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军人没有节日。就是被称之为军人的第二个生日“八一”这样如此神圣的节日,那也只是一个为了不要忘却的的纪念,只是一个历史雕刻过的日子。还有像春节这样举国欢庆的年节,对于军人来说,也仅仅是儿时看过的小人书,翻成了褪色的记忆,或少了封面的一封家书,或没了封底的一个电话的问候。 如果非要问究竟什么是军人的节日?我倒觉得,往小了说,就是那些默默奉献的官兵们,天天站岗放哨保护的平安日子;往大了讲,就是那些拳拳服膺的军人们经年累月摸爬滚打换来的和平生活。 一个真正的军人,节日一定在心里,一定在这一个又一个平平常常的岁月里。 但此刻,我独自一人,站在这中哈边境的山顶上,任一轮明月洒下的银光呑没脚下的土地,还有一颗思乡的心,我从内心里被一种氛围所包围,这氛围来自于中秋节的提醒,也来自于边关明月的映照。 我爱翻日历,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日历是我经常翻看的物件,就是我下边防蹲连队住哨所,我几乎每天要把日历看看,有时把它当成一本书,经常在书中寻找我所能读懂的数字和文字,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提醒,类似亲人们的生日、忌日等重要的时日,都会在那一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重要的节日,也是我阅读的内容,它在时不时地让我浮想联翩,勾起我掖在心底的思乡情绪。 今天,我在日历上读到了中秋,读到了明月。 在偌大一个军营里,最热闹、最有生活味的地方一定在基层,在那满世界都充满活力的连队。所以,有位将军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假如你眼里有了杂质,就往山上走,站在高处往远看,眼睛自然就明亮了;假如你心里有了不悦,就往基层走,和战士们在一起,心事自然就少了。连队,自然成为了磁石般吸引我的地方。乘这中秋节,走一趟边防去! 中午饭开过,便叫来了干事小蒋,摄像小陈,带了一些月饼、水果等慰问品,在司机小李驾驶的越野车的喘息声中,我们一行四人,在向一个叫赛里克边防连方向的大山深处急驰而去。 边关的秋天,晕晕沉沉,萧瑟没落,甚至有些说不上的暗淡凄凉。远处的山,随着车的颠簸,幻灯片似的摇晃着,那平日里棕褐色的山石,被秋风吹得越发灰暗,朦胧中不再显得那么浮躁和狰狞。 通往边关的路,被秋色涂抹成了淡淡的黄色。刺芽子,蝎子草,骆驼刺,如戍边官兵一样,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打,春来发芽吐翠,夏来长叶开花,秋来叶黄结籽,到了冬季或消失或潜伏,算是完成了一生的使命。最许那道路两旁的艾草,身高数尺,没过车顶,而且是越往山里走越是稠密,如若身披盔甲列队的哨兵,在尘土飞扬的坚守中,摇曳出一路秋歌。 边关秋来早。萧瑟秋风如信使般提前就把秋凉和秋色送来,生怕被耽搁了似的。此刻,你只有“大漠孤烟直”的感叹,绝非有“长河落日圆”的惊喜。边关的秋天,让人陷入无限沉思之中。 真正的秋天在故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清晨被猪狗鸡羊唤醒的太阳,给山乡起起伏伏的土地,涂上了金黄色的主色调,母亲那形似一弯新月的镰刀,一出手,便让这缕缕秋风更有了气势,父亲那一嗓子“上南梁割地的快走哇!”村头便人欢马叫地兴奋起来。少小的我们也被这喧闹和沸腾所吸引,自由自在地在这带着声响的画廊里,任性地奔走嬉闹着。 中午,忙活了半晌的男人女人们,在田间地头,就地取材,撸一堆山药蛋蔓,捡一箩头新土豆,砍一捆豆荚包满的黑豆苗,一阵烟熏火燎后,外焦里黄的烧山药、噼啪作响的烧黑豆,便呈现在了眼前,咬一口,吃一把,让山乡秋天浓厚的味道一生都难以忘怀。 我敢说,这些近乎原始的吃食,是我一辈子吃到的最美味、最绿色的美食。就是我和边防战士们一起巡逻时吃的单兵自热食品,如咖喱鸡丁炒饭,速热雪菜肉丝面,酱油炒饭套餐等等,大约每餐人均提供近600卡路里的野战口粮,也没有家乡秋收时田野里的“烧山药蛋”、“烧黑豆”好吃。正是应了那句“美食的本质就在于好吃”的名言。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一首著名军旅歌唱家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从越野车的音响中传出,甜美动人的歌声,一下子把我从游走于故乡的念想中,拉回到了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这是干事小蒋临出发前,专门从机关的图书室找的,他说,在他的老家湖北,中秋节仅次于春节,最讲究的是举家团圆。说好了在今晚月亮最圆的时候,要和老母亲通电话的,母亲最爱听远在边关的儿子,给她在电话里唱《十五的月亮》,听歌如见人。 何尝不是啊!哪个将士不思乡?