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年一起烟花三月下扬州吧

 流浪人十七 2021-12-08

海先生:

初次去扬州是在一个寂寥的冬天,柳条干枯,叶子败落,连阳光都有萧瑟的味道。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去穿街走巷。

也是那一次,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在烟花三月,下一趟扬州。

从武汉出发,顺流而下,在黄鹤楼下告别,扬长而去。

那是我登上黄鹤楼时,看着落日下的滔滔长江,总是想起那挥一挥衣袖,踏船而去的肆意身影,顺江而流,去那个朝思暮想的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因它而着迷,念念不忘。

扬州城不大,可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古韵,依旧如新。

自公元前486年,长江北岸,便有了这片三月烟花盛开之地。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顺江而来,看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而李白定是首当其冲。

而我在千百年以后,慕名而去,想“烟花三月下扬州”看那“十年一觉扬州梦”,再去“春风十里扬州路”,是否依旧垂柳依依,柳絮纷飞,莲步笙歌。

从早餐开始,去邂逅扬州的故事

说起扬州的早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令人目不暇接;

再配上些许小菜,芽姜、乳黄瓜、什锦菜、肴肉、豆腐脑等;

包子尤其要吃,外皮透明如簿纸,轻轻晃荡,便可见汤汁摇曳。轻轻一口咬下去,汤汁瞬间盈满口腔,油而不腻,香气扑鼻;

再来一杯“绿阳春”,扬州的故事也就说了个七七八八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瘦西湖”之名,最早便得于此。

“瘦西湖”之形,便在于一个“瘦”字,如一位清丽修长的窈窕淑女,体形蜿蜒曲折。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漫步湖畔,皆是诗情画意。

阳春三月,春花灿烂,杨柳依依,柳絮纷飞如烟。长堤春柳,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应。

相传,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时,为了保护堤坝,又可乘凉,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两岸皆种柳树。

而隋炀帝更是亲手种植了一颗,并赐姓为“杨”,这也是后来的 “杨柳”了。

湖上错落的桥亭,更是为瘦西湖增添了几许新意。

如五亭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不仅有南方的秀丽,更是有北方的大气。

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更称其为“最秀美、最富艺术代表性”。

在中秋夜,还能感受一番“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还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如“长虹卧波”的大虹桥,皆是美景如画。

我最爱的便是那条古老的运河了。

于扬州,有最古老的一段京杭大运河,亦是独一无二的“运河城”。

夜幕垂下,运河的喧嚣开始了。河畔霓虹灯亮起,五彩缤纷,踏上游船,耳畔潺潺水声,水面波荡,荡进了心里面,荡进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

两岸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在绚丽的霓虹灯下,竟如 “夜市千灯照碧云”。

其实,曾经的这里,比之更胜几分。繁忙的漕运,使这里运河上的船只络绎不绝,两畔人流如织,那是前所未有的繁华盛况。

2500年的扬州城,“成也萧何败萧何”。因水风光无限,亦因水黯然失色。

只不过千百年来,这座秀气多情的城市,在沧海桑田、世事更迭里,风景依旧独好。

而我,亦偏爱这座沉静的城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