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尔多斯日报

 青梅煮茶 2021-12-08

在我的家乡,那个偏僻的沙窝地,牧羊人把傍晚夕阳下去后、星辰还没有完全缀满天空的一段时间称之为“万物恐慌”的时刻。他们说,在那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羔羊的叫声比平常尖细而急促,各种夜鸟的鸣叫如同鬼魂嚎哭。他们还说,在这时间段,假如人在野地,就得喊几声,或者唱歌,将声音传递给那些感到惊恐的畜群,抑或是传给兔子、土獾子、石鸡等弱小的动物。同时,那里的人对天气的变换有着他们敏锐而准确的解读。比如,他们说,归鸟低飞,来年大旱;雀群扑突突地抖翅膀,会有及时雨;小孩打喷嚏起风;马风(他们把从正南方向吹来的风称之为马风)过后是雨;再比如,天际涌出塔云,必将有暴雨等。

毫无疑问,在他们眼里,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自然界的赏赐,而不是征服自然界而得来的。当然他们的生存也会面临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灾害,比如冬季的暴雪、春季的沙尘、夏季的干旱,以及狼群等野兽猛禽的袭击。即便如此,也很难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抱怨与诅咒。他们将“狼”称为“天狗”,这近乎是一种尊称。不过也有人会以“灰尾巴”“布海”“赖癣子”等含着鄙夷色彩的称呼表达对狼的惊骇与厌恶。但是,这里没有诅咒。在他们眼里狼是生命链条中的一员,是不可被消亡的。他们的猎人不会在天暖后,万物诞生小生命的季节里捕猎。没有诅咒,同时也没有虐待。天气变冷后,着手准备冬储时,他们会宰羊宰牛。亲自“照料”成年的家畜,他们会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在匕首上缠红布,找来毛毡铺在被宰的牲畜身下。他们会把“杀”说成“卧”。这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花里胡哨的表演,而是一种对各自“命运”的认知。他们会说,不会说话的牲畜怎能逃过黑头人的屠宰。很多牧人家畜群里,都会有一个不允许人类“沾手”的“神畜”。有的家畜即便没有被奉为“神畜”,但一直在畜群里活到很老,这种时候,牧人会自然而然觉得年老的牲畜有着令人赞叹的灵性。关于牧人口中的五畜,也就是牛、马、山羊、绵羊、骆驼,具备灵性的故事很多,比如有牛马骆驼会从千里之外独自回到故乡,有马匹在贩卖牲畜的集市冲着陌生的牧人嘶鸣,有牛群与狼群搏斗为了护幼崽围成一圈。

任何一个民族,在他们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创造出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记录、传承的民间故事。在我的童年时,我也经常从我的太祖母口中听到关于《阿尔吉布尔吉汗》《银胸金臀的牛犊》《阿拉姆斯》等民间传说故事。无论是用歌声、祭祀仪式、肩胛骨占卜,还是用民间故事,他们所表达的近乎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他们会从野性十足的跳鼠身上发现,它们每天早晨与傍晚向着太阳磕首的秘密,从浑身有着喇嘛袍一样羽翼的喇嘛鸟啼叫中猜出它们正用美妙的歌声呼唤着恋爱的对象。

而对于我来讲,故乡的这一切就是我想要表达与发现的。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觉得需要绕开很多“陷井”。我所言的“陷井”,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时时刻刻会遇到的、来自作者本人的无病呻吟与一意孤行。往往在那瞬间,我选择停下来。我担心陷入一种不理性的状态,然后以撒娇的心态,在盲目的自信的驱使下,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心阁楼。毫不隐瞒地讲,我一不小心就会写出那样的句子。于是,我会删掉。让一切回到先前的空白、洁净。但是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为了克服这些,我常常回到故乡,或者到荒野、戈壁。当我面对古朴的自然界,我会感到最简朴的愉悦。我发现,走在宁静的湖边,空旷的戈壁、草原,人会自然而然地压低嗓门,甚至不言语。不是自然界需要我们,而是我们的心灵需要自然界的滋润。每一块儿石头,或者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河,都在提醒着我们要安静下来。而心灵的宁静,终归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因此,我想做的就是用毫无矫饰的语调、质朴的文字讲述这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