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另一个你 西窗 一(没有如何选择,只有选择什么?) 看山本文绪的《涡虫》时,被她的另一本书名吸引,《蓝,另一种蓝》。待书到,迫不及待看完。果然,这是本适合女性的书。 蓝,另一种蓝。与其说是蓝,不如说,一种选择。选择,另一种选择。自己,另一个自己。 她在两个男人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了许多,最终嫁给了其中一个。有那么一天,她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就是B,B嫁的是她犹豫过最终放弃的男人。 那是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活。她觉得自己选错了,被美丽的外表欺骗了,选择了一部有缺陷的车。另一部落满灰尘的车才是能快意人生的高性能的车子。 于是她请求和她互换生活…… 大概每个人尤其是女人都面临过取舍。日后经常冒出来一个词叫“如果”,如果当初怎么样,现在就会如何如何。如果当初我不嫁给你,可能坐在那辆宝马车上的就是我了……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一定不这样做…… 但也只能“如果”,你没法重来,人生是道单选题,当你有权力选择时,却永远都无法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也正因这样,生活才变得富有悬念而有百般滋味。(尤其是嫁人。人生有些选择决定命运,怎么办?没有方法!)米兰.昆德拉说过,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谁都没有预先编排好的剧本。(进错门,这个真难。有人曾经说,你不该进技术部门,应该去宣传部门。这后悔不?不!因为,你无法选择) 人真是奇怪,选择了的会后悔,放弃了的会遗憾。爱情更甚,得不到是遗憾,得到了也是遗憾。(旅游也如此,不是选择的错) 完美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种存在。(导出了悔的本质,比较是悔的原因) 过着平常日子的我们,大概总会有一些这样的幻想吧——当初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一切会不一样吗? 事实却是:选择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嘴边的白饭粒,红玫瑰却成了胸口上的朱砂痣。选择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便成了一抹蚊子血,白玫瑰却成了白月光。“有了过度的自由,就会寻求心灵的寄托;被人深深地爱恋,就会觉得那是种束缚。”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如果为信仰选择,或可坚定不移,这正是所谓不忘初心)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不回望,人生的空山雨后,最该了解的,是平凡的幸福的含义。 你和另一个你,就像A面和B面,较量的是人生的选择,播放时永远只能挑一面。(如果你为利益选择,你永远是错的,任何选择都是失败的结局。《广绝交论》就道出择友的难。) 二 电影《两生花》,她和另一个完全相同的她,说的却是孤独。它只是孤独。 她们有着一样的名字,都叫薇罗尼卡。长得也一样。都喜欢唱歌,也都青春年少。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 有一天,波兰的她唱歌,为了发一个高音,死在了舞台上。她死去的瞬间,法国的她顿时心痛如割。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她感觉到了深刻的孤独。 另外那个她,是这个她的灵魂。她们能感知彼此的存在。 或者只是表示,人性中的纯真死去了,余下的部分苟延残喘。(在中国文化里,天上有颗星是另一个我,我结束星坠落。不只是孤独。) 我相信,并且期待,世界上的一个角落确有一个相同的灵魂,我们有相同的爱好,看一样的书,对脚下的花草一同感知,一起举头望月,一起伤感——在我莫名情绪低落时,也许正是另一个灵魂在经历着痛苦悲哀。 几米《布瓜的世界》里有一段话,用来形容另一个我再恰当不过:“我将右手抚于我的心口,并以此向神起誓,确定你的所在。如果,我死去,远方的你,是会惶恐的吧,一如在无人的隧道行走的我,因为感知不到你的牵引,而疯癫嗔语,踌躇无措。在我的心脏里,居住着你。”(同日生不能同日死,不是真的另一个) 每个人或许都在试图寻找,寻找跟自己心灵契合的那一个人。 爱情是什么?我们追寻爱情的时候,未尝不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从对方身上希望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在,期望身心合一,漂泊的身体得到灵魂的归宿,如柏拉图所说,无法分离,因为曾经,在天堂,我们侍奉的是同一个神。(如果是这样,那可能很失望。爱情的一对,或相对,或相依,或相慕------,而且时光会改变这种关系。舒婷的爱、林徽因的爱、张爱玲的爱------,能一样吗?) 就算不能在一起,如能知道对方的存在,知道自己不孤单,已经足够。 只叹今生,得缘遇见你。 可是我想说,茫茫人海,要找到心灵契合的人,有多难,就算他在你面前,你也无法确认。廖一梅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遇到一个可以让你了解生命意义的人。 当我找不到我,请抱紧我,温暖我。我在夜色中轻轻对我低语。世界寂静。(爱情,要达到“了解”(这个词似乎与爱不搭配,姑且认之),不是在相抱时,而是在相望时。) 三 最后要说《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完全是被书名引诱上当的。(书,都是用来洗脑的)看完才知道,译名玄乎得莫明其妙。很模式化的一个故事,只是白人和黑人之间普通的友谊,或者说爱和救赎的故事。类同于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黛比用她的爱、宽容和无私救了两个男人:她的丈夫朗和流浪汉丹佛。让两个不同面皮下的相同灵魂,在迷失的时候找到自己。百万富翁低下自己的头,放下高贵,懂得了平等、尊重和朋友的真正内涵。流浪汉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成了爱和善良的传递者。 正如书最后所言,“无论我们是富是穷,或是介于中间,这个世界都不是我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所言就某方面来看,我们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步走回家。” 不同身份,不同背景,本来生命不可能有交集,但时光就在那刹那巧妙地交合,因为善良妻子的慈善之举而发生了交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你改变了我,我改变了你,成了真正的朋友。(人生正是无数的偶然,才链接成了必然。)特意用黑人来强调文化、阶层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和对比性,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一个生命的存在的美好,来源于另一个生命给予你的意义。(是的,我们常说别为别人活着,实际上,不为别人活着,一定是死了。) 这种神奇而又微妙的感觉让我想到人与人的相遇。村上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书看多了,那种感想更真实、更有意义?初感,后感,说不清。几十年看不进长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