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天雄‖又是一年秋收季

 砚城文苑 2021-12-08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者,故五谷不绝。祖祖辈辈信守时节的农人,用日复一日的劳作践行着质朴的生存法则。

又是一年秋收季,但辛丑年似乎要颠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浅显的道理了。整个夏天,种地人揪心地看着庄稼蜷缩的叶子日渐干枯。秋天还有多少收成?谁都心里没底。

不知是人们对天公没有敬畏之心敬拜的少了,还是严重透支欠龙王水费了。反正自从七月份开始晋西北就开启了干旱模式。如果说滴雨未下那倒有言过其实委屈苍天之嫌,乌云密布,雷声阵阵的预演也常常出现,却是几滴雨过后,整场演出就完美结束了。一天的降雨未经月亮的照耀便已消失殆尽。借用央视天气预报的官方表述,就是没有有效降雨。

望着日渐干枯的庄稼,人们反倒怀念起庚子年的春旱了。相较于夏秋时节的持续干旱,也许春旱都不算是旱了。现实又验证了五寨人那句老话春旱收了,秋旱丢了

大清早所有的庄稼已经蜷缩着叶子,太阳肆无忌惮地昭示着它入伏的威力。只有那些玉米地里饱经除草剂催残的野草还在倔犟地挺立,仿佛在对抗现在的农民不讲武德。久旱逢甘霖成为一种奢望,天公犹如欠帐的“老赖,初一推到十五,十五推到下月。

节令已步入白露。白露糜子,秋分谷,这是晋西北五寨人的农谚。两种作物在这个节气就该收割了。若在以前秋收早已开始,豌豆、芽豆、黄芥、胡麻这些传统作物未到白露就陆续开镰。

田地里人声鼎沸,打谷场热火朝天。这是我儿时的秋收场面。

熟悉的场景是,温顺的耕牛拉着碌碡不紧不慢的碾场满载着庄稼的马车象小山丘一样,气势十足的进入场。赶车的把式刚把拉套的三个骡马叫稳,队长已经吆喝跟车的,“还不下来赶紧卸车?这又不是新娶的媳妇,还等的要下轿钱了”。在场的人顿时轰笑,所有疲劳在这种调侃中逐渐飘走。

养到秋分莫怨天,对于五寨人来说秋分以后一切庄稼尽可收割。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等待庄稼成熟简直会成为笑柄。天气突变,就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呼啸而来的西北风会将谷穗摩擦的满地都是金黄,如果霜冻严重土豆会遭殃。至今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三队队长刘占祥,山药冻在南沟子梁,全村社员来帮忙。”旧寨式的幽默记载了秋收的窘境和风险。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只能凭借着不误农时,抢收尽收,才能让到嘴的秋粮颗粒归仓

当然秋收是繁忙的代名词,母亲那时常挂嘴边的就是一句“八月秋忙,绣女下床”。分田单干后,村里的学校会放专门的秋假,就是因为很多老师都要秋收。那时,村里的的老师多数有一个时代标签“民办教师”,他们有财政工资,只拿几个可怜的补贴。半教半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少年不识愁滋味,作为孩子,大家只关秋假的长短。而今脑子里常浮现的场景是,黝黑的夜空一轮圆月,马灯闪烁着微弱的光,我们活蹦乱跳地帮大人装刚扬好的粮食。若遇漆黑没风的夜晚,那正是捉迷藏的好时光,有等待西北风吹来才能扬场的大人陪伴,秸秆拥簇的打谷场,满是少年人快乐童真的笑声

现在想想,如果拿生产工具来划分一个时代,那么家乡的秋收非“连枷”莫属。我记忆中的秋收就这样随着连枷的消失而成为历史。这种打莜麦的传统神器,曾给年少的我们带来神秘感。也因为能娴熟的使用它,而倍受父辈褒奖。如今随着大型收割机的涌入,连枷也许只能民俗博物馆寻觅踪迹

无论收成好坏,秋收依旧。秋分刚过,河北新乐的收割机已经停在村子中心。每亩谷子八十块钱的收割费用,对于物价上涨的今天并不算多。虽然糟蹋浪费了不少粮食,但这是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辛苦劳作的收入终究抵不上这种看似粗放的经营。

种植大户率先使用,昨晚还悠闲地在微信群里闲谈,第二天就进入白热化的秋收状态。“噼噼...啪啪...突突”的小四轮奏鸣曲在田间小路上此起彼伏新收的谷子散乱的堆在村里各处的水泥路面上。

