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风吹麦浪 一 谢家村,一个贫穷而落后的村子,却住着一群实实在在的老实人。故事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这个村子,村子离县城比较远,要坑坑洼洼的颠簸很长时间才能到,而就是这样,村里的大人孩子还是愿意天天去县城。 “祖典娘,你这是干啥去啊?” “三嫂啊,上城里去一趟,这不快过麦了,叫回他爹来,也顺便让他们上城里玩玩。”说完看了看拉板车里的仨孩子,三个黑瘦的小男孩并排坐在里面,腆着脸的看着跟他们娘说话的人,“傻乎乎的看啥啊,快叫三大娘啊!”“三大娘!”孩子们一起喊了一声。 “有段日子没见他仨了,都长高了,都叫啥来啊?” “谢祖典、谢祖德、谢祖赐啊!” “要不说他们爷爷是先生呢,起得名字都这么好。” “这不都是′祖'字辈的蛮,谢谢祖宗的恩典,恩德,恩赐。” “好名,好名啊!” 这是发生在村头的一幕,说完,祖典娘就赶着牛车去县城了。到了很晚也没见娘四个回来,村子里开始有人抱着柴火回家烧火做饭了,有的家里炊烟已经袅袅升起了,有的人家都点了灯了。“哒哒哒”有车进村了,三嫂一家正好在大门底下吃饭,看见了祖典家的牛车。“回来了?”三嫂喊了一句,没人吱声。“咋的了,祖典娘?”发现不对头,三嫂从家里走出来,拦住了祖典家的车,车上四个人,没有一个说话的,孩子们更是低头不语,“到底咋的了,怎才来啊?”三嫂也有点着急了。“祖典爹没了!”祖典娘说完,嚎啕大哭。三嫂手里的饼子瞬间掉在地上“啊!” “过来年就上城里打工去了,一直也没找找活,这不找了个熟人,好不容易找了个厂子干活,前天来了一批货,要卸货,年轻的都说谢叔你别去了,俺们年轻的去就行,他爹不听,非得去,说也巧,他寻思蹲下紧紧鞋带,别开了绊着脚,不巧一箱货歪了,正好砸着他的头……他爹命苦啊,该着啊!”祖典娘哽咽着,“留下这仨可咋办啊”边哭边看车里的三个娃,三个孩子只是低头呜呜的哭。 “祖典娘啊,你别这样啊,看在孩子份上咱也得好好的呀,日子还长着哩!”三嫂也忍不住,边抹泪边劝她,“后事呢?”“人家厂里也不知道他是哪个村的,先火化了,赶明拿回骨灰盒……”三嫂也没再多问,喊着她当家的把祖典娘几个送回了家。 第二天村里就议论开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 “听说村东头死了个人?” “是啊,出去打工来,出事了” “多大岁数?” “有四十吗?大儿才十二三岁,老二九岁,小的才六岁,仨男孩。” 重点强调了三个男孩,在农村,给家里添了男丁就算有功了,添了三个男丁就不会受婆婆家欺负了。要是仨闺女就不一样了,三嫂就是个例子。三嫂是仨闺女,一个儿子。生第一个的时候,她婆婆一看是个丫头,嘴撅的老高,虽说也伺候了月子,但也只是心情好的时候给三嫂做做饭,看孩子的活还是三嫂的。到老二的时候,一看又是个丫头,她婆婆就离得远远的了。老三出生时,一家人满心欢喜的盼着孙子的到来,结果盼来的又是个丫头,这次三嫂婆婆急了,站在大门外头骂了一个小时才肯罢休。第二天,三嫂就下床干活了,又得照顾老大老二,还得看小的,洗衣做饭,一样不落。因为急着盼孙子,三嫂家是五年抱了仨,三哥倒是个乐观的人,生啥就是啥,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家里的事不管不问,只要有饭吃有酒喝就行。三嫂怀老四的时候,三嫂婆婆说:“你没事在家待着别出去,要人家知道你怀孕又说三道四的,生不出儿子别到处跑,丢人!”肚子大了就不由她了,进来出去的总得见人啊,大家只是开玩笑的说“这回准是个带把的”。三嫂生孩子那天,就三哥陪着她,把村里的大夫叫到家里来,结果生了个儿子,三嫂婆婆那个高兴啊,满村的转啊,逢人便说“俺有孙子了,俺添孙子了。”三嫂也享受了从未有过的待遇,一天一个鸡蛋,三嫂婆婆洗衣做饭看孩子,到了孩子十二日,把家里的亲戚全叫来了,大操大办,三嫂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祖典娘虽然生了三个男孩,但毕竟家里穷,虽然没受婆婆的气,但婆婆身体不好,早早的就没了,三个孩子都是祖典娘自个照顾。如今祖典爹又没了,娘仨的日子可想而知。