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曹睿(三)

 新用户6303bXRU 2021-12-08

        突然发现标题似乎有些不严谨,前面应该加上“三国时”,避免让人误以为是周朝的魏国,从这期开始加上。业余爱好者与专业学者的差距,哈哈。

(紧接上期)

                        制订《新律》

        前面聊了曹睿的武功,下面聊聊曹睿的文治。

        曹睿从小就对刑律感兴趣,其继位后在完善刑律上做了许多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制订《新律》。

        此前魏国一直使用的是汉律,汉律体系太过庞杂,包含了从西汉时萧何《九章律》起,到叔孙通、张汤、赵禹、鲍公和其他人增加、新撰的法令共906卷。这么多的内容谁能记住啊。后来又有人各自作注、撰写章句。有十多家,每家数十万字,共有条款26千多条,770多万字,更让人头痛。

        法律条令的混乱繁复庞杂,导致司法腐败不公。曹睿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给事黄门侍郎韩逊、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制订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新律》是三国时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统的法典。《新律》在法典体例上、内容上都有所改革和创新,成为后世法典的楷模。

        许多人熟知的“八议”就是《新律》第一次提出来的,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议”来源于儒家经典《周礼·秋官·小司寇》中的“八辟”,因此,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显著特征。

        另外还有一些举措,如专门设置律博士;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等等。

        喜欢刑律的人,一般来说是理性谨慎、严密细致、朴实稳重的人,所以曹睿特别讨厌浮华之人和浮华之风,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所谓的名士,都因为有浮华之风被曹睿免职,不再任用。

        当时曹操的养子何晏与王弼等人开创了“玄学”之风,崇尚清谈,坐而论道,成为时尚,文人趋之若鹜,有很大一批人投入其中,包括夏侯玄、诸葛诞等人,还出现什么“四聪”“八达”等名人群体。朝中务实派大臣指斥这些人为“浮华之人”,好“浮华之风”。

        奇葩的是曹睿死后,曹爽专权,竟然将这些被曹睿废弃的人全部启用,搞得满朝乌烟瘴气,给司马懿篡权带来口实。

        八卦一个曹睿和何晏的事情。秦朗和何晏都是曹操抢女人时一并抢来的养子,曹睿喜欢秦朗,不大喜欢何晏。何晏肤白如玉,吹弹得破。曹睿老觉得是他傅了粉在脸上才这样。为了验证是否如此,在一个夏季很热的日子里,曹睿召何晏进宫,赐他一碗热汤面。

        君有赐,不敢辞。再热何晏也得吃下这碗面,一时吃得大汗淋漓,赶紧用袖子擦汗。何晏那天穿了件红衣服,擦干汗水后,在红衣服的衬托下,脸更白了。曹睿这才相信他是天生丽质。形容人肤白貌美的成语“傅粉何郎”就是这么来的。

        这事是不是很有趣?看你怎么想了。也许有人会说曹睿太无聊了,一个皇帝放着朝政大事不做,来纠缠于别人脸上是否傅粉的琐事,其实皇帝也是人,也会做一些和常人一样的事情,别把皇帝看作神,这样的皇帝更真实。

        回到正题上来,曹睿也写诗文,也有流传下来,但太过严谨理性的人很难写出什么文采飞扬的好诗文,现在有人记得曹睿的诗文吗?好在曹睿崇尚诗文,专门征召了一批文士安置在崇文馆里,鼓励他们进行诗文创作,也算是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促进。

        曹睿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事情,就是定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自己为烈祖(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帝王庙号都是死后立的,哪有在位时就为自己定下庙号的?一朝三祖,也实为少见。除了曹魏以外,只有清朝如此。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也都是死后所定且实至名归。

                              对外关系

        曹睿在国际外交关系上也有所开拓。

        与大月氏的关系。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月氏王波调派使者来朝拜,向明帝进献珍奇礼物。曹叡封波调为大月氏王。

        月氏族,是公元前2世纪前生活在中国西北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游牧部族。在先秦古籍中,也称作禺知、禺氏、牛氏等。部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等五部歙侯。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其国,建立起与中原政权的来往关系。

        月氏与匈奴相邻,双方长期争战,月氏负多胜少,日渐衰弱。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被迫迁移,一部分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此地的原住民塞种则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剩余小部分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间的羌族混合,称为小月氏,西迁的称为大月氏。

        公元前139~前129年间,大月氏又被乌孙族击败,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阿姆河地区,靠近阿富汗)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巨大,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与肃慎的关系。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五月十五日,北方肃慎国进献“楛矢石砮”。

        肃慎,亦作息慎、稷慎、挹娄,是生活在中国东北(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古老民族。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都与肃慎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肃慎族一直与中原政权有交往,从传说中的舜、禹开始就有,因此“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一种象征。

        所谓楛矢石砮,就是用长白山的楛木(有说桦木、眓木)制作的箭杆;石砮,就是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是肃慎族特有产品,很有名气。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来服”的政治意义。

        与倭的关系。

        日本列岛上的一些国家在汉朝时就与中原政权有交往。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王派使节来朝贡,光武帝赐其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后也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交往。曹睿早期,公孙渊占据辽东,三韩在朝鲜半岛南部活动,阻塞了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与魏国交往的道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睿灭掉公孙渊后,设立带方郡,并派公孙模、张敞等人讨伐韩濊。消除韩濊势力后,打通了与日本列岛上的部落交往之路。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倭女王卑弥呼派大夫难升米等到达带方郡,请求到洛阳向魏明帝朝贡。带方郡太守刘夏派官员送倭女王使者进京。年底,曹睿下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封其使者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并赏赐各种锦缎、黄金、刀、铜镜、珍珠、铅丹等物品。

        卑弥呼究竟是谁?《三国志倭人传》上说是日本邪马台(日语太和的译音)国女王,日本列岛内乱,共推卑弥呼为女王。但该传记载的倭国和邪马台国的各个事件,在日本国内的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这就造成了卑弥呼的身份之谜,有许多种说法,天照大神说、倭迹迹日百袭姬说、神功皇后说、熊袭女酋长说、倭姫命说等等,至今不能确定那种说法最为可靠。

        这个现象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因为自此以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公元249-248年),魏国与倭国还有过紧密的联系和交往。正始元年、四年、六年、八年,双方互派使节出使,魏国官员亲赴倭国协调解决卑弥呼去世后的继承人问题等,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事情,怎么会找不到记载呢?