国庆刚过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五六天,秋收也被迫中断。但209国道两旁的田地里捡土豆,谷穗的农民仍然随处可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上学时,老师每到秋收常领我们拣拾庄稼,而今这些农民却又重蹈覆辙。实际他们已是不种地的农民了某盾公司已将他们的土地全部流转。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在各级领导激昂的讲话之,德国大型农业装备在隆重的庆典下起动了秋收轰轰烈烈展开,又是另一番热烈的秋收场景。

已经转让的土地就不必操心春种秋收了。是否高产也和自家无甚关联。虽然下着小雨,也是田家少闲月,八月人倍忙,这样的天气,至少可以放心坦然地捡拾。有如《观刈麦》里的那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多捡一点土豆或谷穗,总能贴补并不宽裕的日常生活。

细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在城里居住的本家侄子打电话,能不能帮他联系收割玉米。玉米收割正值大忙时期电话一个个打过后,终于预约在两天以后

两天后一大早,不到六点我们已出门。大约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如果不是车灯简直寸步难行。瑟瑟的寒风中,我们看着收割机分禾器贪婪地将玉米叉入,还在玉米惊诧的瞬间拔禾轮已将它卷入输送搅龙。同村的大哥揉着眼说:“这几年一上秋就这样,天天送乌明纸时候就出门了,叫夜时候也回不了家。”我们众人轰笑说:“你这说的不中听,但形象。"

我上学时,政治课本中说“社会越进步,社会分工越细……”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才发现就一项普通的农村秋收也日趋细化。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专业的农机人,玉米种植面积会如此大吗?每天收割七八十亩玉米,这样的速度也是人工时代不可想象的。

同村的大哥这些年就变成了专业拉玉米的农民。每年秋天他都拉将近四五百亩的玉米,一台破旧的小四轮居然想要开出赛车的速度。

本家侄子的八亩玉米一个多小时就割完了。趁我们收拾装粮仓的间隙这位河北小张师傅麻利地保养着机器。他的妻子则着急的问我们下一块收割哪里?

边说边打开手机问能不能手机支付。紧凑的安排,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很快我们来到下一块地。越忙越乱,朋友送了一车玉米迟迟未到。原本我们认为清晰的地界连成一片,谁也不敢确定,只好等他。二十分钟的等待后,小张的妻子再也按捺不住急躁的情绪对我们说:“不等了,浪费了我们多长时间,赶紧给你们其他人割吧”。我们耐心的解释,“去下一块地太远,路上也需要时间,这顺路不割,非要返回来割?”

哪知小张妻子然激动了,“我们出门在外,真的不容易啊,十六七万的收割机,在河南没赚到钱,每次陷到地里拖一下三百块钱,现在刚到你们这又是下雨。实在是不敢浪费时间”。

正在为难之际,朋友出来了,终于可以开割。七亩多地很快就要割完,小张把机器停下了,原来是丢了一根链条。众人赶紧在地里寻找。小张却有条不紊的拿出一根备用链条说:“不用找了,把这根取一截就行”,不大一会儿终于弄好

众人调侃地说到:“这下谁也不要掉链子了。”看似玩笑,其实何尝不是事实,紧张的秋收,且是小团队作业,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让所有的人秋收工作停滞

时间就是金钱,不知谁说的?我是深有体会。好在接下来的几天没有出岔,但类似的小问题频繁上演。这是告别连枷时代的另一种辛苦。

一场大雪在立冬日准时赴约,仍有不少农户的玉米孤零零地无法回家。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不是二小妹妹,是仍在雪地人工掰玉米棒子的种田人。“寒露不见田地里黄线线”意思是过了寒露地里只剩零星的庄稼没有收割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是小雪将至,地里的成片玉米惊人地更改了农谚。

未来的一段时间,大国小农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在某盾公司的流转后,农民只能种对面圪梁梁上那些沟沟坎坎再或只是扛着农民的身份,完全不用操心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了。

这样的思考题很大,对于答案,在土地上徘徊期待的人都不得而知……

作者简介

戴天雄,山西省五寨县旧寨村人,70后。空有文以载道心,却无妙笔生花艺;只想用笨拙的笔将最真实的情感记录,白描的文字将朴实的生活定格。


美文推荐

Cold dew covered with branches

张仙荣:迟来的释怀

2021-09-24

《砚城文苑》第309期  

编辑|徐茂  微信XU156986671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