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杭印象记

 砚城文苑 2021-12-08

苏杭印象记

我叹服于苏州的精巧,别致与典雅。

苏州站白色菱形的天花板,栗色的花窗格栅,深灰色的窗框,色彩线条契合有致,彰显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诗情画意。空灵明净、端庄素雅的建筑风格像一支圣洁的宗教神曲,为现代人被欲望浸渍的浮躁心灵拂去积久的封尘。

苏州街头的公交亭古色古香,造型独特。旧式的灰瓦人字形亭顶,褐色的仿古廊柱,粉白色的靠墙。置身其间不会有等车的焦躁,却有皈依心灵港湾的娴静。

公交车里也不甚拥挤,报站用语不是铿锵硬派的普通话,而是柔婉的吴侬软语。听此曼妙佳音,我好像被江南气息溶化成蜜水,泼洒在吴侬雅韵里。

水巷是苏州城的血脉,流淌的是千年的诗意和苏州人温文尔雅的简朴古风。漫步水巷,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又能把心头的皱褶慰抚得平平展展。

蓝如翡翠的河水,精致小巧的石桥,轻灵雕花的小船,幽深邃远的石板街,共同弹奏出的是一支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曲。听此人间仙乐,我想起的是先贤们描绘苏州的美丽文字:“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古宫闲地少,小巷小桥多”(唐·杜荀鹤)“姑苏台下水如蓝,天赐仙乡奉旨甘”(宋·范仲淹)……

杜荀鹤与苏州有何情缘我不甚明了。范仲淹是苏州人,虽然他的主要政事活动不在苏州,但苏州人对他偏爱有加。苏州站南广场矗立着范仲淹的铜像,铜像对面的护城河默默流淌,河面上氤氲的雾气散发着婉约迷离的气息……

依水而建的民居是苏州城素雅淡朴、毫不妆点的娇媚面容。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高低错落,层次别致的苏州民居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建筑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和艺术芬芳的生活环境。

苏州园林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苏州这座江南城市的内在品质。虽然说典雅的拙政园、幽奇的狮子林、精巧的留园、雅致的沧浪亭早已名扬天下,但是更能体现苏州人精神特质的却是他们处处造景的文化传承和美学灵感。

民居的院门口,主人会堆砌一座小巧玲珑的假山,配以涓涓细流;酒店的楼顶,也会打造成一座精致的小园林,花草树木、水石洞穴一应俱全;河边一只废置的小木船上,栽上几十种花卉,俨然一个美丽花园;墙角处一辆废弃的自行车,上面也会挂满大大小小的花盆,盛开的小花朵在温润的秋风中摇曳;屋外窗台上摆放的一双穿旧的运动鞋里竟然栽上几棵玲珑可爱的多肉,散发出一种新颖别致的美学气息……

苏州的大街小巷里到处摆着盆花,盆盆匠心独运,别具造型。苏州人绝不会让花木的枝条肆意蔓长,或用铁丝捆绑,或用细绳牵拉,或以石压枝,或以土覆条……极尽造型之技法。

苏州之行,短短三日,游踪有限。然而,我在苏州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竟而忘记急功近利的追求,抖落随波逐流的俗气,让心灵在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构建的禅宗般洁净中得以心性升华,内在超越。

杭州融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和谐之美令人难忘。

西湖犹如一位风姿绰约、蕙质兰心的古代才女,而西湖十景就是才女怀抱古筝信手弹奏出来的动人音符。“花满苏堤柳满烟”,西湖十景我最钟情于苏堤春晓,虽然我来时季节已近晚秋,但苏堤妩媚的丰姿依然楚楚动人。喜欢苏堤源于对苏轼的神往,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

在幽思的情怀中流连于苏堤,于烟柳画桥中追随古今第一文人苏轼的足迹。你可在东浦桥上观看绚丽的日出美景?你吟咏的可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喜悦?还是“骑鹤东来独惘然”的感慨?你是否伫立于跨虹桥上抬头仰望雨后长空飞架的彩虹?紫藤架下的你身披一袭白色长衣,可在感受“荷花夜开风露香”的幽静?

告别苏提,踏上断桥。我觉得断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年轻人浪漫而又甜蜜爱情里的一份沧桑,一份厚重。断桥美景固然令人陶醉,但我耳畔想起的却是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的那段唱词: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不知西湖南岸夕照峰上雷峰塔下被法海重压的许仙能否听到白娘子这哀怨的呼叫……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我不可能像古人这样洒脱自在,即便西湖十景也只能偏爱苏堤春晓和断桥残雪了。然而,脚步再匆忙,灵隐寺还得去一趟。

游灵隐寺从登飞来峰开始,飞来峰最令人叫绝的是石之奇、树之古、洞之幽。石之奇在于形之怪异,在于石像之多。此处石头很少有分明的棱角,想必是悠久岁月留下的沧桑印痕吧。大大小小的石头其形各异,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吼狮,有的像猿啼,像金鸡独立像龙飞凤舞像鹤立鸡群像鹰击长空像鱼跃龙门像骏马奔驰……飞来峰的石窟造像据说有340余尊,最吸引人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树之古在于高大,在于叶色。层层叠叠的古树遮天蔽日,龙钟虬髯,树叶墨绿,有的近乎于黑色了。洞之幽在于凡洞必有泉,每穴幽洞都关联着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传说……

告别飞来峰去游灵隐寺,雄伟古朴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等景观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可惜我对佛教知之甚少不可能领略其要旨。

我在游灵隐寺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抹不去五台山的影子,因为我是山西人。灵隐寺曲折幽深、空明秀丽的氛围更让人流连忘返,古老迷人的民间传说和典雅逸致的古诗词更能让人感悟到人文艺术的绚丽,宁静清雅、层叠曲折的自然美景更让人感受到宗教净心洁性的魅力。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五台山脚下淙淙不绝的流水声已听不到了,清凉河已被商铺酒店埋堵,五台山悠长的晨钟暮鼓声淹没于喧闹的商业叫卖声中……

佛教重视人的心灵与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圣地在承载这一功能的时候,如果过分世俗化、商业化,那么宗教的原始意义也就所剩无几了,好在灵隐寺还能让滚滚红尘中的人们暂时忘掉名利场的纷扰聊以慰籍浮躁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