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沙,有这样的9组家庭,他们的孩子们从小玩到大,在一起举办生日聚会、节日活动,还相约每两周去小岛上进行二十四节气观察....这样的集体活动,他们已经连续坚持了十多年,孩子们从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变成了少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变成了一个紧密的“带娃共同体”。这些家庭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一路收获了什么?本文是成员子檀的自述:本文来源: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我以前住的小区很大,但没有孩子之前,自己和其他家庭几乎没有什么接触。2010年,儿子哲哲出生后,因为遛娃结缘了几个家庭,其中关系最好的是:朵朵、喜多和可乐家。每到周末,我们就相约着一起爬山、去公园、露营或溯溪。一开始,我们都是比较松散地在一起玩,孩子大一些之后,就开始策划一些比较有仪式感的活动:2015年圣诞节,可乐爸爸扮演“圣诞老爷爷”从天而降,孩子们开心地追着他跑;桔子洲的风筝节,大家自己做风筝带过去玩,结果玩得一身泥巴;去大围山露营,在溪边煮饭,坐在石头上听故事...孩子在一起玩的过程,也是我们之间互相筛选、磨合和寻找同频家庭的过程,我们逐渐形成了有组织、有分工的“带娃组织”。我们的遛娃队伍,也从之前的4个家庭变成十几个,再到后来固定为9个家庭。我们集体带孩子玩的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喜多妈妈南风张罗的。她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做管理,很喜欢策划活动,渐渐地成了我们集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南风萌发了带孩子们一起了解二十四节气,做二十四节气观察的想法。带着孩子们走了几个节气后,我们发现,每次活动都要选不同的地点,很麻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做节气里的定点观察。于是南风提议:选择一个公共的院舍,大家周末住在一起,孩子们既可以一起玩,又能定点做自然观察。这个地方要离城市不远,大家来去方便,又接近大自然,很快,我们选择了位于湘江河流域的兴马洲。兴马洲是一江心小岛,从市中心驱车40分钟即可抵达,人和车都可以坐渡船上岛。我们在这个岛上租下了两栋两层的民房,房子是前后栋,每栋房子的前面都有一个小院子,一年共计7000元,大家AA制分摊。所有人都参与了进来:爸爸们把两个院子的隔墙打通,修了一条小道,围上栏杆,这样,两个院子内部就畅通无阻了,大家还取了名字——“田园乌托邦”。妮妮爸爸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设计字体,做了一面童趣满满的墙体手绘。房间是小朋友们抓阄定的,定好后各家自行装饰。我装上了淡雅的窗帘,铺上了棉质桌布;喜多爸爸和美橙子爸爸各自把自己的房间贴了地板,收获了来自妈妈们的集体赞扬;我们家爸爸安装好了房间的窗帘,打电锤的时候,非要叫我看他是多么厉害,差点我把眼白翻出来了。每家都会花心思装点自己的房间,我们相互串门参观得不亦乐乎。 公共部分是爸爸们共同修缮的:把猪圈改成公共浴室,把堆煤灰的黑屋子改成公共厨房。他们打木桩,修围栏,装水泵,接水管,走线改电路,有些房间还要装窗户、装门….生活的落地与细节,把爸爸们逼出了十八般武艺。这其中还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村民的黑山羊冲破了爸爸们辛苦做好的围栏院墙,浴室瓷砖贴好的第二天就掉了下来,洗澡的热水总供应不上,架好的葡萄架也没有长出一根葡萄藤来… 爸爸们一边接受围观哄笑,一边继续认真地改造,乐此不疲。 我们一般选择每个节气的周六下午上岛,钥匙放在成员共知的秘密位置,谁先来谁开门。有几个角色是必备的:南风是总策划,负责孩子们的节气学习;朵朵妈妈是大总管,负责每次上岛的任务安排;朗朗妈妈和朵朵爸爸是财务官,负责管理大家分摊的经费;喜多爸爸是总工,负责设备采购和公共维修事务的组织。 来小岛之前,每个人都会领任务。朵朵妈妈会提前列出上岛的任务,大家在群里接龙,按接龙顺序先后选择,各司其责。妈妈们很多时候选的任务是打扫、做饭,洗切炒各有分工。大家在一起那种忙碌的场景,经常会让人有种过年的感觉。谁家领到了早餐任务,周日要早早起床给大家做早餐。这是一展厨艺的时候,不管哪家,都会用心地准备很多品种,满足大家不同的口味需求。小岛上的活动多样,“二十四节气课堂”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一个主心轴。这里的植物很多,有橘子树、柚子树,桂花树、茶花树、枫杨树、旱柳树……每个小朋友都会在小岛上认一棵树做节气宝贝。儿子哲哲找的是一棵旱柳树,刚立春的时候,它还光秃秃的,慢慢地就发芽了,到夏天的时候满树翠绿。每次上岛,我们都去看看,拍照片做记录,感叹自然的变化,感叹光阴的行走。院子的西面有一个小树林,夏天草很深,孩子们过不去。冬天的时候,南风会带他们去那里做自然游戏,看虫洞城堡、爬树、捡苍耳。院子的东边是稻田,每年芒种以后,就积满了水,我们看着水稻慢慢长大,等到秋分收割了以后,又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在这里玩游戏、追鸭子、追鹅、赶鸟...顺着田埂一直走,越过一片片稻田和菜地,能走到江边,那里总是停着一二条摇摇晃晃的小船。有一年大暑节气,我们就带着孩子在江边放大暑船(东南沿海地区民间习俗)。 女孩子们喜欢各种小花,紫茉莉开的时候,朵朵和妮妮会摘一些回来,做成耳环叫我们看。凤仙花开的时候,顺顺和美橙子会收集花朵,包起来,在桌子上敲得稀烂后涂在指甲上。儿子哲哲最喜欢观察各种昆虫:看圆滚的粪龟子晾着肚皮横行在路上;抓一只身披战袍、挥舞着两只大钳子的锹甲;捉弄整齐划一的千足虫;被张牙舞爪的蚰蜒吓得转身就跑...每年年初,南风都会给孩子们调整节气学习的内容。有一年,她带着孩子们吟唱诗经《关睢》《桃夭》《木瓜》《无衣》《蒹葭》等,每个节气唱一首,年底的时候还组织了一场家庭诗经吟诵会。 2018年,我们搞了个“黑夜传说”的主题 ,选了八大节气,给孩子们讲中国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三皇五帝,还讲了春夏秋冬神。到了第二年,孩子们也模仿这种方式,自己讲各个国家的神话故事,埃及神话、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孩子们讲了个遍。 ▲“黑夜传说”活动, 孩子们熄了灯,围在一起讲故事