哪个男儿不恋家?只是这军人肩头沉淀了的责任、内心刻写下的使命,一次次成全了“明月千里照边关、战士只为家国圆”的誓言。于是,戍边战士便把“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改写成了“月在心中圆”的心语。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唱响于1979年,这一年正是中越自卫反击战刚刚打响的时候。我是听着这首歌走入军营,并成为了一名守卫在祖国西北边疆的新兵的。 战争常常是连锁反应,中越边境吃紧,中苏边境对峙。战争的阴云如恶梦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尤其是我们这些刚入军营的新兵,本来满怀信心地当当兵、镀镀金,却遇上了这从未想过的战争,心情便自然而然地复杂和沉重起来,一时间,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们。白天忙于战备演练还好些,但一到了晚上,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如潮水一般涌入心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个白天的紧张训练之后,细心的指导员看着明月即将升起,便让文书通知各排,今天是中秋节,以排为单位组织活动,主题:中秋赏月晚会;时间:一个小时;目的:调节情绪,活跃气氛。 中秋节到了!八月十五到了!倾刻间,整个连队都欢呼忙碌起来。 说来也巧,此时正轮到了我到团大门口站哨执勤,我只好悻悻然地随带哨的老班长,向着团大门口的哨位走去。 此刻,圆月已从营门远处的山头跳出,一不留神便蹦到了半空。营门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对面的杨树林,在夜风的吹拂下,发出微微的细语,间或有附近维吾尔族老乡,赶着毛驴车到山里的煤矿拉煤路过,毛驴在砂石路上敲击出“踏踏踏”的声响,成为了这轮明月特有的伴奏。班长肩头露出的枪刺,在月光的映衬下,如剑出鞘,让军人的中秋节更加意味深长,有了别样的意韵。 班长看我沉默不语,从哨位的正对面走到了我的身旁。我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我的河南籍班长这张宽大而近似发面饼子的脸,尽管是月光下,但一脸真诚还是在脸上显现了出来。一阵窸窸窣窣后,班长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用纸包裹着的东西。 “小吕,这是从俺老家寄来的,是俺娘亲手做的家乡月饼,你尝尝,比咱连队发的香甜”。班长一边说一边把一块包着油纸的月饼塞到了我的手上。 “怎样,还中吧?和你们老家的月饼味道一样不?中秋节到了,你是不是有些想家呀?没事的,看看天上的月亮,吃上一口家乡的月饼,再想想身边的战友,心情就会好起来的。”班长如老家的大哥,认真地安慰着我。明月照我,我向明月。 吃着来自远方且味道特别的月饼,我的心更加柔软起来,泪水忍不住流出眼眶,我在想,假如此时在老家,一定是在和兄弟姊妹们围坐在自家的那盘热炕上,在如银的月光浸染下,吃着母亲制作的的月饼和父亲从县城买回的那颗小西瓜,一家人尽情地分享着山村里一个普通人家中秋团圆的幸福…… “嘟嘟嘟”,一阵急促的哨声,让我如梦初醒,我们一行已经到了赛里克边防连。 赛里克,蒙语为一年四季西风不断。此刻,我没有感觉到她的西风,我只知道她是四面环山、被人们称之为“一线天”的地方,几十年来,赛里克边防连就坐落并守护在这里,成为了中哈边境线上的“钢铁侠”,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尔希里的“守护神”。 哨音就是号令。此时,指导员小张正在队列前布署任务:接上级通知,今晚我连有重要任务要执行。因此,连队原定的中秋晚会取消,大家要把心态调整好,把任务完成好,让我们在巡逻的路上,过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中秋节吧…… 设想有时候就是个想象。连队四周长出的大山,岿然不动,明月只是一把梳理她肌肤的梳子。 随即,我们这几个“上级机关”的来人,把带来的节日慰问品,一一发到官兵们手中,并分两组和执勤小分队一起,走进洒满月光的夜色里。 不是所有的月色都是明亮的。边关的月色,被任性起伏的绝壁危岩,张着黑黢黢的大嘴所吞噬,便是清亮的月光,一旦落在山顶,洒在沟壑,也暗淡了许多。守防的官兵,就是这夜色中找回月光的人,他们与大山为伍,与边关同行,最了解大山的脾性,最懂得边关的寓意。所以说,战士与关山同在,一定在这坚定的脚步里。 我和摄像小陈分到了由指导员小张带队的这一组,连队6人加上我俩,一共8人,外加一匹驮着食品、水等简单的随行保障物品的军马,还有一条负责警戒的军犬“黑豹”。目的地是位于中哈边境的山顶瞭望哨。 