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恰到好处还是过犹不及?

 醒知行悟 2021-12-08

这个选择题每天都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着。

某天,突然需要做个手工,增设一个插座,估算需要2.2-2.3米的电线,去商店发现电线价格低于京东,低于预期,买了2.5米,心想肯定要剩一点,总比不够好,结果干完了,发现刚好没浪费,也没多余。如果按照2.3米买,就尴尬了,那一点也没办法接,甚至要重新去买一段足够长度的新电线。

联想起装修房子,有经验的铺贴瓷砖的师傅在计算完用量后,都让业主多买几个平方备用,以免重新补货出现色差,就是多出来多少,双方会是一番解释和沟通,腹黑的业主甚至以为铺贴师傅故意浪费,这一瞬间,忽然后背惊出一身冷汗,恰到好处,看似合理,没有浪费,事实上把自己置于了险地,增加了失败和返工的概率,就是节省下了多出部分的费用,可能绝对值也不高,就是不想浪费。

又想起有人时间控制特别好,基本都是约几点见面,都是提前1-2分钟到,直到看了芒格老人家的书才知道,每次约人都是提前40-60分钟到,等待的这段时间从容地掏出准备好的书,利用这一碎片化时间专心阅读,让等待的时间也不会那么无聊,到时间的时候心态平稳的进行沟通。反观那些总是卡点的人,经常是疲于奔命,气喘吁吁,见面后甚至要平复5分钟,心跳才能放缓。

三代帝师翁同龢曾写,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人们常说:急中生智,事实上,急中生乱、忙中出错的发生概率是急中生智的无数倍。

恰到好处是一种精心的算计,敏感型人总会时刻担心某一步出偏差,心一直揪着,或许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而从容则是一种笃定,有充足的储备,不用担心不足,又怎么会着急呢,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一步步做事情,心态平和,更容易发挥出水平,成功概率必然是更大的。

人活一颗心,凡事多留点余地,是有效避免自己陷入被动的好办法。

从这个意义来说,分别在富足和匮乏环境长大的孩子是有差别的,以至于成人之后,影响着很多做事的习惯,用代价和风险来做权衡,而不是费用的绝对值,哪怕是性能过度,合适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