“仨孩子啊,长大不得盖房娶媳妇啊。”“谁说不是啊!”妇女们又你一言我一句的开始了,抱着孩子的小媳妇们也围了过来,全村的人都聚在前街议论着。 祖典爹的丧事是由厂子里一手包办的,厂子里来了一辆大车,拉了很多东西,来了很多人,村子里的人都说祖典爹走的很风光,厂子里的人走的时候还把祖典娘叫了出去,给了很多钱。 二 快过麦了,祖典娘也没让几个孩子去上学,在家待了几天。村里的人都开始准备麦收了,一片片金灿灿的麦地,一颗颗随风起舞的小麦,一粒粒探出头的麦粒,翘首等待着收庄稼的人们。一大早,祖典娘就带着孩子们扛着镰刀,拿着水壶上坡了。老大还行,毕竟干过,老二老三学着老大的样子干。祖典娘躬下身子,一会就割了好几席子。看着老二老三慢吞吞的样子,祖典娘急了“吃饭时那么积极,咋干活就不行拉,吃的饭都喂狗肚子拉!” “娃还小,咋会干啊,以前有祖典他爹,哪还用他们干啊,娃又没干过,你训娃干啥!”邻地的栓奶奶替俩娃解围。“婶子啊,您不知道啊,他爹走了,地还在呢,十亩啊,我一个人咋干?收了麦子还得种棒子(玉米),不都得我干呐!”祖典娘有点委屈,不争气的眼泪又掉下来,祖典娘赶紧拿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那也不能训孩子啊,等俺们干完了,让你栓叔给你干!”“不用了,你们地也不少,俺们自己干就行!”祖典娘是个要强的人,不愿欠人家人情,说完又埋头干起来。 几天来,祖典家是起的最早,回去的最晚的,祖典是个老实倔强的孩子,不管多累,太阳多毒,他没有一句埋怨。弟弟们可受不了了,祖德埋怨到“热死了,老是这么干,让咱娘中午做点好的吃吧,祖赐,拿水来!”祖赐把水递给他,小声说“这一上午你都喝三回了,娘和哥哥还没怎么喝呢!”“你管我!”祖德说着拿水壶的绳子打了一下祖赐,“谢祖德!”祖典大声呵斥了他一句,两个孩子都不作声了。祖德赶紧埋下身子干活,祖赐去另一边了。 农村割了麦子先捆起来,一捆一捆的,再赶着牛车来装车,装车也是技术活,装的好一般不掉穗。把车赶到场里(农村叫场堰),把麦子摊开,在太阳底下晒,然后用牛拴着碌轴一遍遍的碾压,压完把麦秸堆起来开始扬场,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柴屑都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大家都会趁天还没黑,就把晒干的麦子装进麻袋,因为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这不,刚扬完,天阴沉着脸过来了,“祖赐,快回家拿编织袋去”“祖德,你把麦子堆起来”“祖典,跟娘一块装麦子”祖典娘边说边拿锨去了。“装袋了?”祖典姑姑谢善美跑来了。“你家弄完了?”祖典娘问。“差不多了,装着呢”祖典姑姑接过祖典手里的袋子,两个人装起来。 大雨倾盆而下,连续几天的高温终于迎来一场大雨,祖典娘几个已经把麦子用车拉回来了,一家人坐在大门口休息,祖典娘让祖德买了三支雪糕,哥仨一人一支的吃着,祖典娘则盘算着等天晴了要翻翻地赶紧把玉米种了。以前祖典爹在的时候,几天就干完,可今年割麦子加种玉米,一家人忙活了三个星期。 一天天重复的日子又开始了,哥仨背着书包去上学,祖典娘就在家洗衣做饭打扫院子,闲下来就到大树底下跟妇女们东家长李家短,祖典娘可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次去不是纳鞋底,就是缝衣服。每年村里的奶奶们都会把老式的织布机拿出来,年轻的帮忙,把线纺成布。三嫂家的院子比较大,每次都是在她家里纺,三嫂的三个闺女祖霞,祖芳,祖红最喜欢这一天,她们看着梭子来回的穿梭,心里就痒痒,老想上去试试。机子虽然老了些,但织出的布是极好的,三嫂家每年都会留好几套,今年祖典娘也去了,“婶子给俺也做两床”“好”栓奶奶爽快的应着,栓奶奶是织布的好手。 这天,祖典娘在三嫂家织布,临近晌午,三嫂的小儿子祖军气喘吁吁的跑进来,“婶子,你在这儿啊,让俺好找啊!”祖军喘了两口气,又道:“俺祖德哥跟人在学校门口打架呢!”“啊!”祖典娘扔下手里的活,赶紧往学校跑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