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征明八十九岁的行书佳作,温润秀劲,堪称书法中的绝品!

 dingqy6 2021-12-08

自有《千字文》以来,历代书家纷纷书写和临摹,行书、草书、楷书无不尽思其妙。为何这些书家如此偏爱《千字文》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

其实,《千字文》是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因梁武帝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便命人从其书法作品中选取了一千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能把一千个字写下来,功力尽显。所以各书家争相书写和临摹,既能起到练字的效果,还能锤炼功底。

图片

在这些书家中,我最佩服当属智永和尚和文徵明,其中智永和尚为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据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载:“隋智永禅师居长安西明寺,自七十至八十岁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人争取之。”这八百本均散布在江南诸寺。而文徵明因少时读书,字写得太丑,被老师列为三等。一气之下,每天坚持练习写《千字文》,一天写十遍,一段时间后,书法大进,令人刮目相看。所以说,书法的唯一捷径就是勤奋。

文徵明虽幼时被视为“愚笨”,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晚年获得很高的成就。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所以要说成就,勤奋是唯一的捷径。

今天我们欣赏的正是文徵明在89岁高龄时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千字文》,此书有别于智永、怀素《千字文》,是明清时期的精品,虽然是暮年之书,亦笔笔精到,一丝不苟,令人赞叹。

图片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卷,绢本,纵31厘米,横284厘米。该卷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又不失草书之磅薄,是其传世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图片

从此作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儒雅的君子气息,因为师承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原因,字里行间均有“二王”神韵,其点画飘逸舒展,遒劲多姿,结体疏朗,笔墨苍润,风格隽秀,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图片

作品一气呵成,潇洒流畅,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图片

字形轻快洒脱,自然流畅,表现出文徵明非凡的书法功力,也体现了他对魏晋书法的驾驭能力,把魏晋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同时,从日练十遍可以看出文徵明对《千字文》的喜爱程度以及他本人的人生修养,因此才会写的如此从容。

图片

纵观行书《千字文》,在平整与跌荡中倾向平整,在融和与激昂中选择了融和。

图片

即使这个大器晚成的“吴门四才子”之首,在晚年笔触仍然不能“老辣”形容。虽然这种老辣已经炉火纯青,但其书法和诗意在整体上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变老,仍保持着俊逸细腻的美学风格。

图片

柔和有力,恬淡香醇,从宁静中流溢的纯与真。这无关风雅,无关欲望和境界。宛如风前的“薄面桃花”,只有清香和呢喃。

图片

在这篇《千字文》中,我最喜欢是文徵明的结体严谨,字与字之间虽偶有联结,却仍显自然。墨色偏厚重,笔意酣畅淋漓,仿佛已经看到了人笔相融,可以看出文徵明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人书俱老”境界!

图片

行书的好处是既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识别,又不必像写楷书那样规矩平正,一笔不苟,写来比较灵活快速。由于行书的应用范围比楷书、草书还大,因而练好行书很必要。

图片

行书书法的抽象便是笔法与构成上的哲学利用,即把万物繁复的变化现象,熔铸在单纯的形式之中。

图片

但它所堪造就的空间却又绝不是原来的事物抽象化之源。这个经过人为改造最后完成,也就成了宇宙抽象化意识下的富于多方偶合的广义空间。

图片

但毋庸说是一种自然凝缩形势下所予以思维的一种广阔的空间意识更为妥当些。古人的写字工具只有毛笔,每日临习,十分刻苦,所以在当今这个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想要获得一样的成就,需要更加勤奋。

图片

文征明的书法一般都呈现出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之风。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每日研摹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所以《千字文》中的风格十分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图片

因此帖风格较为温和儒雅,所以是初学者不可多得的临摹作品!

余下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