头顶着略显皎洁的月光,伴着徐徐吹来的山风,怀揣中秋节日给各自带来的追忆和梦想,沿着崎岖的山路,执勤小分队就这样隐没在黑熊般的山石和蠢蠢欲动的松树林里。 山道弯弯。从海拔1140多米的连队,登上海拔近2500米的瞭望哨,直线距离约8公里,沿修好的边防路上到山顶,行程约22公里,通过弯道110多个,就是战士们通常所形容的“九曲十八盘”。 我们为了快速到达目的地,自称为“轻车熟路”的指导员,还有年轻气盛的战士们,首选距离最短、几乎是直线攀登的路线行进的方案,也就是我们要一起攀爬这不能称之为路的8公里山路。 指导员小张牵着那匹和官兵们一起守防快5年的军马打头,我和班长小刘以及那条忠诚的军犬“黑豹”断后,我们8人在中秋圆月的照映下,唱着《十五的月亮》,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海拔2500米的山巅挺进。 漫漫边关路,拳拳报国心。 明月如镜,照着边关的一山一石,也照着官兵们的一言一行。我不知道李白大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抒发出来的?但此刻,我的眼前,我的脚下,抬头明月不见,低头乱石嶙峋,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难于上青天”啊!我们8人,一个个手拉着手,脚登着脚,没有后退半步,只有向上攀登。绝非有“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的退却。 就在手脚并用攀爬了近一个小时,登上了半山腰一个稍为平缓的小山头,为了保存体力,我提议:原地小憩一会,喝口水。一向浪漫的指导员小张说,咱们来个赏月诗会吧!一年容易又金秋,中秋佳节,我们为亲人、为朋友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借一轮明月,带去我们的问候与思念,让我们共同聚首在这千里明月中。望着山顶露出的明月,指导员来了一段开场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班长的一首《望月怀远》,把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头顶的明月以及心中的诗和远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士官小刘把杜甫的诗句,朗诵出了河南老家的味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摄像小陈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还没朗诵完,大家便不约而同把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碰得水花四溅。自古以来,月光就是游子倒出的乡愁,如果说乡愁是一壶浓浓的陈年老酒,边关就是战士守候的酒窖。 “家乡的月亮把梦照亮,边防的明月把梦点燃……”大学生士兵小胡,一首自己写的散文诗,把大家鼓动的心潮起伏。 “战士守边关,明月照我还;祖国在心中,征程不下鞍”,被称为文艺青年的新战士小耿,即兴发挥的诗句,直抒胸臆,大家向着明月,向着远方,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钢枪…… 将士的心中,永远有一首澎湃激昂的诗,那就是爱与忠诚。登顶在继续着,心中的诗在默诵着。 哨楼明月对影,远方灯火阑珊,第一个登上山顶的指导员喊了一声:我们到啦!我们胜利啦!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小分队终于上到了海拔2500米的瞭望哨。 明月偏西, 战斗还在继续。小分队又在指导员的点兵点将之后,分成三组,界边巡逻的,沟口潜伏的,山顶蹲守的,转眼间,大家便消失在淡淡的月光里。 我登上了哨楼,接过战士小薛手中的枪,在这中哈边境的山顶上,望着金灿灿的明月,看着茫茫的远方,伴着这咝咝吹来的山风,听着林海里渐或传来的鹿鸣与猫头鹰的怪叫,中秋月夜,我在边关度过。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轻轻地哼唱起了这支三十多年来一直回荡在心里的歌。 2021.9.21. 吕凤君 于乌鲁木齐 作者简介介 吕凤君,山西五寨人。1960年7月出生,1978年12月应征入伍,在新疆军区工作,2016年1月退休。历任战士、学员、干事、宣传科长、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等职,大校军衔。 美文推荐 Cold dew covered with branches2021-09-24 2021-09-23 2021-09-21 ![]() 《砚城文苑》第270期 编辑|徐茂 微信XU15698667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