        有中国学者认为是日本人以臣服进贡汉、魏政权为耻,有意删除了这段历史,这种说法有些偏激。起码日本近代以前的文化界都认同崇尚中华文明,并不以为耻,反以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为荣。就算有部分日本学者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但不会全体否认,总有学者会记录和发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为什么会缺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与高句丽的关系。

        这个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七月,高句丽王位宫斩吴国派来的使者胡卫,将首级送至幽州,想和魏国建立良好关系。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高句丽还出兵相助。灭掉公孙渊后,魏国直接与高句丽相邻,产生摩擦,高句丽袭击辽西。此后双方纷争不断,导致曹芳继位后就陷入与高句丽的战争之中。

        现在可以来看曹睿是否可以和秦皇汉武比肩了。秦皇汉武最大的功勋是统一六国和开疆拓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睿还不能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所以刘晔说他才能有所不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曹睿成功阻击了(蜀)汉、吴国的进攻,确保了魏国现有领土,灭掉公孙渊,设置带方郡,也有开疆拓土之功。在经济、法制、文化等事业上卓有成效,也算得上一个明君。

                           享乐荒淫

        说曹睿是明君是指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的较大功绩,并不针对他的个人品行,曹睿在私生活上可以和教科书上指责的追求享乐,荒淫无耻画上等号。

        曹睿刚当上皇帝就遇到诸葛亮北伐,吴国也时常来偷袭,整天忙于应付,无暇享乐。诸葛亮一死,曹睿就开始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园林,修昭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变本加厉地追求享乐,似乎要把逝去的时光弥补回来。为了加快宫殿园林建设,不惜亲自率领三公以下大臣到工地挖土,也是奇葩。

        皇家园林芳林园更是规模宏大,有人工修筑的景阳山,有人工挖掘的湖泊,亭堂馆所,雕梁画栋,回廊曲桥,连绵不绝。还有石雕的蟾蜍接水,大龙吐水的大型喷泉。还有各类大型游乐场,节假日对外开放,表演百戏。

        芳林园将流经洛阳的谷水引入园中,《水经·谷水注》描述了谷水流入芳林园后的各种景象,美不胜收,称芳林园“实为神居”。还在园中竖立起一根巨大的铜柱,铜龙绕根,龙身长一丈,还背着两个龙子,柱子顶端安放了一个两个承露盘,一个直径四尺、一个五尺。

        另外在司马门外还竖立起两个巨大的铜人,称为翁仲。古代修筑如此巨大铜人的只有三个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和魏明帝曹睿。

        曹睿还在芳林园列殿北设立八坊,将妃嫔中的才人按次序安置其中,贵人以上的妃嫔另外在南边居住。曹睿经常在这里游宴,为不耽误政事,选择了六个知书可信的女子为女尚书,让她们负责接收外面大臣的奏章,按曹睿的指示在上面批示办理意见。相似于明朝的司礼监批红。

        曹睿大兴土木,需要征集大量的农夫,以至耽误了农时,朝中大臣纷纷劝谏,将作大匠杨阜、散骑常侍高堂隆、司空陈群、廷尉高柔、卫尉辛毗、散骑常侍蒋济、中书侍郎王基、右仆射卫臻、尚书孙礼、洛阳典农令毌丘俭、太子舍人张茂等高中级官员都上书劝谏。曹睿也不听,好在曹睿不杀谏臣,随你怎么说,反正不听就是,但也不杀你。这点还是好过许多杀谏臣的皇帝。

        修这么多宫殿这么好的园林干啥,自然是玩嘛,咋玩呢?皇帝是男人,自然是和女人玩啊。和一个女人玩多没劲,要和许多许多女人玩。这就是曹睿第二个遭人诟病的事情。

        曹睿广纳宫女,大臣官员的未婚女儿不送进宮是不敬,严重的要治罪。百姓已经许配还没出嫁的女儿有姿色的不准出嫁,也要送进宮来。曹睿后宫宫女人数鼎盛时达到数万人,可以和灵帝媲美。说来也奇怪,后宫女人越多反而没有生育,可能是交配频繁,精子质量太差。

        其实这两个罪名可以安在大多数专制皇帝的头上,一个男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无人能管,无人敢管,在私生活上,只要这个男人生理正常,不做这两件事还做啥啊?没有监管,人性丑恶的一面会无限膨胀,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曹睿不好杀人的风格可以说是挽救了曹睿挽救了魏国,修宫殿,纳宫女不会引得人人自危,导致政局动荡。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也和曹睿一样荒淫,但他要杀人,还变着方地杀,千奇百怪地杀,最终导致亡国。

        曹睿没有因为修宫殿、纳宫女亡国,却在临死前任命托孤大臣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魏国事实上在他死后不久亡国。这也是异数。

        后宫那么大,妃嫔那么多,自然会演绎出步步惊心的宫斗剧,那么曹睿后宫有哪些秘事呢?其任命托孤大臣时又犯了什么致命错误呢?下期再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