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骗术也越来越高明,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但却有一个骗术,存在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了,却仍然无时无刻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全职宝妈,普通百姓还是退休干部,都很可能陷入这种骗局而不自知。 发明这种骗术的是一名叫查尔斯.庞兹的男子,188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 19世纪初,意大利流行起了一股移民美国的热潮,大家都想到美国去赚美金,发大财。 1903年,21岁庞兹也跟着潮流坐着船来到美国。当他到达美国的东海岸波士顿时,他口袋里的全部家当只有2.5美分和“赚100万美元的梦想”。 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对于没有什么特殊技能的庞兹来说,他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薪水也比较低的工作,比如油漆工、清洁工等,但由于这些工作都比较苦,庞兹没干几天就辞职了。 他也曾经在一家餐厅从一个洗碗工做起,升职到了一个体面的服务员,但是由于他在餐厅偷钱时被老板发现了,也就被解雇了。 可以说,庞兹在刚到美国的前几年,日子是过得比较苦的,常常是有一餐没一餐。 1907年,庞兹去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经朋友介绍进了一家叫扎罗西的银行当柜台人员,这家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加拿大的意大利人,庞兹作为意大利人,自然能够应付得游刃有余。 在这里,庞兹学到了很多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手段。 有了这份体面的工作,庞兹的日子也慢慢地好起来。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扎罗西银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因为这家银行刚刚成立,来存款的人相对就少。没人来存款,怎么有钱贷给需要的人赚取利润呢? 扎罗西的老板就想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吸引存款,那就是提高存款利率。比如一般银行存款利率可能是3%,扎罗西银行就提高一倍,6%。 这一措施很快就奏效了,扎罗西银行在短期内就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是由于扎罗西银行的风控做得不是很好,很多贷款收不回来,加上要付比别的银行高一倍的利息,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怎么办呢? 老板又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吸收新的存款来付储户的利息,也就是俗称的拆东墙补西墙。 简单来讲,扎罗西银行对存款人的高额存款利息不是来自银行获得的投资利润,而是用新开用户的存款来支付的。 庞兹后来发明的延用至今的骗术灵感就是来源于此。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是这种方法肯定是不长久,早晚要暴雷的。 果然,没过多久,老板就携款潜逃了,而庞兹也因为帮老板做假票据锒铛入狱3年。 1911年,庞兹重新回到美国,由于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技能,加上坐过牢,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司愿意聘请他,再去做洗碗工、清洁工的工作,这是不可能的。他便做起了走私非法移民的勾当,结果又进了监狱。 1919年,37岁还一事无成的庞兹再次来到波士顿。 这次,他就想做点“正经生意”,创办一本国际贸易杂志,通过卖杂志广告赚钱。以前拉广告的方式,就是往各个公司寄信,就跟找工作投简历一样。庞兹就打印了很多信寄给欧洲的各个公司。 但是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杂志怎么可能会有人理你,就在寄出的信件都石沉大海时,一家西班牙的公司给他回了信。 对方表达了对庞兹业务的兴趣,附信中还夹着一张邮资票券表示诚意。这种票券是由某国邮政局发行,允许某国国民,寄给另一国的国民,好让对方用此票据来支付邮资,也就是这个西班牙公司连回信的邮票钱都给你出了,说明公司的经济实力应该不俗。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因为庞兹已经看不上这点广告费了,他发现一个更大的商机,因为这种票券是可以通过转让炒卖来获利的,只要将这种票券通过金融手段包装,就可以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赚到很大的一笔钱。 那么商机究竟是什么呢? 前面讲到,这种票券是可以在美国兑换邮票的,回信券的票面价值是30分,可以兑换5美分的邮票。 由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刚结束,欧洲各国都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西班牙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原来可能30分比(西班牙未加入欧盟时使用的货币为比塞塔)可以兑换5美分,现在需要50分比才能兑换5美分。 但是票券的兑换比例却没有变,也就是仍然可以用30分的西班牙票券兑换5美分的美国邮票,那么就可以在西班牙用30分比去购买邮资票券,然后在美国兑换5美分,这样中间就有20分比的差价。 这看上去也算是一种正经生意了,就是赚取差价。不过这个生意要运作起来,扣掉运作费用,蛮打蛮算也就差不多10%左右的利润,加上客单价低,根本就赚不了什么钱。 但这并不重要,庞兹要的只是这个东西是能赚钱的就行。他把这个项目包装成一个投资计划,先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宣传,故弄玄虚讲一些普通人听都听不懂的金融术语,简单来讲,就是要让他们相信,这是一个高回报,低风险的合法生意。 他向人们承诺,只要投资他这个项目的人,一个月就可以获得超过40%的回报。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有点常识的人一般都会怀疑的。 但是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一般人也搞不太清楚。 