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在笔先 心手相印——黄葆芳《孤山红梅》赞

 教授的拐杖 2021-12-08

画家:黄葆芳

作者:吴国亭


  那还是在三十年前,我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就听到我的老师提到黄葆芳先生的名字,他们是青年时代在上海美专的同学,并得知黄先生为新加坡画坛师首,是芳誉遥驰的画家。

     近年来,海外华人常以赤子之心引发并产生出强烈的“寻根”意识,华裔学人中颇多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者,在他们的文艺理论和具体实践中,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黄葆芳先生就是在东南亚各国深孚重望的一位。

  这帧《孤山红梅》是他馈赠给母校福安二中的珍贵礼品,这是黄老对祖国、乡亲、故土眷恋情愫的流露。

  梅花不畏寒冷,独步早春,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品质和刚毅精神的象征。她具有色彩、姿态和风韵之美,一向为古往今来的文人画家赞颂。黄先生的作品,更表现了梅花凌风怒放,不畏严寒,播布春光的气节和神韵。

  《孤山红梅》这幅优秀作品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其特点,我认为是作者作画时始终贯穿着“意在笔先”的精神。所谓“意”,包涵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作画的思想、感情、意愿;另一方面是指作画具体过程中酝酿、斟酌、构思等艺术表现前的一切思考。
比如,他将满树红梅奉献母校,似讴歌故乡的春天,或许是意蕴不屈不挠的品格,寄希望于母校的青少年,或颂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无论怎么讲,都是有思想内容、有感情的,都是有意义的。再比如,梅枝的组织,几枝树干从崖畔斜出,大小相参,为下面枝干的生发提供了方便。老干横空,撑开画面,蓄足气势之后,突然方向一变,细枝忽而根根向上,直立劲拔,最后树梢顶端略向左侧,与出枝处取得迴环之势。这种种处理,虽是放笔挥写,却毫不松散,很有姿致,原来作者心中早已有的“起、承、转、合”的法则在起作用。主要粗干放在第二层次,次要细枝倒放在第一层次,如此安排,下笔伊始,已成竹在胸。

  每于交迭处,后面断脱,给前面安枝布花让出“道路”,恰似对奕时的思考,每走一步,已为下一步作好了准备。处处都体现着“意”的先导作用。可见“意在笔先”应当是画家全部知识经验与创作时真情实感相联系着的,又是作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的综合反映,其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结合的产物。不这样,就不可能画出好作品。

  其它,如红梅的疏密分布,枝干的苍劲刚健,崖石的浑朴厚重等,画家心手相应的高超笔墨功力方面的造诣,不是这一则短文所能胜任的,还是留给读者以更多的欣赏余地吧!

  因为我青年时曾在西湖孤山读书,课暇常到校园后遍植梅树的“放鹤亭”一带去玩,对这《孤山红梅》我是比别人更有感情的。
  ——我爱《孤山红梅》!




吴国亭画作赏析

编后缀语
几年前,我就考虑编写一本符合读者口味的书。这本书融技法、画论、美学和作品为一炉,体例比较自由,对照精美的图画,作技法介绍、理论探讨和美学原理的阐释,这于学画的或爱画的,搞创作的或理论研究的,专业的或业余的,都可从中各得其所,或赏画,或析文,或以之作临本,或作教材,均可广泛运用,对推动、发展写意花鸟画,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可能会有裨益。我的动议得到花鸟画界和出版界的热情支持,于是便着手组稿,遴选,撰文,编辑,征询专家意见,经过半年之久,现已将此书初步完成了。

编写这本赏析,是遵循以质量定取舍的原则的,不看知名度,也不论与编者的亲疏。编者深知,名气的大小与“天时、地利、人和”等“运气”有关。为名家”锦上添花”本不是我的事;若以亲疏定取舍,有拉小圈子之嫌,遭人唾骂,我也不会干。况且书中几十名作者星散全国各地,我与他们绝大多数同志从未谋面,素昧平生。只能本着,我也愿意本着: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让作品的艺术效果说话,对作者,对读者、对艺术、对社会都要负责。我相信,我的态度读者从入选作品的质量上是看得出来的。

要说质量,除了我本人的几幅不能算作佳作外,书内汇集的全国名家高手作品五十余帧,可说件件是精萃之作。作者中,有名扬四海的画坛巨擘,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更多的则是有实力的中年画家。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一个不漏地把全国优秀画家的精品都收集到,有些同志的佳作未能入选,是很遗憾时,只有留待以后再版时作补充调整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不敢说当代全国最好的画都在这里了,但这里的画确能代表当今国内写意花鸟画的最高水平。

尽管选画时尽可能的客观公允,但难免掺有编者的观点与偏爱,尚还有些有影响的画家作品未选入,那是因为大家对他们的作品太熟悉之故,再重复,似没有必要。我之所以着重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中年画家,因觉得他们很多人有功底,路子正,有创见,有潜力,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艺术使命,终年朝乾夕惕地砚田耕耘,名气可不怎么大,而他们恰是我国画坛的中流砥柱。借出书的机会宣传他们的成就,支持他们的事业,为他们作讲解员工作,我是非常乐意的。我想广大的读者也一定会赞同我的作法吧!

前面提到,因对许多作者不熟悉,撰文时只能侧重对作品的直接分析,采取望“画”生义的办法,就画论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很少旁及作者其它方面的介绍。入选的作品,几经筛选,斟酌至再,环肥燕瘦,各擅其胜,“浓妆淡抹总相宜”,若有缺点,只不过是大醇小疵的问题,瑕不掩瑜,故论析时只作肯定,未提缺点,我想若有“不相宜”之处,则留给有眼力的读者去品评吧!
限于我的水平与能力,绠短汲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作者、读者指正。
最后,向为热心提供作品的各位画家、乐于为本书写序的严摩罕教授和付研究员单人耘先生以及一心为读者着想而支持出版此书的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一并致以深切的谢忱。

编著(吴国亭) 1988年10月14日于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