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品诗 近读文友李祥富先生的几首小诗,感慨良多,颇有心得。陈述于下: (一) 雾 水气沉凝团薄纱, 豪车坦道似蜗爬。 金乌映射皆飘散, 横纵通途至迩遐。 ——本诗从内容上看,作者紧扣一个“变”字:“雾”从笼罩到飘散;人的心情从淡淡的埋怨、浅浅的不快到忧怨冰释、舒爽畅快。这种变化自然也牵引着读者情绪的变化。从技巧上看,作者是颇用心思的:首先是选用了极富文采的一些词汇,如:“沉凝”、“映射”、“坦道”、“通途”、“迩遐”;其次是辞格的运用:“似蜗爬”是明喻,“团薄纱”是暗喻,(比喻词没出现,其意是雾像薄薄的纱。)“金乌”是借代或曰特指(指“太阳”)。另外“团薄纱”的“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院团”、“军师旅团”的“团”是名词,这里是“团拢”“汇聚”的意思。正因为本诗的字、词、句有这么多讲究(斟酌、推敲),所以全诗才讲究(漂亮、诗意浓)。 (二) 钱塘潮 潮来气势高, 潮去卷狂涛。 时过趋平静, 何须恁叫嚣? ——读这首五绝,我的观注点只一半在诗面,而另一半落在了言此意彼的那个“彼”上。诗面上写的是来势凶猛、浊浪排空的钱塘潮,谁能说作者的意旨不是在暗指人世呢?生活中不正有那些来势汹汹、居高自傲、不可一世之人么?得势时,他们目空一切,得意扬扬;失意时呢,诗中的“趋平静”三个字作了回答,亦即再没有那么心高气傲、趾高气昂了。生活中的狂傲者,有几个没经历这种由盛而衰的变化呢?诗的结尾处一个反问直逼那些狂傲者,既知此时,又何必当初?林语堂先生有言:“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作者正是通过对钱塘潮的书写并寄寓某种感情,来医治生活中那些狂傲者的创痛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此诗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法。 (三) 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里话丰收, 棉白稻黄盈眼眸。 多种经营银袋满, 清茶细品小琼楼。 ——本诗起句口语入辞,一下子渲染出一种欢乐的气氛。对句以稻、棉这两种主要的农作物为代表,描绘出一种喜获丰收的欢乐场景。尾联出句写多种经营给农民兄弟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让人联想到多种经营的发展,给农村建设注入的巨大活力。尾联对句描绘出一幅轻松愉悦的图画:如今农民兄弟钱袋装满了,生活富裕了,辛劳之余便在那两层或三层的农家小楼里品茶聊天。显而易见,作者是要通过对丰收场景的描绘,对农村面貌的巨变和农民富裕生活的叙写,来表达对党的“三农政策”的歌颂。 (四) 夜读 清茶袅袅向灯台, 黄卷排排揽入怀。 史事沉钩知古往, 先贤咛嘱鉴将来。 时而悲泣急蹀步, 俄尔欢颜劲舞拍。 梦醒发妻惊坐起, 疑看老朽似疯呆。 ——我读此诗,禁不住拍手叫好!诗中所写夜读之情状,分明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入夜了,人静了,一杯清茶,一盏台灯,作者在那里潜心读书。一摞摞的古籍摆放眼前,他正一本本地细心翻阅。首联用了两个叠词:“袅袅”是指清茶之热气腾腾上冒的样子,“排排”是说那里的书籍虽多,但排列整齐有序。颔联、颈联对仗工稳。颔联说,自己通过阅读涵咏,吸取了典籍中丰富的养料,领悟了先贤的教诲,为现实生活找到了精神指南。颈联描写得更加生动,把一个读书人从书中获取精神养料之后的情状,活托托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他时而伤情流泪,时而又手舞足蹈!最有兴味的是尾联两句:熟睡中的妻子一时间惊坐而起,看到眼前的这番情景,还以为他痴呆了呢!这里流露的老妻的轻轻嗔怪,恰恰表现出老夫老妻之间的浓浓深情。读诗至此,生活之情味充溢胸间。 李祥富先生擅于摄取某种自然景物或捕捉某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入诗,进而寄托思想情怀。他的诗短小精悍、意蕴绵长、耐人寻味。笔者期待着他写出更多的优秀诗篇。 清茶飘香,好诗添润,香润怡心,悠哉乐哉! 2021、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