就这样,他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到了第一笔资金,1800美元,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就一两百美元,即使是亏也不会亏多少。 第二个月,庞兹真的兑现了承诺,将利息如期如数付给借给他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们见钱眼开,就加大了投资,还介绍他们的亲朋好友都来投资,朋友叫来朋友,又叫来朋友的朋友,这种金字塔式的裂变是十分可怕的。 为了更快地赚到钱,庞兹利用第一批的“客户口碑”,在杂志上打起了广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 庞兹还在波士顿开设店铺,聘用代理,向广大波士顿人宣传自己的投资。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成为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的穷人。 在鼎盛时期,排队投资的人从庞兹的办公室排到了门口,再排到了马路口,甚至排到了市政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仅穷人,波士顿75%以上的警察也把钱放到庞兹那里去。 最高峰时,庞兹一天可以赚到100万美元,要知道,这可是1919年啊,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美元,而且是每天。 庞兹也从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光蛋华丽转身为亿万富豪,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数百双名牌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还给妻子买了无数昂贵的珠宝首饰。 当时的波士顿人还把他称为是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 所谓树大招风,随着庞兹的崛起,立马就引起了一些金融专家的质疑,在他们看来,小小的一张邮政票券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回报率的,他们在报章杂志上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 庞兹也没有手软,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他们什么都不懂。 但只要是骗术,迟早会有被揭穿的一天。 1920年8月,多名波士顿市民向市政府报案,声称自己在庞兹投资计划中被骗。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这件事情,8月9日,政府派人到庞兹的公司进行调查。 庞兹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被逮了个正着,调查人员一查就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皮包公司。 按照庞兹收到的钱,至少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 那么庞兹究竟买了几张呢?你肯定想不到,他只买了2张。 2天后,庞兹就宣布破产了,他也因此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庞氏骗局,指的就是用后来“投资者”的钱,给前面“投资者”回报的骗局。 这种骗术,其实就是拉人头,也确实会有人赚钱,那就是前面的投资者,后来的投资者只能成为韭菜。 虽然这是100多年前的骗术,邮政票据也早就不存在了,也不会有人再用什么票据来骗钱了。但事实上,现在的很多骗术本质就是庞氏骗局,各种传销组织就是一种庞氏骗局。 新兴的庞氏骗局不过是名字不一样,核心是一样的,特别是当有一种新兴经济出现时,比如微商、私募资金、共享经济、社交电商出现时,就会有大量的这种骗局出现。 而且这种骗局有时候很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它确实是有一个所谓的业务或商品存在的,比如邮政票据,他的业务就是通过汇率差赚取差价,只不过这个业务能赚的钱非常的有限,骗子就会将它包装得高大上,告诉你能够赚取多少回报,能够月入5位数6位数,可以住别墅买豪车等等。 等到进到这个骗局后,你才知道,原来正正经经地卖这些产品或服务根本就赚不到几个钱,要想赚钱,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进来,通过他们交的入会费、会员费赚取佣金,形成金字塔式的裂变。 庞氏骗局其实并不高明,但是它利用的就是人们想要赚大钱的心理,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性和判断,就容易被骗。 其实你只要记住以下这几点,就容易判断了: 1、让你交钱才能赚钱的。 一个产品或项目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务给顾客,既然你帮商家提供商品和服务给客户,为什么你还需要交钱呢?以前很多电信诈骗就是这样的,告诉你中奖了,但要先缴纳多少税金才可以给你奖品或奖金。 2、让你拉人头,发展下线来获取佣金的。 庞氏骗局的运作模式,就是用后来者的投资来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一旦你加入庞氏骗局,要想获得收益就要不断地鼓动身边的人加入。 3、告诉你高回报、低风险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我们知道,作为投资来讲,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而庞氏骗局则反其道而行,告诉你高回报低风险。正常投资回报是受市场波动影响的,但庞氏骗局则不受市场影响,是稳健的高回报收益,大家都拿高回报,这些回报从哪里来呢?只能是韭菜们。 总而言之,只要你擦亮眼睛,脚踏实地,不要老想着天上掉馅饼,想着一夜暴富,就不会陷入庞氏骗局中。 那么查尔斯.庞兹后来的结局怎样了呢? 1920年,他被美国检方指控多达86项诈骗罪行,不过也就被判刑了9年。1922年,他向法院上诉,被判保释外出,到了佛罗里达州,又策划了一起类似的金融诈骗,再次被捕。 1934年获释后,被美国政府遣送回加拿大,回国之后他竟然又想办法诈骗墨索里尼(法西斯),最后没得逞。 1949年,庞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的时候身无分文,不过却留下了一本叫做《我是怎么割韭菜的——一个骗子的毁过与自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