我们会把食物和节气联系在一起:雨水的时候,手里拿着几把新鲜的水芹菜,下了雨后,捡木耳;到了小满,小朋友们都会惦记着岛上的桑椹,年年都要拉着一个大窗帘布,去打桑椹;到了冬至,就像过年一样,我们会在小院子里包饺子, 孩子们一边包一边搞破坏,搞得一脸花。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也很享受。冬夜有时会组织室内观影,孩子们自由地玩,大人们围炉而坐喝茶聊天。我们这个群体,有一半父母是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的,会借此机会交流育儿上面的疑惑。我每次都感觉,这是心中重新蓄满能量的过程,这种能量会使我想要吼叫的时候,悄悄地拉上“闸门”,停住想要撕作业的手。每两周用完了,就到岛上再充。 慢慢地,孩子们自己越来越会玩了。不是那种随意的玩,而是有设计地玩。他们会集体躲在一个房间,把灯都关了,讲不吓人的鬼故事;也会设计一些复杂的游戏,比如游戏场或拍卖会,邀请大人来参加;到后来,他们已经开始编话剧、写剧本、拍小视频了。今年长沙疫情期间,恰逢暑假,朵朵要过生日,孩子们没办法相聚,朵朵和顺顺、妮妮就自行开网络会议,搞了个线上party,受到了其他孩子们的热烈回应。这场活动还挺复杂的,从活动的邀请到策划,环境布置、才艺展示、现场互动,包括活动纪律,都是孩子们自己去做的。特别有意思的是,有的男孩子有点皮,活动中很兴奋,会议组织者会把他拉出会议冷静5分钟,再邀请进来。 
朵朵给自己策划的生日会细节 在组织活动这一点上,儿子哲哲也颇有自信和热情,前段时间,他在班里策划了一次节气主题班级活动,设计了节气神话和节气习俗环节,中间穿插有奖竞答活跃气氛,最后以团队游戏结束,静动结合,还自己做了PPT,活动组织得很是热闹有趣,同学们都很喜欢。 多年的集体生活,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有很多明显的共同特点,除了组织能力超强外,还有很多让我们想不到成长和收获。有了四年的节气观察活动打底,孩子们走在路上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动植物。有一次,儿子和一群小朋友在小区骑车玩,他看见几只黄蜂朝一个方向飞,就一路跟随,最后拔开灌木,在地下车库出风口的挡雨墙下方,发现一个半个篮球大的黄蜂窝。自然观察能力的背后,是探索思考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孩子们也有显现。比如,一群孩子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会发现:某一个路段下水井盖比其他路段密集,就会研究,为什么此处这么多井盖?我们就一起查阅资料,研究城市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维护人员打开井盖施工时,儿子也会过去查看和询问。有次,他甚至带着绑着绳子的磁石,在下水沟里吊出七枚硬币。每次的节气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分享。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分享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表达能力。喜多的表达方式总是最引人注目的,他特别善于用肢体来表达,模仿昆虫飞行、植物的形态;朵朵思维比较严谨,分享节气观察时步骤清晰,小满的时候,她负责教大家做植物染,俨然一名小老师;顺顺很有自己的想法,表达观点时,当其他人的角度都一边倒的时候,她不受影响,会坚持捍卫自己的立场。通过几年的共学,因为有了不同形式的体验和实践,孩子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儿子哲哲对节气和神话主题特别感兴趣,从中国神话到后来的历史人物,只要有这方面的分享机会,他都要抢着发言;可乐从节气观察笔记开始,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大,又从小伙伴的赞美和认同中,有了更精细的追求,现在的作品表现力已经超过了一般学画画的孩子了;妮妮的兴趣是在文化和写作上,她的节气项目就是围绕着民俗拍故事,为此,她还和几位小朋友一起报了童书妈妈的儿童写作课,现在的写作水平也是很不一般啦。编辑后记: 听到南风和子檀集体带娃的故事,编辑的第一反应:这不就是长沙民间版的“爸爸去哪儿”吗? 北京的同事们纷纷表示超级羡慕:这么多家庭,能在一起坚持玩十年,有什么经验吗?编辑请教了她们,总结了原因: 第一,这些家庭经过多年一起组织活动,把教育观一致的家庭聚集在了一起; 第二,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南风,她喜欢组织儿童活动,又敢想敢干,通过持续、高质量的活动,把大家凝聚成了一个“共同体”; 第三,家庭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和付出精神; 第四,这些家庭,爸爸们的参与度非常高,忙前忙后的爸爸们是集体带娃的大后盾和大保障。
集体带娃好处多多,有心借鉴的读者,其实不必拘泥于地点——公园、绿地、甚至小区楼下,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起来。 作者简介:子檀,童书妈妈成人写作内功营110班学员,五年幼儿园老师经历,现从事销售工作。喜欢小朋友,喜欢看他们甜甜的笑容,闪亮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