下三军,又增加了新军,四个军各有一位主将和副将,所以是8卿,当然争权夺利依然是他们的传统。现在的国君是晋厉公,他对郑国的背叛非常恼怒,坚决要求出兵教训郑国,中军副将士燮不同意,而中军主将栾书刚当上晋国执政,急于取得政绩,也主张讨伐郑国来维护霸主的尊严,其他人基本不置可否。



我们要着重说一下士燮不主张打的理由,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适当保留一点外患是明智的,这样有利于保持内部的基本团结;相反,如果没有任何外患,那内部就会有激烈的斗争,所谓“没有外患、必有内忧”,管仲也曾经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朋友们可以想一想,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似乎一直被证明,要不怎么会有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对外战争的呢。晋国正是这种情况,8卿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非常激烈,曾经都发生过赵氏被灭门的事件,《史记——赵世家》中对此有详细记录,后来还有戏剧和电影讲述这段“赵氏孤儿”的故事。

图片

晋国人知道,这次起兵去讨伐郑国只是个由头,他们已经做好了跟楚国全面开战的准备,出战的级别很高,晋厉公亲自出马,8卿中除了下军副将荀罂留守,其余悉数出战,这是一定要跟楚国见个高低。

郑国得知这么强大的阵容来讨伐自己,赶紧向楚国求援。楚国也毫不示弱的针锋相对,也是国君楚共王亲自领衔,司马子反为中军主帅,令尹子重统领左军,大将子辛统领右军,浩浩荡荡的北上救援郑国。这次战争,晋国和楚国都是倾尽全力,是一场硬碰硬的大战。

这次出战的楚国队伍里有位牛人,叫养由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神射手。据说有一次跟人比射箭,嫌箭靶子太大,让人在一百步之外的柳树上,把树叶做上标记,他都能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说的就是他,看来本来应该叫百步穿柳的,不知道后来怎么就成百步穿杨了。

图片

公元前575年6月,双方相遇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挑了一个古代很忌讳打仗的晦日开战。晦日就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在大兵团的列阵打仗方面,楚国不如晋国,所以就早早的起来,在非常靠近晋国军营的地方列好了阵势,就是要让晋国人没有空间列阵,好占点便宜。晋国人干脆把军营内的水井和锅灶都填平,把帐篷都拆掉,就在营中列好了阵势。

其实晋楚彼此间都没有什么军事秘密了,因为双方各自都有一位对方叛逃来的人。楚国太宰伯州犁是父亲在晋国被杀后逃到楚国的,这时候就跟楚共王一起站在巢车上给他讲解晋国军阵的优缺点;晋厉公身边站着的苗贲皇是原来楚国令尹斗越椒的儿子,他们若敖氏被灭的时候逃到了晋国,他在给晋厉公详细的介绍楚国各军的强弱。

晋国制定的策略是重点攻击楚国精锐的中军,少量部队牵制左右两军,因为算准了楚国战斗力最强的子重和主帅子反有仇,不会积极救援中军。制定好计划晋国人就开始了冲锋,但双方总体上算势均力敌,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天黑。


别看打的很胶着但并不激烈,双方伤亡也不大,因为春秋时期是很讲究战场风度的,有一整套规范的战场礼仪,比如战场上遇到对方的国君,要下车脱帽致敬;遇到对方的熟人要互相下车敬酒等等。所以咱也不必推崇西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就把2000多年前的文化传统捡回来就够用。当然这只是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就很残酷了,甚至大量坑杀俘虏。

战斗中楚共王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擂鼓,被晋国的大将魏锜看到,一箭射过去,正中楚共王的右眼,楚共王一下把箭拔出来,忍住痛大喊养由基。他愤恨的告诉养由基,我给你两支箭,你把射我的人杀了。魏锜那边看到射中了楚共王,正高兴呢,明确了目标的养由基拉弓瞄准,对他来说,两支箭有点多,他一箭射出就解决了魏锜,百步穿杨的射术还真不是吹的。

图片

当天晚上收兵后,楚国人有些犹豫要不要撤兵。晋国人耍了点花招,先是做出第二天决战的架势,然后故意放跑了些楚国俘虏。楚共王得到这些消息,派人去请主帅子反商量,结果子反居然喝醉了。楚共王长叹一声,这是老天要楚国失败啊。当下决定,连夜撤兵,连军营都没来得及收拾就跑了。

第二天子反知道是因为自己醉酒而导致失败,羞愧的就要自杀。楚共王派人传话说,是我亲自坐镇开战的,战败跟你没关系,可是刚烈的子反还是自杀谢罪了。据说胜利的晋国人冲到楚国军营,吃他们留下来的粮食,三天都没吃完。

这就是晋楚争霸中,双方的第三场大的战争——鄢陵之战,就这样收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